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继续重视报刊的出版和利用,积极发挥了报刊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真实的反共阴谋,讴歌新四军与盐阜人民抗日的辉煌业绩等方面的作用,并为我党新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办报主体多样,受众定位多样、覆盖面广,编辑制作优良。在宣传工作方面,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宣传中国军队抗战成果;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进根据地抗日政权建设;号召大生产,动员军民参与对敌经济斗争;总结与交流具体工作经验和方法等。这些报刊及其宣传工作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报刊成为中共和各抗日群体对外宣传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为了将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动员起来共同抗日,晋绥边区的报刊以“抗战”为主题,巧妙利用宣传时机,塑造典型形象,通过发表文章、刊登图画、连载小说等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及时传播抗战主张,报道抗战形势,揭露敌人的侵略行径,鼓励民众积极参军参战,并争取大批日伪军投降、反正。晋绥报刊的宣传实践推动了边区的建设发展和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其中所体现的坚持中共领导、走群众路线、重视队伍培养等工作经验也为当前的党报党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1937年8月日寇占领天津,天津英、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日伪的新闻统制下,天津原有的报业凋零,《大公报》、《益世报》等著名大报被迫迁移或停刊,《京津泰晤士报》和《华北明星报》等外文报坚持出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孤岛”复杂政治局势秘密出版的抗日报刊。  相似文献   

5.
在华俄文宗教报刊活动的发展态势与在华俄文报刊相符,又显现出自身的特定规律.在华俄文宗教报刊在近现代中俄外交、文化往来、民间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在华俄罗斯移民群体提供了交流平台,推动了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尤其是东北地区报业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报业的内涵.重新探讨在华俄文宗教报刊的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6.
英语报刊阅读是在英语教学教材之外可满足《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不可多得的方法与手段。报刊的时效性、新颖性能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全球最新政治、经济及文化动态,为英语学习者打开了了解各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本文从英语报刊的特点、报刊阅读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方案等各方面,简单论述了英语报刊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报刊资料是近代报刊业逐步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近代报刊史分为7个阶段:1815-1872年,1872-1915年,1915-1927年,1927-1949年,1949-1976年,1976-1995年,1995年至今;应该加强对近代以来的重点报刊的研究,对报纸的学术版以及学术刊物的研究,对报纸的生活版、娱乐版以及时尚类、休闲类、通俗类杂志的研究,对政府内部报刊、企事业报刊的研究,对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小报”或“文革小报”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报刊资料具有记录内容的全面性、资料存量的丰富性以及新闻性、文献性等特点。利用报刊资料应该注意7个问题:对报刊史、过期报刊的收藏状况和检索方法应有一定了解;注意核实报刊上面发表的文献资料;对报刊上的新闻资料,注意遵循新闻学的某些规律来看待它的真实性;注意核实报刊发表的新闻资料,以免采用失实的新闻报道;在评估史料价值的时候,适当注意新闻的倾向性因素;注意字号、化名、笔名、网名的使用问题;注意互联网和网络资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英语教学存在内容陈旧、信息滞后等问题,当今社会大量出现的新概念、新词汇很少被英语教材及时收录.报刊不仅具有时效性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优点,它还有独特的语言优势,能为读者提供大量地道的表达方式和新词语.将英美等国的报刊用于高校英语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最新的信息.教师要加强对英文报刊阅读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报刊中出现的各种观点,明辨是非.通过课堂和课外的报刊阅读,让学生在多方面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9.
江顺成 《考试周刊》2014,(46):104-105
本文旨在探究利用英语报刊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在报刊阅读中的延伸。作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应用独立限时阅读、小组合作阅读、师生同台合作阅读等阅读形式,总结问题应对策略并结合课堂统一指导策略,建议更多教师将英语报刊阅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新事物的视角;而隐喻又可以让报刊文章夺人眼球、传神事实、趣味多姿.该文从认知隐喻学的定义谈起,借助英美报刊文章中的实例分析了认知隐喻学在创造性词汇、看事物的新视角及客观与主观的处理方面对英美报刊文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重庆文化运动非常活跃,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重庆文化运动的四个阶段,分别从文化名人、抗日团体、文化阵营、进步报刊等方面展现了中共领导下的战时重庆文化运动的盛况。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时期,胡风和茅盾分别以其独特的文学理论思想引领了《七月》与《文艺阵地》。这两本杂志不仅可以作为梳理这两位大家文学理论脉络的媒介,同时也能清晰地探寻与勾画出他们伴随刊物发展进程始终对比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否舍办两份刊物的问题、两本杂志的不同定位、作家群的年龄结构界定以及在对各自刊物的取舍的态度方面,分别显示出他们天壤之别的性格差异。  相似文献   

13.
桂林抗战时期文艺期刊翻译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予它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较少有人对这段历史时期文艺期刊的翻译活动进行研究,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因此,将这段时期刊登有译作的文艺期刊进行整理,将便于有关专家和学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及军队的活动范围,不是在国民党控制下,就是日军占领区,敌、伪、顽势力强大.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皖南新四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军队文化建设水平.他们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对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教育培养,创立进步报刊杂志,扩大抗日宣传,促进了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陪都时期的重庆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高校林立、报刊云集、学人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救亡,但这并未妨碍众多深受中西文化洗礼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们以跨文化的眼光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各种问题。一时间,大量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艺研究的著述,发表于重庆的各大报刊或出版于重庆的各个出版社,使得陪都时期的重庆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日重庆的比较文学界留下了一批丰厚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道德教育,指出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以“生产运动”为载体,对知识分子进行劳动观教育;在抗日战争中贯彻实施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道德教育内容对当代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战漫画宣传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战斗性,并且形式灵活多样,以讽刺与幽默的手法进行抗日宣传.抗战漫画宣传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是组织漫画社团,创作和发表漫画作品,出版漫画刊物,举办漫画展览等.同时与其他艺术宣传形式携手合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抗战漫画宣传动员了群众、打击了敌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秀亚作为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在抗战时期沦陷的京津地区,不仅坚持编辑纯文学期刊,也在自己的诗作中融合深沉的感时忧国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女性意识。她在诗歌的美学营造方面,以象征女性气质的秀美与温婉为主,而她在爱伦.坡的《钟声》影响下用长诗讲述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不仅为新诗诗形建构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也引领了北京沦陷区的长诗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作为大后方之一的黔北地区,一批近代工业兴办起来,城区商店林立,工商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下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黔北工商业在抗战时期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当时的抗战形势,还是对黔北当时及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紧密联系报刊新闻语言和社会语言的实际,从新词语的涌现、术语的跨度移用、港台词语进入共同语、缩略词语的不断产生,在语法上发生的变化,以及俚俗闲适语言风格的形成、引用或仿拟式标题的流行、板块语汇的横向互动等8个方面,论述了世纪之交报刊语言在词汇、语法和修辞语用上的变化趋向.对报刊语言变化的成因,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语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报刊语言某些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