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法理论的奠基之作 ,其词类理论是《文通》的重要内容。详细分析马氏在词类研究上的总体特点和具体特点 ,对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汉语词类问题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纵观汉语语法发展史,将《马氏通》确立的词类划分标准与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相比照,结果发现马建忠提出的词类划分标准,即以意义和句法功能为标准,至今仍是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由此可见《马氏通》确立的汉语词类体系及词类划分标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马氏通》在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影响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以词的语法功能和词的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主要标准.其中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包括句法标准、分布标准和语法意义标准三个方面.这本《现代汉语》教材的词类划分有三个主要特点,即:把副词划入虚词一类,划分出状态词,把感叹词和拟声词归入特类.  相似文献   

4.
从《经传释词》的虚词分类看其系统观和语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经传释词》的词类名为依据和线索,整理出《释词》个所包含的虚词词类系统,共有叹词、助词、代词、连词、副词、介词等几大类,其中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类。从这个词类系统可以看出,在系联语词并将之归类的过程中,《释词》已体现了一定的语言系统思想;能从语法意义和功能分布的角度来区分词类,这又是一种进步的语法观念。这两方面的结合促成了《释词》词类研究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词类的分类以及划分词类的标准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它还影响到词的组成和短语、句子的类型及其结构的分析。现代汉语词类体系的构建始自《马氏文通》,一百年来,汉语词类体系问题主要涉及划分词类的标准、层级、数目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纵观汉语语法发展史,将《马氏文通》确立的词类划分标准与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相比照,结果发现马建忠提出的词类划分标准,即以意义和句法功能为标准,至今仍是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由此可见《马氏文通》确立的汉语词类体系及词类划分标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马氏文通》在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影响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语文辞书标注词类的重要性、中国语文辞书标注词类的情况,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词类情况,评析其分歧,提出辞书标注词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词是可以分类的,每个词都有一定的类属,这是语言学界几经论争而公认了的观点.词类的划分是根据词的语法特点作出的,而每一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这一类词在与别类词的相互关系中显示出来的,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的。没有各类词之间的不同相互关系,也就决然划分不出词类.这一点,曹伯韩先生早在《词的形态和词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胡附文炼两位先生在《谈词的分类》中,周祖谟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早在二十年代,黎锦熙就对现代汉语的词作了分类。他是仿照西方传统语法,从意义上来划分的,提出了影响后世几十年的“依句辨品,离句无品”的词类划分原则。后来的语法著作在词类划分上一直未走出黎锦熙的路子。但汉语的特点是词类跟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这种词类划分原则与方法同汉语的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五十年代,我国语法学界关于词类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目的是找出适合于汉语词类划分的方法和标准。结果否定了词无定类说,指出了在方法上不能单凭意义,提出了结构关系是最重要的分类标准。八十年代,朱德熙进一步阐述了划分词类的方法和标准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否定了意义。 在教学语法方面,五十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词类划分标准有两个方面:意义和语法特点。八十年代重拟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词类划分的标准没变,但强调了语法功能为主要标准,兼顾词汇意义。高校教学语法在理论上更新快,不断地吸收语法研究的新成果,词类划分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电大汉语教材《现代汉语》(中册)参考书目里,列有邢福义同志的《词类辨难》一书,该书在一些较难归类的词的词类判定和汉语词的归类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这是汉语词类研究的一个新收获。  相似文献   

1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作了阐述,重点是评论《文言语法例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文章认为《例释》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第一次进行了系统而又认真的辩正,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如何确定词类活用“临时性”的方法及其标准。《例释》对词类活用问题的认识,能启发人们深层次地思考文言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从词类、语用和词义三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判定,然后运用"穷尽统计、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分类描写,并分析其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特征是一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性质和语法特点。初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下面几种:1.名词用作动词。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三章(域:限制)②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始得西山宴游记》(际:连接)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词类研究是从《马氏文通》开始的。马建忠凭自己对语言的科学卓见为中国语法学引进了词类这一科学概念,确立了适合汉语特点的划分词类标准,首次为汉语的词分出了语法类别,建构出汉语词类系统,这一系统已为近百年来的语法研究所验证。马氏首创了结合句法来研究汉语词类的方法,对汉语各类词尤其虚词语法特点的揭示达到相当准确精细的程度,由此进一步揭示了实词虚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林祥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语法部分吸取了汉语语法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为适应自学考试的特殊需要在内容上作了适当调整,并形成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现综述如下:一、词类系统林本词类系统有三个特点:(一)第一层次首先分出实词和虚词,标准是看它  相似文献   

16.
任福禄先生的《古汉语“词类活用”说质疑》一文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大胆质疑,并在对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之后得出结论:“词类活用”之说法不符合古汉语实际。“活用”实为兼类。笔者认为此说虽不乏新意,但有夸大其辞之嫌。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词类活用”存在着“过宽”问题,但并不能以此抹杀“词类活用”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一) 词类活用是汉语语法的特殊现象,在古汉语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把这种现象称为“假借”。明确地把词类活用作为语法研究的专门术语,把词类活用作为语法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陈承泽写于一九二二年的《国文法草创》。该书把词类活用分为本用的活用和非本用的活用两大类。本用的活  相似文献   

18.
作为科学的语法学的一部分,汉语词类的研究是从《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开始的。《文通》把传统的词类学说加以根本改造,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谈论为科学,是传统小学的集大成者。更为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词类研究的新局面。它的词类研究有极强的生命力,历经百年考验而沿用至今。后人在词法学研究方面始终都无法逾越马氏的高度,未能另起炉灶。  相似文献   

19.
对18世纪察哈台维吾尔文献《和卓传》中的名词类词语的格范畴进行语法分析,并总结出它们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词类标注在汉英词典编纂中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其中兼类处理尤甚。《新世纪汉英大词典》被誉为第四代汉英词典的开山之作,但至今缺乏对其词类标注进行系统研究。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视角,基于自建的"《新世纪》(第二版)词类标注数据库"和语料库使用模式调查,对其兼类词表征策略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该词典在词类标注方面成绩与问题并存:总体而言,兼类词数量显著增加,微观结构更趋合理,但仍未能全面反映现代汉语中概括词的兼类现状;具有对称语义关系的词条在词类标注中尚存一定问题。《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在词类标注上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现代汉语等分析语词类研究困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