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相似文献   

2.
利用赤峰地区14个气象站1961年~2017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气候因子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7年来赤峰地区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升温速度0.23℃/10a;≥10℃活动积温呈显著升高趋势,57年升高了218.31℃;降水量呈微弱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16mm/a;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利于种植长生育期品种和二茬作物正常成熟,但降水量减少导致干旱发生概率变大,旱作农业遭受旱灾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3.
本利用1981-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的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近38年卓资县的气候变化特征,接着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8年卓资县平均温度整体上呈现上升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627℃/10a;四季年平均温度均呈波动性增温变化趋势,增温幅度最大的为春季,其次为冬季,秋季增温幅度略高于夏季。卓资县降水量整体上呈波动增加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7.284mm/10a,增加趋势并不明显。卓资县降水年际波动起伏变化比较大,极易引发旱涝灾害。日照时数主要呈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83.187h/10a,气候的显著变暖,降水量年际间大幅度起伏波动以及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少均会影响到卓资县水热光资源的平衡性,进而各类农作物的稳定生长发育以及农业气象灾害、作物病虫害造成一定的影响。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及时应对异常气候变化,才可以促使卓资县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北玉米带热量资源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应用线性回归、非整数波谱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北玉米主产区热量资源的长期演变趋势和变化周期,并对未来10a的情况进行初步预测。要素包括:日平均气温稳定≥7℃、≥10℃的初、终日期,≥10℃积温和5月∽9月平均气温之和。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内,≥7℃、≥10℃初日有逐渐提前的趋势,农业生产季内热量资源有增加趋势,但近些年这些要素不稳定。界线温度初、终日存在的23a、15a、和9a左右的变化周期,≥10℃积温和5月∽9月气温之和存在60a、35a∽41a、15a∽16a、9a和3a∽4a变化周期。目前所处的长周期内的暖期很可能在2010年前后结束,积温增加的趋势和农作物播期提前的趋势也将缓解,而且在中短周期内,近几年积温可能将减少,冷害和霜冻可能发生,农作物品种和播期都应有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6个测站1980-2018年近40年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及日温差资料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40年山南地区6个测站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均呈线性上升趋势,但日最高气温升温趋势明显高于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趋势变化率为0.479℃/10a,日最低气温趋势变化率为0.334℃/10a;日最高气温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均呈上升趋势,但升幅不同,冬季日最高气温升幅最快为0.761℃/10a,其次是春季和夏季,而秋季日最高气温变化较缓慢为0.268℃/10a,日最低气温也是冬季升副最明显,为0.428℃/10a,其次是春季和夏季,而秋季日最低气温变化缓慢为0.239℃/10a;山南地区年平均日较差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即每日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值越来越大;40年来日最高气温春夏秋冬四季均是南部地区的错那升温最显著,日最低气温西部浪卡子升温最显著,隆子站日最低气温升温缓慢,秋季和冬季还有些降温趋势,但不显著;山南地区日最高气温具有明显的8a振荡周期,日最低气温存在着准4a的振动周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赤峰地区14个气象站1961年~2017年逐日气温、≥10℃活动积温资料,分析了赤峰地区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无霜期日数变化趋势,依据无霜期日数与≥10℃活动积温建立气候种植区划模型。结果表明:近57年来赤峰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1.31℃,≥10℃活动积温升高了218.31℃,无霜期延长28d,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响应所致。赤峰地区荞麦种植可以划分为低产区、中产区、高产区3个种植气候区,低产区和中产区主要以牧业为主,种植业所占比例较小,荞麦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高产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齐齐哈尔地区(1961-2010年)50年热量条件变化,其中包括≥0℃、≥10℃、年际、季节活动积温以及持续的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地区近50a平均气温上升,积温增加,无霜期延长,总体热量资源呈上升趋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2010、2030年河套灌区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对未来需求及资源条件两个方面的显示:小麦用水量偏高,面积减少;夏秋杂粮、油料用水量偏少,面积相对增加,实现节水型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应选择耗水量低的作物种类或品种,减少种植业需水总量,并指出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节省农田灌溉用水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套灌区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2010、2030年河套灌区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对未来需求及资源条件两个方面的显示:小麦用水量偏高,面积减少;夏秋杂粮、油料用水量偏少,面积相对增加,实现节水型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应选择耗水量低的作物种类或品种,减少种植业需水总量,并指出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节省农田灌溉用水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通辽市境内7个气象站52a(1959年~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10.0℃积温变化特征,结果为:市均≥10.0℃积温52a平均为3 207℃·d,倾向率为66.3℃·d/10a(P0.001),52a增加338℃·d,前32a以波动变化为主,增加趋势不明显,后20a增加趋势显著,倾向率超过100℃·d/10a。各站差异明显,52a倾向率在0.001极显著性水平以上和0.01、0.05显著性水平以上的分别有5个站、1个站和1个站。均方差和极差各站的差距较大。Hurst指数为0.7997,未来将维持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湟水河流域径流量影响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湟水河是西北干旱区重要河流之一,对维持西北干旱区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湟水河流域水资源减少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流域内1966-2010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对湟水河流域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降水量、蒸散发量和径流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径流量的下降变幅为0.1亿m3/10a,具有4a、9a和20a的准周期变化,且在198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气候变化对湟水河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达35.46%,人类活动改变了部分水循环的路径,对径流的减少起主导作用,贡献率为64.54%。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肥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走势分析(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分析种植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作物体系化肥消费水平,并核算了化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分配。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定量研究了中国化肥消费对作物结构变化的弹性。结果表明,中国氮、磷肥消费已达到较高水平,氮、磷化肥施用面积比例分别达到87%和66%,大部分作物氮使用量超过了100kg/hm^2,磷肥超过80kg/hm^2。相对而言,钾肥施用水平略低,施肥面积比例仅43%,大部分农户很少使用钾肥。中国氮、磷肥用量较高与有机肥施用较少有关系。由于作物间施肥水平差异较大,作物群体变化对化肥消费的影响很大。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已经下降到63%,粮食作物化肥消费比重已经下降到46%,而经济作物(尤其是果菜)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从种植结构弹性系数来看,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大,化肥消费总量对其面积变化的弹性要大于经济作物,但不同化肥品种对不同作物面积变化的弹性有一定差异。未来粮食作物面积会保持稳定,而高耗肥的经济作物面积会继续增长,因此全国化肥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施用水平较低的钾肥需求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未来四川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韦潇宇 《资源科学》2013,35(9):1917-1924
进行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趋势的预估可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和B2气候情景(2071-2100年)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四川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平均气温、≥10℃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基准气候条件相比,A2和B2情景下,2071-2100年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和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呈升高趋势;川西高原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而其他地区以增加为主,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A2情景下年降水量以增加为主,B2情景下年降水量有增有减,未来A2和B2情景下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在大部地区都呈增加趋势;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都以增加为主;而年湿润指数和温度生长期内湿润指数在大部地区以减小为主。  相似文献   

