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慧 《地理教育》2004,(4):9-10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对生命诉求予以了高度重视,“教育中的人”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倡扬“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由此看来,转变教育观念,逐步在教学实践中从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是每个有思想的教师与时俱进的责任,笔者从三方面作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一 教育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德性解放、人生幸福的达成问题,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发展及人生幸福是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超越“知识本位”的创造教育观,就是要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发展与提升,重视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成长,也即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念必须回到“德性本位”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虽然这期间教育界始终关注着“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然而作为“人”的学生,其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并非一直引起改革者的重视,而是有一个从“缺失”到“成长”的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虽然这期间教育界始终关注着“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然而作为“人”的学生,其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并非一直引起改革的重视,而是有一个从“缺失”到“成长”的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对生命诉求予以了高度重视,"教育中的人"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倡扬"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由此看来,转变教育观念,逐步在教学实践中从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是每个有思想的教师与时俱进的责任,笔者从三方面作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三生教育的理念是“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善于生存”。本文将立足于三生教育理念,从精神引领、儿童本位的实践和思考方向等方面,研讨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的支持策略,以求发挥户外体育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的一套地理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课堂的调控上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相似文献   

9.
“生本教育”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可能性、超越性等特征。实施生本教育利于打破学科本位,有利于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本教育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强调构建生命课堂,即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理念人本化,教学目标生成化,教学内容生命化,教学方式体验化,教学关系和谐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教学、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入手,探讨研究了“能力本位”、“学生中心”理念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得到了有一定推介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一、新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影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桎梏,提出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生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教育必须尊重个性的差异,从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出发,带动学生走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知识本位的狭小空间,顺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要求,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曾在《我们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中提到“本位应在幼者”。他提出了“儿童本位”这个观念,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是教育的立场,也是儿童健康发展的立场。基于这一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从儿童的立场展开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巧妙融合,把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一用均衡教育思想立校平等地对待在校的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负责,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不仅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境界。近年来,宁波市第十九中学以全市实施均衡教育战略为背景,积极建构三个办学理念,努力使全校教师树立均衡教育思想。这三个理念是: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校教育发展的主题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到丰富内在精神世界的“人本位”上来,促进学生身心、智力、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教师眼睛能看到人,心中能装着人,教学能善待人。2树立面向全…  相似文献   

14.
探究课堂的特征,不能只从课堂的表现形态上看,更要从表现形态的背后隐藏着的根本关注上去剖析。这个“根本关注”在无形、无声地左右着我们的行为。一、教育关注的本体回归:学生生命发展新课程带来的教育根本理念是关注生命发展。从“泛教育”的角度看,这个理念应该是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但从“本体”的最终廓清看,教育教学全部行为的根本着眼点是学生生命发展。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生命”是指教育意义上的生命,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理性生命,即理智、逻辑、抽象、意志、知性等;二是感性生命,即情感、直觉、想象、灵性…  相似文献   

15.
吕建国 《生活教育》2012,(16):75-78
当今教育由于擅作“生命保镖”、滥用“知识权威”和坚守“社会本位”,已经成为围困学生自由和发展的“围城”。为此教育必须从追求本真的教育质量、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和选择适切的教育主题等方面着手,促使学生的身体、情感和观念冲出围城;作为现代学校,应悉心设计和组织诸如“校长下午茶”之类的活动,从而打开教育的“围城”。  相似文献   

16.
提升育人质量,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共生教育”就是以教育需要观照人的整体性存在,尊重人的现实生活,唤醒人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为实践主旨。生命理念、包容理念、合作理念是“共生教育”的基本理念;建构适应学生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着眼学生生命素质提升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助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人格本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这是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职业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本文通过辨析职业教育发展的谋生目标、服务目标、学科目标、社会目标、时空目标、能力本位等六种目标取向,提出人格本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职业教育从“终结性教育”、“单纯就业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在促进人格的发展、人格的适应和培养人格的动力、自我效能、能力动机等诸多方面重新建构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职业教育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生命教育的实施,要树理念为先,课程实施为主,学科渗透为辅。“生活教育”和“弗洛伊德本能论”是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由“四个向度”和“五种取向”组成,课程目标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课程的实施要重学生体验和学生实践,重学生个别差异,注意统整和衔接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于翠霞 《学周刊C版》2011,(5):169-169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人新课程理念,从根本上摆脱“知识”本位,而回归到“学习”本位,将有力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使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和体现。那么,如何使教学设计能体现新课程理论呢?  相似文献   

20.
一、树立“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心灵自我塑造的能力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认为,道德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任何外在的结果,而只在于个人心灵的自我塑造,人的心灵世界是一个独立世界,必有自己的精神起点,道德教育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必须以心灵陶冶作为教育的起点。“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要塑造优秀人格、呼唤心灵、“铸造灵魂”、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