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作者在文学里接近她,在生活里感悟她,在文化里怀念她。挥不去割不舍的是深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张爱玲情节”,作者以自己独到的解读戚一家之言,向我们展示了莫衷一是的张爱玲特殊的一面,这本身是否也算是“传奇”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论张爱玲的“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是张爱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俗”寓意的理解 ,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张爱玲创作的评价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定位。不能否认张爱玲身上的“俗”与其潜意识中的家族自恋情结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她的“俗”,是日伪政府殖民统治时期的一种生存选择。张爱玲并不是个为“俗”而“俗”的作家 ,在“庸人俗事”的叙事中 ,她寄寓着凌厉的文化批判精神与苍凉的乱世人生体悟。看不到“俗”的这一层意义 ,是没有读懂张爱玲。在“俗”的叙事模式中 ,张爱玲追求一种与喜剧相对衬的悲剧效果 ,通过审丑的方式去审美 ,以此形成一种参差对照的“苍凉”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尴尬”的,她以自己特异的现代性体验来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她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次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爱玲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她既是历史的“叛逆者”、“零余者”,又是历史的“先行者”、“预言者”。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董广智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4):73-76,115
指出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其独特之处在于她作品的“苍凉”风格,并论述了张爱玲“苍凉”风格的内涵、渊源、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这一说法出发,指出张爱玲的世俗只是一个外壳,而内里却是浓重的虚无。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早已完成自我虚无化,她的一生都处在虚无之中,而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实际上是一种“自欺”现象。因此,对于生活在虚无之中的张爱玲来说,是不可用世俗来修饰的。  相似文献   

8.
从张爱玲的言论与作品两方面看,她是一位怀抱同情与理解的作家,她写的是平凡之人,并且肯定平凡之人的生态方式与态度.比较地看,鲁迅写的是人生问题,张爱玲写的是人性问题,鲁迅提出了“救救孩子”的主张,张爱玲则没有提出“救救人性”的主张.在张爱玲的温暖之下,体现了女性主义的立场.阅读张爱玲,需要回归正常的感觉能力,而非沉浸在激进状态中体验不到世俗的温暖.  相似文献   

9.
被遗忘和被发掘的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从古典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到90年代“欲望人”的历史链条上,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旧中国印记、同时又带有欲望倾向的“现代人”,她和她的作品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张爱玲同鲁迅在历史精神上的连接与分离,显示了文学对“人”的探求在人生另一面上的推进,从而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奠定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给你一个视窗可以探视窗外生活留下的张张旧照给你一只鼠标可以点出夜幕浩空中的点点繁星仰慕缪斯的光辉便是你我和耕不辍的选择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沦陷期红极一时的才女,在当时文坛极具传奇色彩。“随着她堪称‘奇迹’的作品《传奇》《流言》的问世,关于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传奇般的故事便从此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流言’至今。” (一 )“沉香屑世”   张爱玲,高大、古典、鲜艳而又现代。她不多愁善感,也不怨天悯人。她的人生态度是实际的,无害于他人的自私的。   张爱玲的“传奇”先开始于她的家庭。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是同治年间…  相似文献   

11.
当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之后,“通俗”与“经典”这两个词再次造访读者的心田。现在的传媒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张爱玲40年代初“出名要趁早呀”的个人宣言。无论是超女、超男,还是一些打造童星的节目都逃脱不了张爱玲这句多年以前的寓言。张爱玲出名的欲望就像她传奇的一生一样,总是耐人寻味,甚至觉得她是大都市女性的鼻祖代言,无论是服饰、化妆还是生活追求和个人品位都深深地印有“张”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 ,人们对她可以从多种角度产生不同的理解。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及特殊生活经历影响了她的人格心理的发展 ,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失落感”是她基本的心理状态 ,并进而影响到她的创作。从作家心理 ,即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张爱玲 ,较之以往社会学及历史学的单纯外部分析 ,这也许是评价张爱玲的另一种途径和起点  相似文献   

13.
“巫女”的眼光——论张爱玲对人类本性的探索与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爱玲的小说尽管有多种主题,但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始终是她的最高命意,张爱玲用自己的笔几乎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所有隐秘的角落,抒写着她对脆弱人性的深邃洞察,对人性趋恶的敏感重视,她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女巫”,俯视着她笔下芸芸众生们的喜怒哀乐。“巫女”的眼光虽然不无刻薄恶毒,却也具有超凡脱俗的深邃和冷静,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极具独特性的,它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和孤僻、冷傲的性格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个性的才女作家。她的个性体现在她对“五四”主流及左翼模式的挑战与背离。这种异质体现在她的“日常生活”叙事法则上。本文从内容模式、叙事结构、情感营造及叙述语言四个方面阐述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法则。  相似文献   

15.
我读张爱玲     
张爱玲是40年代名震沪上的一位女作家,自1943年在“鸳鸯蝴蝶派”杂志《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后,直至1952年去香港前的近10年间,她共发表了19篇小说,后来还有结集的散文《流言》。张爱玲几乎是一夜成名的,她的年轻、她的才华、她那别具一格而又颇值玩味的文风,都使得她在同时代作家中名声鹊起。张爱玲作品的题材与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有大的差别。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无处不在,抗日与革命的题材几乎是大势所趋,而张爱玲却独独“避重就轻”,专写香港、上海市民情欲的自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梅娘被文学圈和读书界誉为“南玲北梅”。随着张爱玲在美国孤然谢世,在海内外华人圈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而当年与她齐名的另一位女作家梅娘,却被人彻底地遗忘了,恐怕知道她的只是有数的几个研究者。本文试图从专业和大众领域对梅娘、张爱玲的认可程度、她们的生平创作及价值取向方面解构这样一对在现代文学史上缺席数十年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17.
李坤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144-146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有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18.
傅雷对张爱玲“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①的异军突起,颇有些“冷不防”的感觉。但如果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将不难发现张爱玲在“此时此地”的出现,实在是一个极其自然的现象,哪里有什么“冷不防”?的确,“带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刀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②是“孤岛”时期的上海成全了张爱玲,使她得…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前的张爱玲是一位“走红一时”的风云人物。当她的小说在上海报刊上一露面,就立即引起了文艺界和读者们的注意。当年的张爱玲以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了作家的宝座,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 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她虽然也写过散文、电影剧本和诗歌,但真正的成就还是她的小说创作。张爱玲由于对写作题材的熟悉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从他的第一篇小说创作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  相似文献   

20.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篇极有影响的中篇小说。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创作所独有的悲剧意识。无论从她自身的原因还是从作品的取材及写作特征来看,张爱玲式的“苍凉感”始终笼罩着她的作品。张爱玲将一种从乱世中悟出的人生体验变成了一种女性敏锐的艺术直觉,叙写了一个个悲哀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