14.
青稞和油菜是青藏高原上主要的农作物及经济作物,随着总体海拔自东南向西北的不断升高,在阿里地区农作物种植比例中更占有绝对的比重。为有力提升种植业的内在质量,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阿里地区自2002年开始在全地区内范围内全面推广以“藏青320”和“喜玛拉雅19号”、“藏油3号”为主的粮油作物良种以来,在单产、增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各良种的产量性状和生育期指标的多年调查,并与当地品种进行对比,科学评价了各良种在本地的推广价值,以期为阿里地区良种推广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近6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南京市近60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多项线性拟合对南京市的温度、降水、干燥度等气候敏感性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并运用Mann-Kendall(M-K)对温度、降水、干燥度进行突变检测,分析南京市冬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气温呈不断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25℃/10年。气温季节变化表现为以春季为主,秋季、冬季为辅,夏季为稳的特点,且自1975开始突变;②降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2.45mm/10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旱涝交替明显,季节变化呈春秋季下降、夏冬季上升趋势,自1973年开始突变;③干燥度呈上升趋势,暖干化趋势明显,春、秋、冬季暖干化明显,夏季暖湿化趋势明显,自1975开始突变;④冬小麦产量呈上升趋势,与气候拟合效果较好,R=0.626,通过a=0.05检测,拟合结果表明与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与降水、干燥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果洛州气象台1960-2006年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速、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大武镇年及各季、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及我国的气温变化总趋势是一致的,呈明显增暖趋势,增温速率为0.23℃/10a,冬季增温幅度最大,达0.37℃/10a,秋季增温最小,为0.11℃/10a.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37mm/10a,冬、春季呈增多趋势,而夏、秋季呈减少趋势,且夏季降水减少幅度最大,达6.9mm/10a.年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46.5mm/10a,春、夏减少量最为明显,分别为15.3mm/10a、15.2mm/10a.年平均风速总趋势是增加的,增加幅度为O.05m·s-/10a.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12.3h/10a.  相似文献   

17.
1960 年-2010 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生长季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戈丽  陶健  董金玮  徐兴良 《资源科学》2011,33(12):2323-2332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0C和10℃生长季(简称0qC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季初日提前速度分别为1.65d/10a和1.85d/10a,终日推迟速度分别为0.71d/10a和1.26d/10a;②由于生长季初日极显著提前,终日延迟,0℃和10℃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延长速度分别为2.37d/10a和3.11d/10a;③≥O℃和10℃的活动积温明显上升,尤其是2000年以来积温增加异常明显,以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热量增加最为显著,积温带明显向北移动。生长季初、终日、长度的变化以及生长季期间热量条件的变化将会对该地区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带来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曹晓敏 《青海科技》2010,17(1):52-54
本文根据西宁市1955~2005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了51a来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市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以年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了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供水量、年末总人口是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子,其次为房屋竣工面积、道路铺装面积。  相似文献   

19.
选用镶黄旗国家气象观测站1992年—2021年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2 min平均风速、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对镶黄旗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1992年—2021年镶黄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97℃/10 a的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15.231 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以23.362 h/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2 min平均风速以0.414 (m/s)/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沙尘暴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松花江流域内及周边的56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分布整体呈由南向北增加的趋势。月最大冻土深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多出现在3月,且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均大于低纬度地区。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率为-8.25 cm/10a,与冻土同期的年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变化率为0.41℃/10a。年最大冻土深度在1980s中期发生突变,突变年前后最大冻土深度减小了35 cm。此外,年最大冻土深度和年均气温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呈显著负相关,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比低纬度地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