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影幕后纪录片既是对电影创作过程的忠实记录,又是由编导完成的一次新的创作行为。不同于故事片的虚构性创作,幕后纪录片可视为编导的纪实性创作,它一般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有选择地采集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原始素材,然后对素材进行创造性提炼,形成具有艺术形式的视听文本,向观众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因此,在幕后纪录片创作中,摄影机不仅是记载幕后事实的机器,还是受创作者掌控的表意工具。另外,幕后纪录片的商业定位和功利诉求,使其纪实从美学原则发展为手段风格,更看重从幕后素材中发现故事,增强纪实的情节性,通过故事化的表达推动电影的营销及传播。  相似文献   

2.
当代DV创作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9,(10):44-45
中国DV现状任何艺术门类的发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新有创作范式对旧有模式的合理性颠覆,DV纪实类节目的创作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视领域的发展速度是以翻番来计算的,这反映在资金上的巨额投入,电视市场的深度开掘,技术上的不断更新等方面,但由于宣教式专题片和“纪实主义”的深远影响,纪实艺术在观念和创新意识上的脚步走得艰难。2008年的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中的120部DV获奖节目,  相似文献   

3.
在现阶段的电视纪实作品中,电视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突出的一种记录形式,在拍摄时会通过纪实的视角和手法来对某一特定的事物进行探索和记录,相较于众多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电视纪录片更为真实,这也是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点。随着观众对于美学认识的提高,纪录片也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因此,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需要更加亲民,不论从创作形式还是剪辑手法都需要更加平民化,本文将有针对性的探讨如何实现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创作。  相似文献   

4.
王亚嘉 《出版参考》2015,(13):42-43
近年来,纪实类图书在市场中的表现愈发抢眼,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纪实图书,是指借助个人体验方式或使用历史文献,以非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图书作品,其中包括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当前市场中的纪实类图书种类可谓是林林总总,依照图书内容及创作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历史纪实、社会纪实、人物传记、人物回忆录及随笔等几个大类. 本文笔者站在出版行业一名从业者角度,对当前图书市场中纪实类图书的发展现状及出版对策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尹旭 《新闻前哨》2012,(2):99+104-99,104
纪录片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编导者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和运用纪实手法的技巧。纪录片遵循真实再现的创作原则,记录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景,因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那些思想性强、艺术品位高的纪实作品,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电视节目有各种表现形式和不同的特点、作为在纪实性电视节目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电视纪录片,充分运用时空运动造型,展示的是纪实艺术的美学特征;作为用于表现戏剧化情节变换、悬念展现的电视剧等类节目,则是用虚构的方法,去表现思想,展现美感,展示的是创造艺术的美学特征。电视艺术毕竟是一门综合艺术。创造艺术和纪实艺术虽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中各有其自身的特征,但同时也有着电视艺术创作的共同基础。我们在讨论创造艺术与纪实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时候,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去认识,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通过讨论,弄清楚这两种艺术的…  相似文献   

7.
一场成功的文艺晚会不仅能很好地体现这个电视台的综合实力,并且生动展现了晚会导演的艺术功力.电视文艺晚会越来越多的运用纪实手法来表现节目,为什么艺术创造者和导演要广泛运用电视纪实手法,将来我们又该如何很好的使用电视纪实手法来创作更多更好的电视文艺晚会,笔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阐述纪实手法在电视文艺晚会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是以纪实为内容和形式的电视艺术形式,它既有电视片的普通创作规律,也有着纪录片特定的创作规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解说词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那么解说词的创作如何协助完成纪录片的创作呢,又如何让纪录片增色呢,本文试从纪录片的创作规律总结一些解说词的创作规律。并根据作者本人多年纪录片创作经验,探讨几点纪录片文稿写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是一种纪实功用很强的电视体裁。它以其独特的原生态的纪实形式,使观众得以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社会。纪录片的人精神,是创作对所关注和反映的群体予以化、精神上的思考和反省。  相似文献   

