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坚持的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民族的自省,使中华民族从盲目走向自觉,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鲁迅的文章切中要害,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面具无情地滑落,“横眉冷对”的确是鲁迅形象至为鲜明的特点。如在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用“自夸”、“他信”、“求神拜  相似文献   

2.
巴金勇于解剖自我。揭露自身灵魂的丑小,这和鲁迅解剖自己灵魂充满鬼气与毒气并无二致。和鲁迅不同的是,鲁迅进行的是总体、整体的自我批判,是对普遍性精神特质的揭示;巴金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回顾暴露自己的蒙昧、愚蠢与羞耻。在怀念满涛的文章中,他写道,尽管自己对满涛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很有看法。“但在学习会上心惊肉跳,坐立不安。只想如何保全自己,不敢讲一句真话”。在《怀念胡风》中,更是“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作为一个德高望重、享誉世界的作家,没有一种赤子情怀.没有一种担承精神,要做到这点是不可想象的。他完全可以推诿之,文饰之。在《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中,他自我谴责:“我怎么会是那样的人?我放弃了尊严和做人的权利,低头哈腰甘心受辱,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缺失有三个方面原因:缺乏认识自我的能力、张扬自我的勇气和表达自我的技术。1.缺少认识自我的能力。“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包括认识自我的情感,认识自我的要求,认识自我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郑振铎曾把情感作为文学与科学分野的“疆界”:“这个疆界的土质是情绪……文学是产生于人类的情绪之中的,无情绪当然更不是文学。”人类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没有一部不是响应心灵的呼唤、忠实记录自己感受的作品。惠特曼一部《草叶集》某种程度上是他自己的一部心灵史;鲁…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一件小事》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多向度解读。本文试图以叙事学研究方法,从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复杂的“自我”观念的角度切入,分析“一件小事”对于叙述者“我”以及作者鲁迅的“自我”与“他人”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自我”与“他人”之间同质性与异质性关系以及思想与行动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关心的话题。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一些论述.应会对课改背最下的作文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李剑平 《师道》2012,(1):16-18
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无论是生活作文,还是应试作文,都必须牢记: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根本途径。作文应该是情理、语言、思维的统一体。优秀的作文更是缺一不可。情理是核心,是文章的血肉;语言和思维是基础。是文章的骨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切权力关系批判的出发点,即在底层之下,以热血浇铸的“剑”、以体温复燃的“死火”去完成地狱对“地下的正义”的追讨;并由此论证丸尾常喜对孔乙己、阿Q与祥林嫂划分的“科场鬼”并不属于“地狱之鬼”的谱系,后者作为“叛徒”的魂灵才是鲁迅的自我认同,寄托了底层对正义的向往与奋斗;同时,文章也从社会史与宗教史的角度来考察了鲁迅笔下“鬼”的意义,尤其是目连戏蕴藏着鲁迅所寻找和鉴别的被层层遮蔽和压制的民族的主体性,即“复仇”才标志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必须是一个面对自己的“叛徒”,与整个社会决战,永不停息。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存在主义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其契合之处体现为如下四点:一、“焦虑”的表达方式:绝望;二、反抗绝望:鲁迅的“自我设计”;三、死亡:观照“自我设计”的途路:四、荒诞:世界及个体本真的存在。是否确认“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为本体论的普遍状态是鲁迅与存在主义的悖逆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生产者”和“过客”三个层面切入讨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鲁迅的知识分子式的主体意识在其杂文写作中的呈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知识分子意识对于鲁迅而言,不是身份意识,而是主体意识,他在变动的历史场景中坚持自我,又不断地丰富自我。而且,也正是因为鲁迅以主体意识对待知识分子意识,所以在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看到鲁迅主体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淮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09,(11):54-56
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即使是看上去一样的叶子.它的脉络也是各有千秋。文如其人。飘逸洒脱如李白,沉郁深刻如杜甫.晶莹温润如冰心.辛辣犀利如鲁迅,我手写我心,卓尔不群的文章风格在于个性的挥洒。因此,作文应抒写真情.表现真我.展示自我.内容和形式上有属于自己精彩独特的“这一个”,写出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1920年代初期提出“历史中间物”意识,并不是对其早期进化论思想的抛弃,而是对进化论思想的深化。这反映了鲁迅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更为深入的思考,表现他对人类无限发展的透彻认识和自身过渡性命运不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历史中间物”意识在《野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表现在鲁迅与自我、与群众、与敌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也是其执著现实的行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外国电影勇赴这个题目虽然至今还没有人作过,但是,有关内容在一些谈“鲁迅与电影”的文章中已有所涉及。本文则试图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从鲁迅对电影认识的发展中来探讨他与外国电影的关系,尤其是从鲁迅与岩崎昶的比较中来把握他在对外借鉴方面的历史经验及其在...  相似文献   

16.
一、“鲁迅已经是中国雅文化的一部分” 梁鸿: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近几年,除了业内学者在兢兢业业地继续研究、发掘鲁迅的精神世界之外,大众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似乎更为活跃,并且几乎总是从另一面来叙述鲁迅,由此形成了学界与民间之间的鲁迅争议。比如,前几年王朔的文章,现在韩石山的说法“少不读鲁迅”等等。两个领域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反,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7.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语文新课标对此有精当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写作教学恰恰又是语文救学中极其薄弱的一个环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设置.它都被“边缘化”了。这样,不少学生对写作课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8.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纪念日。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先生逝世?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几位青年才俊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回应。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本期刊发“鲁迅遗产与当代青年世界”这组笔谈文章,旨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亦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故乡》中揭示了个“我”的生存困境: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容易怀旧,但过去的完美世界只能是幻想,现实世界是荒谬的,置身于其中的个人是孤独的;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也只是一种“绝望的挑战”。哲理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使《故乡》成为了一个哲理的漩涡;哲理漩涡产生的张力保证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张焱 《湖北教育》2006,(10):47-48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的发展轨迹一般呈螺旋上升状,它的核心是自我的需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