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隧道的拱顶下沉、水平收敛等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得出了该隧道不同围岩岩性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施工.采用多项式、乘幂、指数函数等分别对水平收敛量及拱顶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判断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王鹏  贺志勇 《科技通报》2019,35(7):195-199
浅埋隧道地质具有复杂性条件,支护形式如果选取不当,容易发生塌方等事故。由于隧道受力分析具有较多不确定的因素,较难把握。对高拉拔荷载作用下浅埋隧道的变形规律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合浅埋隧道进行监控量测的资料,利用对数函数进行回归方程分析,以某市浅埋隧道作为研究的对象,构建隧道施工工程实际地形、地质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隧道开挖施工力学模拟进行分析,得出浅埋隧施工围岩变形的规律。对隧道施工路径地层稳定性进行研究,对岩土、隧道施工地层的应力场、支护结构以及位移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围岩整体水平位移呈现非对称的分布,该研究对浅埋隧道施工与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岔道1号双连拱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方法,并对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表明了应用公路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隧道施工有指导和改进意义。  相似文献   

4.
监控量测是掌握隧道施工中围岩动态变化过程的手段,通过对监控数据的回归分析可以预测围岩的最终位移等,进而有效地指导隧道设计与施工。同时对围岩和支护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并保证施工安全,调整掘进进尺和施工方法及二次衬砌施作提供信息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隧道建筑限界准确,一般将隧道设计预留变形量作为围岩极限位移值.十堰至房县高速公路路隧道要层以软岩为主,采用上 述变形标准,大部分地段围岩变形量超过临界值,造成预警频繁,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实测数据进行统 计分析,研究了软岩隧道合理的变形位移极限值和预警标准.研究结果可用做后续施工指导,对软岩隧道监控量测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汤池  刘娜 《中国科技信息》2008,(4):63-64,66
在分析隧道工程特点及围岩位移反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种位移智能反演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隧道位移智能化反演对隧道固岩稳定性评价、信息化施工及岩石力学反问题研完具用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森 《科技风》2011,(18):169
隧道是修建在底层中的工程结构,在挖开地层并把隧道衬砌修建在地层内的过程中和以后,地层始终对隧道衬砌结构产生作用,本文在提出围岩稳定性基本判据的基础上,着重对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隧道进行监控量测,可预测预报围岩变化、优化设计和指导施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使工程投资经济合理。对沈长公路老岭隧道的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地表沉降、喷层应力、钢拱架应力等多项涉及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合理与否的参数进行跟踪量测,通过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及时地指导施工和修改设计,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对隧道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监控量测是新奥法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详述了监控量测技术在某1≠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分析,对隧道施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基于隧道啧锚支护监控量测周力位移的变化,建立起了以周边位移为变量的荷载效应方程,提出了喷射混凝土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方程,并总结分析了量测位移、支护厚度的统计特征;最后结合现场量测资料对某高速公路两座隧道两个断面的喷混凝土支护进行可靠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需对隧道中穿越的软弱地层进行围岩变形实时监测,掌握围岩变形规律,及时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隧道施工快速安全有效地进行。本文选取某在建隧道软弱泥灰岩断面围岩两帮收敛变形、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对比,得出该地层围岩变形基本特征,判定出围岩松动圈范围,为类似地层隧道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周德 《大众科技》2011,(11):82-83,93
文章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云桂铁路思林2号V级围岩浅埋偏压条件下隧道初始状态、开挖后支护两种工况下的围岩位移、应力分别进行分析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偏压隧道最不利位置出现在隧道偏向山脊一侧的拱脚处:而实施初期支护能保证围岩的稳定性,且设计的初期支护方式能够满足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考虑流固耦合效应下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期围岩稳定性,以太原地市轨道交通2号线下穿河底区间段为工程背景,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和监控量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机理,运用Flac3D数值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场、围岩渗流场、围岩位移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开挖贯通后,围岩竖向应力场在隧道周边呈漏斗状分布,且最大值分布在隧道拱底处;盾构隧道的掘进开挖对位移场的影响范围由拱底逐渐向河底下扩展,且在两隧道中部沉降变形出现叠加现象;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重点监测隧道拱腰两侧水压变化,防止发生涌水;地表沉降曲线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大致吻合,研究结果可为水下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提供设计理论依据提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基于某隧道洞口段处于Ⅴ级围岩段的地质特性,结合工程上常用的相应围岩段适应洞门形式,分析这样地质特点的隧道洞口处于Ⅴ级围岩时柱式洞门适用性。假定Ⅴ级围岩洞口地段地质概况及仰坡坡率,并根据假定概况进行尺寸计算,然后进行稳定性验算,从而确定此Ⅴ级围岩段的洞口是否适合柱式洞门。  相似文献   

14.
不同形式的扩建方式是影响隧道施工经济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研究不同形式下单侧壁扩建方式对在建隧道围岩受载特征的影响,通过结合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揭示了在建隧道全状态下围岩体结构的形变特征规律,并定量刻画了不同方式、不同距离下在建隧道开挖支护形式的力学特征,探明确定最优的施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在建隧道扩建区段内,围岩体产生的变形偏压量数值上整体增幅85%左右,拟建区段内,水平位移增幅较竖向位移增幅大20%左右;(2)基于单侧壁台阶法开挖形式,循环距离每增加0.5 m,围岩体结构变形增幅在5%~20%左右;(3)开挖循环间距为4 m时是单侧壁全断面开挖法的最优施工距离。  相似文献   

15.
李崇莲 《科技风》2013,(23):139-140
拱脚的固定施工是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常常需要进行的,以此来保证基底的稳定性。而保证隧道拱脚的稳定性,并不是采用一般台阶施工方法就能完成,尤其是在针对围岩隧道施工中不利于控制于拱脚稳定性,本文则结合大独山隧道实例来分析它围岩隧道拱脚变形特征,及台阶法施工中拱脚沉降机制和拱脚控制技术,以供施工单位在未来具体施工中结合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距离穿越运营公路的隧道施工难度大,既要保证隧道本身的安全稳定,又要控制上覆道路路面的沉降,保证运营公路正常通行,在此类工程中选择合理工法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近距离穿越运营公路隧道的5种施工工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台阶法1、台阶法2、两侧导洞法和CD法)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施工工法对于隧道围岩位移、路面沉降、沉降槽宽度等有较大影响。从路面沉降、围岩位移、路面沉降槽宽度等方面对这5种工法进行了比较,建议采用CD法或者台阶法1施工。  相似文献   

17.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是该工程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圆形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合适的地质模型,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武深高速公路嘉通段小方山隧道进口Ⅴ级围岩富水浅埋的工程条件,通过对围岩稳定性及地质超前预报结果的分析,采用超前双层小导管注浆、微爆破技术、临时支护等施工方法,通过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达到确保隧道穿越富水浅埋段围岩安全施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某公路隧道工程为例,对常见隧道软弱围岩病害进行了分析,并对公路隧道工程中软弱围岩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展开了研究,希望对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领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我国整体基础设施中高速公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公路隧道建设能够缩短高速公路的距离提升高速公路的建设质量。在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的过程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四种机制以及岩石的硬度、岩石结构、岩石性质等进行分析,同时为高速公路隧道建设进行分析。对于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对于高速公路隧道建设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