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在在实践中不断淬炼自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格,以达到"知其善"与"行其善"的统一.王阳明的知行观强调"知行合一"复本体的明觉.这对当下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的"知而不行""行而不知""行而不久"问题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而错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背离”现象。深入分析知行背离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并对实现知行统一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体验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机会少、体验情感浅以及主动体验意愿低。指向深度体验的"三段式"课堂学习范式,指课前预学、课中共学、课后拓学,即"以行促知,增加体验机会""点拨思维,深化体验情感""以知导行,提升主动体验意愿"。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前"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业的普遍关注。尝试从心理学视域探索"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理和行,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直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厚植大学生的爱党情怀、报国情怀和为民情怀,这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从知、情、信、意、行5个维度着力,引导大学生"明知""育情""笃信""炼意""践行",从而将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深植于心、实践于行。  相似文献   

7.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品德课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而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能力有超前发展现象,不道  相似文献   

8.
"知"与"道"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术语。"知"字从"口"、从"矢",蕴含了中国古人对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理解。"知"又通"智","智"为"道","道"兼有道路、行走(引申为实践)、言说、办事之门道与天地之大道等义项。"知"与"道"的诸多义项间具有一种张力,构成了中西哲学皆关注的"语言——思维——实践——世界"这一经典论题。通过对"知""道""知道"与"不知道"的分析,能够揭示出中国哲学在处理这一论题上的特色,即以"行"(实践与体验)贯通"言""器""道"三者,进而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即"由词通道""道不离器"。  相似文献   

9.
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时代",正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微媒介在开拓大学生新知空间,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负效应。当下,如何增强大学生微媒体自律观念,构建微平台主体性道德人格成为突出的时代课题。文章从"微理念""微氛围""微机制""微制度"四个方面出发,寻求"微时代"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的实践路径,这将有利于推进清朗微网络空间的搭建。  相似文献   

10.
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知行脱节、知行背离的现象,通过理论梳理与教学实践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知导行":培养理性、纠正偏差、提升认知;在实践教学中促进"知行转化":培养情感以强化行为意愿、加强实践以巩固认知状态、锻炼意志以促进知行统一;在考核评价中推崇"知行并重":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品行并重、考核主体上教师与学生结合、考核方式上静态与动态互补。  相似文献   

11.
黄长浩 《考试周刊》2011,(31):180-181
高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从而指导自身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但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知而不行"、"知而错行",与德育目标完全背离。本文指出高校德育工作应落实在学生个体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既要着眼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更要重视道德实践的锻炼和深化,从而实现知行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作为大学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围绕文明理性的习惯和风尚、优良浓厚的学风和校风、独具亲和力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渗透性和一体化的德育测评、公正的道德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与行"脱节的矛盾,把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缩短知行距离作为道德实践环节探讨的突破口,重视在实践环节上营造大学生校园道德文化氛围的独特个性,结合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困境,让大学生在感受和感悟"发现道德"、"体验道德"、"道德选择"的过程,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日常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的目的.使道德教育具有亲和力,将是道德教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主流.  相似文献   

13.
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实践是人生在世企及幸福的基本方式。进行实践,就能够收获德性,实践就是一个追寻德性的过程。大学生通过课堂教育能够掌握一些道德知识,但知并不等于行。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践。通过教学等持之以恒的自觉实践养成自己的德性。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基本能够掌握道德的理论知识,但知并不等于行.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道德实践.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需要点面结合、形式多样,同时要求外在环境的监督以及大学生良心的驱动与反省.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区里具有比在现实社会中更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学生将成为网络信息的重要利用者和改造者,因此,对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培养至关重要.网络信息道德的培养同道德的培养一样,必须从知、情、意、行入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知情意行"大多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德育概念.知,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不仅仅是一个德育  相似文献   

17.
唐子惠 《教育》2011,(11):23
被称为新新人类的大学生的行为总被与"草莓""垮掉的一代""不知分寸"等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真的没有分寸、不在乎道德吗?近些年来大学生伦理要求的低姿态化,社  相似文献   

18.
"活动—体验—表现"导学模式是初中进行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它的构思遵循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它的内涵诠释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它的操作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助于使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有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内化和激励道德行为,促使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发展,使道德真正发自学生的内心。这种导学模式有效的关键在于:明晰环节关系,感悟规律;规范"活动"创设,提升品质;引领"体验"营造,内化道德;凝练"表现"评价,反思效果;领悟操作流程,掌控课堂。  相似文献   

19.
根据道德精神和精神成人的现有成果,以及知、情、意、行等道德养成的一般模式,大学生道德精神成人主要包括明辨道德是非、理解道德权责、践行道德勇气、恪守道德秩序四大方面。深刻理解并勇于实践"道德精神成人",既有利于推动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的专业化研究,也可以为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任务在于解决学生"知""信"和"行"的问题,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信仰坚定、道德高尚和人格健全的有用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位、存在的困境和探索进行一系列的阐述,以求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