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称与称职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透过朱淼华、晏才宏并非个案的现象,反映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那么,教师职称该如何评定、教师评价体系怎样才能合理,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三思的问题,更是广大新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2.
职称与称职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透过朱淼华、晏才宏并非个案的现象,反映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那么,教师职称…  相似文献   

3.
职称与称职     
近日《,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透过朱淼华、晏才宏并非个案的现象,反映了我国许多高校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眼下,又到了一年…  相似文献   

4.
重科研轻教学:讲师升教授的“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 《教育》2006,(18)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晏才宏被很多学生称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满分居全校之首。许多老师坦陈“我教的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晏才宏老师的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晏老师终年57岁,他优良的师风师德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受到广泛的赞扬,然而就这样一个老师,由于没有论文,在他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相似文献   

5.
大前年浙江大学讲师朱淼华因为没有发表论文而被迫下岗,但他开设的《西方艺术史》课程却因广受学生的欢迎而没有停,朱老师拿着下岗工资同时在三个校区开课。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6,(2)
2005年3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晏才宏死于肺癌。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11月下旬,媒体再次将视线转移到有类似经历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身上。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是,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他在哲学系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  相似文献   

7.
讲师晏才宏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学生对他的教学水平评价极高,却因没有论文直到57岁去世职称也只是个“讲师”;他是大学校园里极其普通的一名老师,但他去世仅一周,网上就留下了数千篇对他的悼念文章,学生自发集资为他出纪念文集;他临终的“讲师”身份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和对高校教师选拔机制的拷问。他,就是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晏才宏老师去世后,上海交大的学生在BBS上对他的教学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上课从不带教材。有学生回忆第一次听他讲课的情景:“如何的精彩绝伦就不多说了,反正在这之前,我整整一个学期都学不大懂,但是经过他两个…  相似文献   

8.
可笑星     
化石地质系学生做野外实习,一个学生碰巧发现了一块大化石。讲师甲说这是一块树木化石,讲师乙坚持是一根恐龙腿骨。双方争论不已。学生们不知道是谁说得对,但是他们知道两位讲师都要给他们的实习报告评分,于是一个聪明的同学在报告上写,发现的是恐龙的木腿。可笑级别:各有解释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英文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抗力。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可笑级别:验算监考老师看到一位学生在掷骰子,奇怪的是,那学生同…  相似文献   

9.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10.
《广西教育》2012,(36):11-11
据《羊城晚报》报道,在澳大利亚高校,一旦学生的论文被查出代写或者造假,如果是用来完成平时的作业,学生很可能会被老师警告,甚至重修课程;如果是用来完成期末考试或者毕业论文,学生就有可能无法按时拿到学位,甚至被开除。在澳大利亚的高校,许多当地的学生没有听懂课堂内容导致无法完成论文或者考试的,会直接选择交白卷,宁愿重修课程让自己重新学习所需的知识,也不会通过作弊的方式去完成论文。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专递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本期摘要编发,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能帮助我们对这句名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1999年第3期《教师博览》上读到《老师,请您走下讲台》一文,该文指出“教师的去留由学生决定,四川一中学开学生炒教师先例”。事件的主要经过为:1998年9月,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7)班学生在开课不到两周内“炒”了三位英语老师。被“炒”的第一位老师,全班同学公认其“很负责很辛苦”,“只是教学方法不太适应学生的要求”;第二位是“当地教育界很有名气”的教师,但她显然没有考虑到该班学生成绩的参差不齐,“全班同学怀着惋惜的心情,婉拒了这位老师”;第三位老师,让两名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故意不用教材上的A答案,而用了同样正确的B答案,老师判定为错误,这位老师也兵败7斑。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师博览》2003,(5):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上午第二节没课,我走进四年级一班教室。这是一堂语文课,田老师正上新课《猎人海力布》。教室里没有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甚至连幻灯机也没有:身材魁武的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清秀的粉笔字:《猎人海力布》。在学生读课题后,田老师开始提问:“想不想知道海力布?”“想知道他的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讲了自己学习的要求。老师简述文体后告诉学生,文章会告诉我们。学生读文。  相似文献   

16.
吴薇 《师道》2003,(1):60-61
我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有这么多的苦恼和困惑。当我合起这本《和“巨人”对话》,崭新的墨香还在萦绕着我,我却早已陷入了深深的感动和沉思之中。柯岩老师的作品是从小就开始接触的,特别是那一首饱含着深情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每次读起都让我动容。怀着那样的敬重翻开这本《和“巨人”对话》,说实在的,起初,我并没有把这些被柯岩老师尊称为“巨人”的孩子们太放在眼里。我是一个高中一年级的班主任,虽然只有短短两年的教龄,可接触到的学生还不少,他们要么就是努力学习;要么就是过于贪玩没有端正心态,来来回回也就是那样的几个…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课》2005年第1期《不必担心》介绍了一位科学教师李宝成老师和他的一篇《“小筛子”带来的惊喜》,我拜读过了,深有感触:实验器具准备不足,学生却随手取材,迎难而上。一个“空手道”却能创下这么多的创新之举。但不觉也有些犯疑,老师课前布置了学生要带筛子,学生没带来,老师手头也没有(这说明筛子在一般人的家庭中已消失了)。但充当筛子作用的替代品随处可得:  相似文献   

18.
在《100个经典教育故事》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最硬的门》,内容大概是:一所学校的老师经常为教室门被孩子弄坏而苦恼。刚开始是木门,一个月后木门被踢成了大窟窿。然后换成了铁门,三个月后,铁门的门刀被孩子挖走了。怎么办?换成什么样的门,学生才会破坏不了呢?终于“新门”换上了,从此没有人破坏。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新门竟是——玻璃门。  相似文献   

19.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陈复兴 《师道》2011,(5):46-47
这一所学校,位于山中,没有围墙,没有体罚,学生直呼老师姓名,老师被学生放鸽子还得请求学生“帮帮忙吧”;不过,这里有师生的心灵交汇和共同成长,登山是学校的必修课,既有全体师生参加的攀登百岳,也有由学生规划行程、老师陪伴学生、为期一个礼拜的户外旅行;重视文学和艺术教育,富于个性的“烂文章”会受到老师的激赏,爱火车的卡路里能够大张旗鼓地讨伐《暴君甘耀明在作文课逼我不要写火车》、并最终将老师也变成了一个火车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