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结论的导出如图1所示,重力为G的物体从倾角为θ的斜面图1顶端A处运动到底端B处,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设斜面长为l,斜面在水平方向上投影BO长为s,则摩擦力做功为Wf1=-f1l=-μGcosθ·l=-μGs,同理,物体以某一初速度从底端自由滑到顶端时,摩擦力所做的功也为-μGs.如果斜面倾角为θ=0°,即斜面变为水平面,当此物体由B点沿此水平面自由滑到O点,摩擦力做功为Wf2 =-f2 s=-μGs.结论 物体沿某一斜面自由滑动(运动方向不变) ,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沿着这段位移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上自由运动时摩擦力所做的功,皆为Wf=-μG…  相似文献   

2.
题目如图所示,斜面长为s,倾角为θ,一物体质量为m,从斜面底端A点开始以初速v0沿斜面向上滑行,斜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从斜面顶端B时飞出斜面,最后落到与A点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C处,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c.  相似文献   

3.
做做看     
物理一如图1所示,A 为斜面顶点,C 为斜面底端,B 为 AC 中点。AB 段粗糙,且摩擦系数处处相等,BC 段光滑。为使一小物块沿斜面下滑,在 A 点给它以v_0的初速度,设到达 C 点的末速度也是 v_0,则物块(A)在 AB 段与 BC 段  相似文献   

4.
题目 如图所示,斜面长为s,倾角为θ,一物体质量为m,从斜面底端A点开始以初速如,沿斜面向上滑行,斜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从斜面顶端B时飞出斜面,最后落到与A点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C处,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c。  相似文献   

5.
定义1设A、B、C是直线l上三点,称AC/BC为点列A、B、C的单比,表示为(ABC)=AC/BC.这里AC、BC都为有向线段.如图1.定义2设射影直线上的点列A、B、C、D均为普通点,称(ABC)/(ABD)为点列A、B、C、D的复比(ABCD)  相似文献   

6.
原题: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4个点,AB间的间距为l1,BC间的间距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间距.  相似文献   

7.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顺序关系不明确例1 A、B、C是直线l上的三点,BC=2/3AB,若BC=6,则AC的长等于__. 分析因为A、B、C三点在直线l上的排列顺序不清,故需分两种形不考虑: (1)由图1知, AC=AB+BC  相似文献   

8.
线段、角     
基础篇课时一 直线、射线、线段诊断练习一、填空题1.看图1填空:点C不在直线上;点在直线AC上;直线相交于点B.图1图22.如图2,直线AB、CD相交于点E,F是AB上另一点,图中直线有条;线段有条;以这些点为端点的射线有条.3.如图3,C、D是线段AE上两点,B为AC中点,则AC=(  )BC=(  )-(  )=(  )-(  )-(  ).图34.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AC=3BC,反向延长AB到D,使AD=32AB,则CD是AB的倍,BC是DB的.二、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直线A、B相交于点C.(B)直线ab与cd交于点E.(C)直线a,b有公共点…  相似文献   

9.
题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原题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个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1.下列不属于机械能的是().A.风能B.声能C.水能D.太阳能2.质量相等的物体甲和乙从A点分别沿斜面AB和AC由静止开始无摩擦滑下,如图所示,到达B点和C点时().A.甲的动能大于乙的动能B.乙的动能大于甲的动能C.甲的动能等于乙的动能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3.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A.拉开的弓将箭射出B.抛出的皮球沿竖直方向上升C.瀑布中的水下落的过程D.汽车匀速上坡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温度升高,动能一定增加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D.温度很低的物体…  相似文献   

12.
一目 已知:在△ABC中,AB=10. (1)如图1,若点D、E分别是AC、BC边的中点,求DE的长. (2)如图2,若点A1、A2把4C边三等分,过A1、A2作AB的平行线,分别交BC边于点B1、B2,求A1B2+A2B2的值. (3)如图3,若点A1、A2、…、A10把AC边十一等分,过各点作AB边的平行线,分别交BC边于点B1、B2、…、B10,根据你所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A1B2+A2B2+…+A10B10的结果. (200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题)  相似文献   

13.
题目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仅对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第23题的解法作一探讨,供大家参考. 题目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解题中发现规律. 例1 如图1所示,DO是水平面,AB是斜面,初速度为v0的物体从D点出发沿DBA滑动到顶点A时速度刚好为零,如果斜面改为AC,让该物体从D点出发沿DCA滑动到A点且速度刚好为零,则物体具有的初速度为(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物体经过拐角处时动能不变)( )  相似文献   

16.
吴丹  余礼 《高中生》2009,(1):38-39
原题 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个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林贵 《物理教师》2008,(10):31-31
原题: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4个点,AB间的间距为l1,BC间的间距为Z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与A的间距。  相似文献   

18.
题目已知:在△ABC中,AB=10. (1)如图1,若点D、E分别是AC、BC边的中点,求DE的长. (2)如图2,若点A1、A2把AC边三等分,过A1、A2作AB的平行线,分别交BC边于点B1、B2,求A1B1 A2B2的值.  相似文献   

19.
吴振兴 《物理教师》2007,28(8):4-44
本刊2006年第5期刊登了《巧测动摩擦因数》一文,笔者有几点不同的观点.原文实验设计方法是从2004年高考上海卷物理试题21题想到的.运动过程如下:如图1让物体从斜面上的A点静止释放,滑到水平面上的C点静止.测量方法:设AD长为s1,CD长为s2;测量A点到水平面的高度AB为h、测量CB长为  相似文献   

20.
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A1B1⊥AB,过B作B1C1⊥BC,过C作C1A1⊥CA,交出的△A1B1C1叫做△ABC的垂边三角形.经过探讨,笔者现已得到:性质1若△A1AC、△B1BA、△C1CB、△ABC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且△ABC的三边长为a、b、c,则有S1 S2 S3=a4 8bS4 c4.证明由∠A1 ∠A1AC=90°,∠A1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