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丹·布朗(Dan Brown) 于2003 年发表的小说<达·芬奇密码>,短短几年已被译成40 多种文字,被称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悬疑小说.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由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等原因,<达·芬奇密码>正是文学对当下生存现实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关注读者及读者视野,主张艺术创造的终极目的在于召唤读者的期待,实现读者期待的不断重构。美国文坛新秀丹.布朗运用接受美学的思想创作了小说《达.芬奇密码》。丹.布朗运用密码式信息,使小说情节交织,悬念迭起,推动读者不断产生期待,扩展期待视野。文章作者以《达.芬奇密码》为文本,对丹.布朗小说创作的手法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3.
《达.芬奇密码》作为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深受读者欢迎。作者丹.布朗为这部小说注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尤其融入了诸多晚期后现代主义特征。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由于作者对后现代技巧的运用,使得《达.芬奇密码》成为了一部雅俗共赏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4.
以《达·芬奇密码》誉满全球的美国作家丹·布朗,凭借其小说中独特新颖的故事题材、节奏紧迫的解密情节、丰富多元的文化要素和深厚真切的人文关怀,不仅深受西方读者追捧,也获得了中国读者与学者的青睐。中国作家更是从丹·布朗的小说中学习到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悬疑"叙事艺术,并开始了中国本土类型化写作的创作热潮。中国学界也用各种传统现代理论对丹·布朗小说的译介活动、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多元视角批评。2014年,丹·布朗研究已在中国历经十年,为中国文学的创作、译介和接受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都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2011,(11):12-14
自然视界《达·芬奇密码》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部畅销小说,以750万册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记录,目前全球累积销售量更是已突破6000万册,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也取得了不锚的票房成绩。在小说《这·芬奇密码》中,主人公通过解读达·芬奇一系列画作(包括《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中的线索而揭开了...  相似文献   

6.
根据丹·布朗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达·芬奇密码》自去年开拍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最近原著小说《达·芬奇密码》又被人以剽窃和侵犯版权罪名告上法庭。这起诉论案将直接影响到原定5月在全球上映的电影版《达·芬奇密码》。但无论,结果怎么样,我们都要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这部电影风波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7.
江先发 《成长》2007,(9):94-96
看丹·布朗的小说,不论是他的《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还是《骗局》,读者都会有一种像在看电影的感觉,无怪乎好莱坞奥斯卡影帝拉塞尔·克罗与大导演朗·霍华德要将《达·芬奇密码》搬上银幕。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丹·布朗有意识地采用了许多电影元素,如蒙太奇、闪回、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宏大的场景等,从而使小说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化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周珉佳 《考试周刊》2008,13(24):208-209
张爱玲的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而在<半生缘>中,顾家这个男权家长空白的家庭,诸位女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父系制度的男性化特征,尤其是顾家姐妹.本文通过其中的女性冲突主题,解析这种男性化特征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9.
《达·芬奇密码》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重要代表作,基于小说的影响,这部作品被拍为同名电影并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融入宗教、历史、艺术绘画与建筑等知识背景,通过符号、密码等因素的运用塑造富有悬念、惊悚的侦探故事。丹·布朗通过丰富的故事内容来突出女性地位。书写传统宗教中强权男性统治下的女性“他者”形象,对以男性主义为中心的宗教信仰进行颠覆与解构,以此来重构女性崇高地位。丹·布朗通过作品来倡导男女性平等,重视女性在宗教思想中的地位,使男性与女性处于平衡状态之中,发展更为需要与时代相结合的宗教信仰来支撑人们面对未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通过黑人女性茜丽的成长,解构了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权力话语,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抗争,走出被建构的"他者"角色,逐渐重建自我、超越自我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