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8月13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大家可不要被满大街的“中国情人节”宣传给误导了,要知道,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是咱们小姐妹的专属节日!这从何说起?有请汉服小天使为我们一一道来!(古噜噜:让我们将古典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3.
夏夜晴空,抬头仰望,满天繁星。北边的天空,浩浩银河的西岸,有一颗十分明亮的星,她就是传说中的“织女”,河的对岸,另一颗同样明亮的星是“织女”的夫君“牛郎”。他们隔河相望,数千年如一日,只为七夕的一次全家团聚。民间,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被人们称为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七桥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还有“七姐会”等其他相关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女儿节"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岁时节日的统称,传统中北京地区的"女儿节"主要有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自元代出现"女儿节"节称以来,其节俗随朝代的更迭而变迁,本文重点考述元代以来北京"女儿节"节俗。"女儿节"的节日传承由祛邪趋避等民俗信仰逐渐转变为具有聚合家庭情感、娱乐。节日不仅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日渐成为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纽带,而且各种娱乐活动将社会生活纳入自然节奏中,调剂了生活。  相似文献   

6.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诗作众多,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秦漪雅 《作文大王》2014,(7):F0004-F0004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叫作“七夕”,也称为“乞巧节”,因为在古代,每到这一天,青年女子烧香拜神,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后来,还逐渐发展成姑娘们比拼针线活的节日。  相似文献   

8.
<正> 七夕节(2010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等,来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而凡间的少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智慧、手艺以及美满的姻缘,这便是"乞巧"的来历。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八月及九月都可以乞巧,只到宋朝以后才独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穿针、拜织女、为牛庆生等都是七  相似文献   

9.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民俗节日,在女性心灵和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利用范·哲乃普的“通过仪礼”理论模式对其进行分析,阐释了乞巧节狂欢表象下面所隐藏着的“通过仪礼”意蕴本质,从而揭示出乞巧仪式活动对于女性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连山 《天中学刊》2013,28(1):124-128
传统观点认为,牵牛、织女的爱情故事始见于《古诗十九首》.其实,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秦简《日书》显示,牵牛、织女之间已经含有爱情故事.考之典籍,正式的七夕节始于西汉,后来,七夕节习俗逐步包含了乞巧、求爱情、求子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又以乞巧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在这些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里,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愿望信仰等文化因素。因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透过古代优美的节日诗歌,可以大致了解到古时的一些风俗以及古人的社会生活,体会到古代诗歌中的节日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而2008年元旦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第一个节日之后,人们迎来了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中国在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农历七月七日是早期的“晒节”,它与人们传说中关于牛女的“七夕节”不是同一回事情,且各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由于两个节日长期绞缠在一起,故人们将“晒节”改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现今,关于“晒节”的时间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5.
释教节日盂兰盆会古印度本无,是中国汉传佛教徒据《佛说盂兰盆经》而建成的"救拔父母"度七世父母的一种法会,在中国本土文化冲击下,深受儒、道、俗的影响,孟兰盆会由庄重肃穆的佛教行仪日益演变成中国的一大民间节日。由"斋僧"到"荐亡",由寺院到民间,在其民俗化进程中传载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  相似文献   

16.
节庆、旅游节庆和节庆旅游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节庆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国内学者在定义旅游节庆时,多借鉴西方定义,将其定义为事件,即直译“event”,但通过仔细研究英语和汉语字典相关解释发现在中文里能准确、真实表达“event”的只有“活动”。对于节庆的分类,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划分,但总有部分节庆未被包含或准确归类,而以节庆起源为依据的分类,可以很好地囊括所有的节庆类型。节庆旅游和旅游节庆是两个长期纠缠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节庆旅游是围绕旅游节庆,向其前后延伸的完整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亦能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我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下,由于媒体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导向力度的匮乏,中国传统节日单一的形式对青少年吸引力甚微,加之青少年教育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日趋淡化。为有效改变这一现象,应从法制角度、舆论角度、学校教育角度、自身教育角度共同入手,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传统的节日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不一样,本文通过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的比较,来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相互间又彼此融合,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的春节与圣诞节、清明节与万圣节、七夕节和情人节三组重大节日的对比研究,体现了风俗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