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就文学而言,元好问不仅是有金一代的杰出代表,也是他那一时代南北中国的巨擘,在诗、词、散文、散曲等方面均取得很大成就;在诗论与史学上,元好问是金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许多文学批评史把他列入中国古代杰出批评家的行列,他的后半生又以史名显于世,凭其对《金史》的贡献也足以奠定他为金代最杰出的史学家的地位;元好问作为文坛领袖与卓越的文化活动家,在维护延续中原传统文化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就文学而言,元好问不仅是有金一代的杰出代表,也是他那一时代南北中国的巨擘,在诗、词、散文、散曲等方面均取得很大成就;在诗论与史学上,元好问是金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许多文学批评史把他列入中国古代杰出批评家的行列,他的后半生又以史名显于世,凭其对《金史》的贡献也足以奠定他为金代最杰出的史学家的地位;元好问作为文坛领袖与卓越的文化活动家,在维护延续中原传统文化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兴定四年,元好问等人玉华谷雅集,对所发现的《古仙人辞》,雷渊认为时代是汉魏,作者是田畴,元好问等人予以默认。究其原因,一是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与此时金朝的处境十分相似;二是田畴之人生价值与取向和金代文士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填《鹧鸪天》共37阕,多半为其晚年手笔。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一个整体,元好问特殊的人生经历使这些词作显得沉郁顿挫,意蕴深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蕴藏着作者深厚的功名意识、故国之思、身世之感等,对后世词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九首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九首,本着“中和”的审美原则,对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作提出了“多愤激之词、少敦厚之义”的委婉批评,表示了元好问对陆氏诗作孤愤太多、怨气太重、未能得儒家温柔敦厚之道的偏激诗风的不赞成态度。  相似文献   

6.
七言古诗《荆棘中杏花》,在通行的榭枋得集和元好问集中均被收录。查考相关文献发现,至迟到1270年即单行的元好问诗集就已收录该诗,当时谢枋得尚健在,20年后他才去世。由此可以确定《荆棘中杏花》的作者应为元好问,《叠山集》误收,应予剔除。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与郝氏祖孙交往多,交谊厚,影响深。郝天挺对元好问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为通儒,文为名家”的文道合一和“坐视天民之毙,仁者不为”的淑世情怀。元好问对郝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今日能用中国之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的道统思想方面。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随物赋形"这一理论话语,而且与苏轼整体的诗学思路趋于一致,都主张"无意而发",在"致道"、"神遇"的境界中,入于大道自然。元好问诗学中潜藏着"苏学"因素,甚至是苏学的思想体系。《东坡易传》中世界无心而成的自然观和以无心为理想的伦理观贯穿于苏轼的诗学中;元好问提出"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其所谓"诚"类似于苏轼的圣人应物之心,同样不执著于心本体,而以顺应自然为归。"程学盛南苏学北"是学术交锋的结果,元好问自觉地将理论的矛头指向了程学,在针砭程学的同时表现为对苏学的承接。  相似文献   

9.
《续夷坚志》是元好问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元好问在这部小说中借用诗歌编造谶言,将谶言的政治用途转向诗学理论方面。其主张诗境要奇伟壮观、明朗开阔,绝不学李贺等人的穷愁悲泣与幽冷怪异,这是谶言功能的一大转移。除此,元好问不仅依据诗歌阐明自己以道为主、多元并宗的宗教信仰,还借助诗歌真切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向往的童真与天真。这就是《续夷坚志》中诗歌的三大功能,它们共同反映了元好问以诗为专门之学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吟咏端午节的诗歌不胜枚举,元好问亦创作了大量节日诗词,不过缺少端午节诗词。甚至在他诗论里,对伟大诗人屈原几无论及。仔细审视元好问在金元鼎革之际的人生道路,会发现其人生价值取向迥异于屈原,这应当是解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元好问与屈原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别是元好问的使命意识与文化信仰,并进一步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不写之写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的诗学观与文章观迥然不同。对于文章,他追求一种"中和"气质,强调敦厚之义与含蓄之美;对于诗歌,他则追求豪爽奔放的气质,强调真情流露与慷慨悲歌。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明显优于文章创作。在《秋望赋》一文中,元好问摒弃了温婉中和的文章观,十分精巧地将他特有的诗歌观念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这篇赋的艺术境界,使其成为金赋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许多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10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30余首,少则1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就选诗内容而言,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弃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与此书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加以对比分析,可见《唐诗鼓吹》对唐代七律的选择及其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可以反映出元好问讲究“温柔敦厚”的唐诗观,从而成为《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所选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作于1217年,即金宣宗兴定元年,是年作者28岁。清人翁方纲在谈到此作时曾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评价极贴切。元好问《南冠录引》云:“四岁读书,八岁学作诗”。十九岁已随教授县学的郝天挺老师完成了六年的学业,接着,他“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这时,他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杰出诗人。元好问凭着一个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悟性和对以往诗歌理论和诗人、诗派的审视以及“书生技痒爱论量”的热情,创作了《论诗三十首》。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艺术主张,成为以诗论诗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持正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论诗三十首》中,肯定了李商隐诗之“精纯”.赞扬它世代受到人们的喜受.但对其隐晦处略有批评.同时认为不十分“雅正”,更进一步斥乏为“新声”,这反映出他诗论中的保守面。元好问对李商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批评,他是辩证地评论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的碑志文,收入《元好问全集》的共99篇,以传主身份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名臣、名将、良吏、名士、僧道、其他等6类。在碑志文的创作中,元好问结合传主的身份,撷取人物生平行状事迹的主要方面详细描摹刻画,突出了人物值得颂扬的品行才学和成就建树,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持正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论诗三十首》中,肯定了李商隐诗之“精纯”,赞扬它世代受到人们的喜受,但对其隐晦处略有批评,同时认为不十分“雅正”,更进一步斥之为“新声”,这反映出他诗论中的保守面。元好问对李商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批评,他是辩证地评论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17.
自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提出"诗囚"一语,历代学者议论纷纷,至清更出现大量批评之声,指其贬抑太过。本文简要梳理孟诗审美认知的发展演变,探讨清人为孟诗"大鸣不平"之因,从中探讨元好问作此论的动因及其诗美观,也更进一步感悟孟诗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潘岳是一位颇受争议的文人,元好问肯定了潘岳的《闲居赋》,却否定了潘岳的人品。其实,无论从作品内容还是潘岳本身经历而言,《闲居赋》不可能是一篇“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9.
历来诸家关于刘琨诗歌的评论均不脱"风骨"之囿,其中尤以元好问"不教横槊建安中"为著。然而对于元好问此句的理解,前贤似均未于"风骨"之外多有措意,从而导致对于此句的寄意弗予深考。为了深入理解元好问的言外之旨,文章从刘琨的"相貌"、"功业"和"诗歌"三个方面分别去蠡测此语的实际意旨。  相似文献   

20.
论元好问曲     
本文以元好问的散曲为考察对象,深入探讨元好问在散曲创作中的重要贡献及其散曲作品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元好问是词向散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其自度曲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元初曲坛上,首开了文人自度曲之风,对后世影响巨大;散散曲作品无论在学问品格,还是在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显出深厚和独到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境界。通过研究元好问的散曲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从词到曲的嬗变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