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的“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不仅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龙头课程,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核心的课程,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而“两课”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教材是教学之本。因此,为了取得“两课”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加强和提高高校“两课”教材建设和质量,意义十分重大。一、当前高校“两课”教材建设与质量中存在问题“两课”教材不是一般的学术著作,必须注重全面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起到指导实践和育人的双重功效。就此,中共中央于1985年发布了《关…  相似文献   

2.
2006开始在高校统一使用的“两课”新教材,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高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不同,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本文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状况,对于“两课”教学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的“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教学要融入素质教育的观点,必须切实理解“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这一论断,必须改革“两课”教学内容,改革“两课”教学方法,建立“两课”教育基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加强“两课”教材建设;同时,“两课”教学还要加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深化“两课”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强调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既为“两课”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又为“两课”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两课”课程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决定了今天高校“两课”课程建设的门类和课程改革的方向.邓小平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着我国高校“两课”课程门类、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特别是指导我们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近现代史课程、艰苦奋斗传统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建设.真正使“两课”起到教育大学生,培养合格的革命接班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两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两课”即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它们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保证高校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正因“两课”具有这样的作用,因此,从国家教委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两课”的建设。无记多么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教育主体去掌握、运用与实施。因此,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充满活力的“两课”师资队伍就应该是以提高教学实效为主的“两课”改革中的应有之义。一、加强组织建设,解决“两课”师资队伍在数五、结构上的不合理和后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转换工作不断进行,当前高校“两课”教育和教学工作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加强教学改革,寻找一套新时期“两课”教学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教学改革是方向,包括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素质教育是目标和宗旨,其中思想素质是核心,“两课”学科梯队建设是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面对网络对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两课”)的冲击,“两课”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应对,的确是一个必须正视和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正视网络对“两课”的挑战。网络的飞速发展,目前对“两课”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是:第一,大部分“两课”教师对网络知识了解太少,而青年学生中的一部分却已走在了教师的前面,使“两课”教师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难以用先进的网络知识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探讨与交流。第二,教材的陈腐与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两课”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减弱,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两课”是国家规定的各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讲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如何发挥高校“两课”教学的主阵地并对此进行改革,是每个“两课”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高校“两课”是国家规定的各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讲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如何发挥高校“两课”教学的主阵地并对此进行改革,是每个“两课”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思想概论”等“两课”课程的精品教材建设,是促进教学“进头脑”的重要,精品教材如何建设?笔认为,要靠更新观念,达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艺术精品三标准。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经历了由单一化媒介形态到立体化多媒体的演变过程,目前形成了以统编教科书为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等为配套教材和"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等为辅助教材的系列化、数字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始终坚持教材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深刻领会教材是教学过程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辩证认识教材属性及其对教材建设的影响,正确把握课程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统筹“两课”建设的几点思考王业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是全面系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开设“两课”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为拨乱反正,宣传党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当前高校“两课”(政治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社会大环境的剧变导致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教育对象的变化导致传统教学方法的失效,应试教育遗留的阴影和素质教育带来的冲击等。试图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彻底变革“两课”教材的建设思路;各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改变单凭“两课”教师唱独角戏的窘状,由传统教育彻底向素质教育过渡;提高“两课”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增强高校自身的吸引力,努力提高大学的品位和提升大学的层次;遵循“两课”教学内在规律,在实践中走创新之路,从而达到以真引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14.
"两课"长短课程教学改革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是高校宣传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如何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增强“两课”教育效果,达到“两课”教育教学工作应有的目的,一直是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近年来,针对“两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校进行了“两课”长短课程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一、改革的出发点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高校“两课”教学工作新方案。这一方案对“两课”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抓住“两课教学”这个渠道。主要从“两课”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改进课堂教学,开展第二课堂三方面入手来讨论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困境成因及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这样一种“困境”背景下展开的,其目的是要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走出“困境”,明显改善。文章着重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困境成因,寻求突破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天津商学院的“两课”教学在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一、领导高度重视 ,摆正“两课”位置天津商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两课”的教学与建设 ,并把它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 ,从多方面为“两课”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学院把“两课”列入“九五”投资规划 ,为课程建设所投入的设备、经费及奖励基金多达几十万元。对于“两课”教学工作 ,院党委书记负全责 ,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终身道德准则的重要基础课程。“两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政治鉴别力和良好道德品质“。两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前我国高校的“两课”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两课”教学指导思想和运用网络等技术创新“两课”教学手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高校学校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两课”教学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某些不足,使“两课”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两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两课”教学和学生管理既分工又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搞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依据国务院、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两课”教学与改革实际,提出把“4+y”课程体系锁定为各高校“两课”教改整体目标的明确主张。这对统一各高校“两课”教学思想与课程设置;降低各高校“两课”教学的教育成本;减轻高校学生学业负担,更好地适应国家与社会,特别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对高校毕业生所应储备的相关政治理论知识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实际需求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