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认清新形势——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领会新理念 1、教学理念不同。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程并非完全将旧课程“抛弃”.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不冉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并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共同体验的过程。新课程观更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金亦挺 《教书育人》2005,(1):98-100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唯有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消解与重构:新课程情境中的教师权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使学生信服的威望和力量,它是教师有效行使教学权力、保障教学有序进行、获得预期教学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课程的实施正在使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以及师生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消解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知识权威、文本解释权威和法定权威的形象。因此,有必要确立新的教师权威观念,重新建构新课程的教师权威。  相似文献   

4.
新的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开展,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观正成为广大教师最重要的课题.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原先的一些教学行为却不断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去回味、去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管洪涛 《当代教育科学》2007,(3):112-112,114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频频出现。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动态”这个名词也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了课堂活动的动态生成性。他认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活力来自学生的动态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可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它与预设的关系呢?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了相应的校本教研。具体的方式是先定内容进行集体备课,  相似文献   

7.
生成性教学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更照亮了课堂,它顺应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同时生成性教学也是新课程教学的难点,学生自主了,课堂开放了,教学生成了,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挑战,更是机遇。生成性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教学方式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启迪,信息捕捉及问题发现等生成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相对于固定教材和统一教学计划来说.它是生成的。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提升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新授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这个方面,我们已经获得了较多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传统的数学课堂正在悄然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教师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的身份正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可以说,通过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新授课中关注过程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关注过程也是促进课堂发生变化的一种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一、新课堂动态生成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新课堂四忌     
杜肖瑶 《内蒙古教育》2005,(10):33-33,40
新课程,需要建立新的课堂秩序和新的课堂标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威严的教师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其弊端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彻底纠正这个弊端,在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课堂观,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即教师授课时不能太静、太满、太透、太细、太实。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新教材要求教师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新教学观要求变重"教"为重"学",变重考试结果为重教、重学习过程;学生由单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多样化、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由主演变导演,课堂由现成变生成.  相似文献   

13.
张琰 《语文天地》2009,(10):45-46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民主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元互动中展开的.在教师和学生以及文本彼此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保证敏锐的触觉通向孩子的心灵之门.利用课堂中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然而,一些课堂却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堂不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并发挥聪明才智的场所,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这一理念下,"生成性"成了新课堂的显著特征。精彩的课堂源于生成。那么,对于数学课堂精彩生成的策略,笔者从几个方面略抒己见,以飨同仁。一、抓住教学契机,捕捉生成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什么是生成性资源呢?我的理解就是它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该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生成性课堂,简单地说,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以及生生互动产生和形成的课堂。它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教师要树立交往互动的教学本质观,培育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大胆突破提前预设的场景、程序、效果,充分把握和发挥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独特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惟有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与新课程精神相符合的基本理念.即新课程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移学价值观、教学评价观和课堂建构观,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