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数学问题,若只注重分析已知条件则往往偏离目标;若只注重分解各已知条件,而忽视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与目标之间的联系,则会出现思维的结点,而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本文意在探讨数学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方法与技巧,以达到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学数学问题解决中数学思维的辩证运用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等原理思考同一种数学思维的不同思维形式之间或者不同数学思维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地组织思维,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无论解简单问题或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能确定解答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学数学问题解决中数学思维的辩证运用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等原理思考同一种数学思维的不同思维形式之间或者不同数学思维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地组织思维,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数学题目中的条件与所要求解的问题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对已知条件及待求结论的性质、结构等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多角度思考,瞻前顾后,从中管窥到它们之间的隐含的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应用题一般是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在现行的数学教材应用题中,在学生获取生活信息时,往往出现多余的条件。含有多余的条件有以下两情况:一种是解题时使用不上的绝对多余条件;一种是解题时可用可不用的相对多余条件。而且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需要明确数学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无论是利用已知条件去求未知条件,还是利用逆向思维去寻找习题中的另外条件,都需要学生具备数学思维能力。初中生已经掌握一定基础的数学知识,且认知水平明显提升,那么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8.
数学题目中的条件与所要求解的问题之间必然存在某种直接明显或间接隐含的信息联系.所以在解题时只有对已知条件及待求结论的特性、结构、及依存方式等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多角度思考,从中管窥到它们之间的独特的隐含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归转化,常可以获得巧妙成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个数学问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题设条件,其次是要求解的问题或要证明的结论,解题的实质是架设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梁,实现已知向未知的转化.因此,能否审清题目的已知条件是关系到能否成功解题的重要环节.1理解显明条件解题时,联想与题目有关的概念、公式、...  相似文献   

10.
<正>一、构造法与三角形中辅助线所谓构造法,是指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按照常规思维难以解决时,应根据题设条件和结论的特征、性质,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理解对象,牢牢抓住反映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问题的数据、外形、坐标等特征,使用题中的已知条件为原材料,运用已知数学关系式和理论为工具,在思维中构造出满足条件或结论的数学对象,从而,使原问题中隐含的关系和性质  相似文献   

11.
一个数学问题的条件,有时比较显露,有时比较隐蔽,有时又在显露中暗含着隐蔽,我们把这种隐蔽在题设中的已知条件称为隐含条件.隐含条件既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又有消极的干扰作用.如果我们在解题时忽视了发掘隐含条件,可能会陷入困境或造成错误;而若深入挖掘了隐含条件,将会事半功倍,出奇制胜!一、重视题设内的隐含条件通常情况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都是明显的,但是有些题目的某些已知条件却隐含在图形中或问题的实际意义以及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内.  相似文献   

12.
许多数学题目都藏有隐含条件,如果我们找到了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之间的联系,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不信,你瞧:  相似文献   

13.
"解题是数学的心脏."解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与基本途径.所谓解题,就是揭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是探索"已知"可以导出  相似文献   

14.
1何谓分析综合法众说周知,任何数学命题都是由"已知"(条件)和"未知"(结论)两部分组成,解答数学题,就本质而言,就是寻求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即设法在"已知"(条件)与"未知"(结论)之间架起一座"桥"·  相似文献   

15.
朱忠保 《中等数学》2008,(10):15-16
对于已知条件中的数学对象,作出有序化假设,是一种有效的“增设已知条件”.例如,当我们说“不妨设……”时,实际上是在给题目增加已知条件(增设),这种增设不改变题意并且有助于解题,因而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正>解题是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解题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运用知识去进行独立思考活动的指导过程,其中培养学生找准解题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括已知和未知两个组成部分,此外还有这个数学问题所属数学知识部分的已知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这些都是解题的依据.因此,解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罗列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再根据所求问题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然后由已知  相似文献   

17.
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难点,同时也几乎是各地中考大题必考内容.要想更好地解决初中数学三角函数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函数思想,能够熟练地运用三角函数定义实现边与角之间的转换,以及运用三角函数关系实现正余弦转换,且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首要的便是将其转换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经总结后,将初中数学三角函数求解思路归纳如下:首先,要进行化简,将所给三角函数关系式利用已知条件化为最简形式;其次,将最简式带入公式中,并选择合适的三角公式进行转换;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和求值式同时化简再求值.本文结合具体例题讲解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方程易错点     
易错点考虑不全面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同学们往往由于掌握不透彻.在用数学语言表示已知条件时.得出的式子与已知条件不等价,而造成答案不完整、不全面.  相似文献   

19.
数学“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而对情境所提供的已知条件,根椐自身基础和水平,对条件、未知的结论或二之间关系而产生的猜测、怀疑、焦虑、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能将数量关系与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通过数的运算去寻找图形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去构造图形,或结合已知图形去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即为“数形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