10.
故事化叙事是当前电视节目创作中广泛运用的叙事策略。但在主旋律电视系列片中却并不多见。作为“5·12”汶川地震的周年纪念之作,电视系列片《崛起》很好地运用了故事化叙事的策略,作品在纪实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影视剧的悬念、细节、交叉平行叙事等手法,使得这样一部主旋律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本文对系列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了分析,力图为主旋律电视系列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纪实节目创作中,丰富的元素运用可以将事实核心表达得更加鲜活和深刻,这个创作不能因为害怕改变而止步不前。成功的摆拍不仅不会影响观者对事实的判断,而且有助于观众感受历史、了解事实。摆拍的目的是让观者了解事实经过及全貌,通过情境和情绪的渲染,让观者进入历史氛围,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让现代人与历史沟通、对话,这与纪实节目的真实性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体艺术表现在纪实影像中有着众多的拓展应用,在纪实影像的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均有应用,全方位的应用使纪实影像传播的价值更加丰富、具体,如:艺术价值、商业价值、文献价值等。数字媒体艺术表现对纪实影像有着深远的影响,纪实影像通过数字科技的支持,可以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促进了纪实影像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将对数字媒体艺术表现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数字媒体艺术表现在纪实影像中的作品内容、作品形式、作品传播方式的拓展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国内新派纪录片的叙事有更大的自由度,往往围绕一个事实核心,从多种角度和多个视点审视,用多样化创作手法来增强纪录片的深刻性、故事性或趣味性,追求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探讨新派纪录片的叙事艺术,是在整体性上对诸多作品的选题、叙事视角、叙事形式进行把握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辛亥革命爆发90周年之际,季宇的长篇纪实<共和,1911>的出现给人一种久违了的感觉,作品严谨的风格、恢宏的气势和冼炼的文笔令人耳目一新.创作历史题材的纪实作品,作者碰到的最大障碍是材料.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与我们所生存的特定时代相应合,创作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显现出了不同以往的鲜明创作特色──纪实美的回归。现代观念强调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已经步入新阶段的电视纪实语言也应更重视讲究技巧。挖掘电视纪实语言的优势,按照纪实语言的规律对形式和手法的任何创新都将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伦理价值和文化观念的重大转移和变化,在当今的社会,人们对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现实更为关注,对变革的事态发展越来越关心。而电视纪录片恰恰可以把真实的社会生活输送到每一个家庭,将使人的个体融人社会的群…  相似文献   

16.
故事化叙事是一种利用设置悬念、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现事件的新颖叙事方法,它通过有趣巧妙的叙事技巧将文本要素融入功能场景中进行再加工,丰富文案内容,扩大传播效果。研究以现有涉农类电视专题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故事化叙事的影响因素、艺术表现和多重表达维度,并针对其选题、内容及表达困境,提出叙事优化策略,为涉农类专题片制作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创作视角,促进其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记者,近几年我创作的五篇作品获得了国家级新闻奖,这些作品均是历史题材作品,因此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上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今后同类题材的创作或许能给同仁带来一点借鉴。纪实层次上的史家眼光纪实是历史题材作品的第一特征,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那曲折跌宕情节的纪实性报道,才使作品深入人心。而新闻作品纪实层次所要求的就是作品的素材必须真实地来自历史"现场"。但是很多记者在接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漫画的创作很简单,这实在是对漫画创作认识上的一种误解。之所以存在这种认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是他们并没有把漫画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一件优秀的漫画作品是通过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象和形式来体现的,这和其他艺术的要求并无不同。漫画,既然是一种艺术,自然就应以艺术的标准来要求,即要讲求艺术  相似文献   

19.
张岚 《新闻爱好者》2011,(24):90-91
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特质,用真实来引发受众的共鸣与思考。正是因为真实,它一直以来都是影视受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优秀的纪录片离不开新闻、纪实、影像、大众化、娱乐化、精神感召力、反思空间等要素的支撑,但同时,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离不开音乐等元素的画  相似文献   

20.
周丹 《视听》2023,(4):10-13
根据“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事迹改编的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述了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人在帕米尔高原戍边护边巡边的故事。电影以“以人带史,以人带事”的英雄叙事模式、纪实美学视域下的诗意表达、精妙的艺术构思,谱写出“美美共生”的民族赞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