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有人说,夫妻是一生的朋友。此话十分贴切。因为"朋友",又与这样几个词汇相等同——陪伴、帮助、共同成长。那么于记者而言,新闻敏感就是陪伴其在职业道路上前行一生的"朋友"了。没有了这位"朋友",记者将无法实现眼光和境界的升华,也就没有了心血和汗水交融后闪光的职业价值。那么,何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又从何而来呢?何为新闻敏感就像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朋友一样,新闻敏感,注定要伴随记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没有了新闻敏感,新闻报  相似文献   

2.
徐勤 《新闻实践》2005,(12):50-50
12月6日,新华网播发一条消息: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发现,现在一些媒体记者弃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或其他手段,拼凑嫁接,抄袭新闻。这已成了新闻界的一大公害。 消息说,新华社记者在山西的一家报纸上看到,同一天就有两个记者合写的三篇篇幅较长的重点稿,而报社的朋友告诉他说,“那些新闻都是编的,他们是编新闻高手。他们很有新闻  相似文献   

3.
一些老记者在谈如何发现新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或者说"七分跑三分写".但这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这只是做一名好记者的基本条件之一:踏实的采访作风.能不能做一名好记者,能不能获得新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记者在跑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发现新闻不仅是一个看、听、跑的过程,更是一个用新闻的思维研究事件、研究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5.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各行各业中,足球记者是一个很时尚的职业,说它时尚,因为足球本身很热,说白了就是受人关注,记者数量也比以前翻了几番,但足球记者圈中出现了一些不懂足球的记者,更不会踢球,这样的记者或许能完成报道任务,却不能写出有震撼的足球新闻.  相似文献   

7.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8.
赵雪峰 《今传媒》2007,(4):42-42
当记者的,经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闻事件,有时即使没在现场遇到,也常常会有许多的热心读者打来电话.报道这一类突发事件的新闻应该说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只要能把一件事情的原委讲清,成就一篇稿件是较为容易的.  相似文献   

9.
朋友是记者的财富。朋友愈多,记者愈富有。 朋友之所以是记者的财富,因为朋友能提供信息,提供新闻线索,提供采写的种种有利条件。 1982年11月11日下午4时21分,日本共同社驻北京的一个记者向全世界第一个报道了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烈日涅夫逝世的消息,比塔斯社公布的官方讣告抢先了39分钟。为此,这条消息被评为1982年日本新闻协会的获奖作品。这位记者之所以不是在莫斯科,而是在北京采访到这一重大新闻,靠的是朋友。他说:“为了注视中(苏)关系的演变,我加强了东方信息网,这条消息只是落入已经张开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交友     
记者需要多交朋友,基层单位的新闻宣传干部也需要多交朋友。在一定意义上说,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新闻渠道。大千世界,改革年月,新人鲜事层出不穷。一个新闻工作者能量再大,采访设备再先进,光靠自己寻找新闻也是有限的。当你平时结交了众多朋友时,便可从电话、书信、面谈中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许多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客观事实。但所报道的客观事实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是新鲜还是不新鲜,这就牵涉到人们经常说的新闻敏感了。所谓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亦即新闻发现力。而新闻发现力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难培养的素质。可以说,是否具备新闻发现力,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能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生前说:“编辑记者要有各式各样的朋友,还要有一批知心朋友,他们能帮助你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论点,想出新点子。”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也说:“记者一定要善于交朋友。交朋友要讲方式方法,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不单是要朋友帮你的忙,你也可以给对方提供信息、情况。做到这一步,你随时都可以找人交谈,人家非但不觉得麻烦,日久不见,他还想你哩!”在我几十年的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中,深感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4.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15.
转眼间来到复旦攻读新闻理论博士已有一年半。离开北京前,曾有不少朋友问:“记者干得好好的,何苦再折腾”一些师长也相劝:“新闻理论很不好搞,此行要三思。”后来我的确花了些时间“三思”。是啊,记者是个弹性很大的职业,几年记者干下来都有点“油”了,从此在北京安安稳稳过日子未尝不可,这个职业还能提供很多机会,同行中因此下海发财者亦不乏其人,我何苦再上这冷清寂寞之山?不过我总觉得,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16.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假如记者缺少新闻敏感,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跑掉。那么,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怎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中,抓到准确的、重大的和新鲜的新闻线索,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当好朋友和做好参谋是农村报道记者的职业要求,也是党的新闻事业赋予农村报道记者的职责和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农村报道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记者的政策法律水平和意识不够造成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除了有较强的新闻敏感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2012,(2):48
刚刚过去的2011年,一些大家曾经那么熟悉,甚至共过事、打过交道的同行和朋友永远地离开了。如此突然,那么不舍。他们虽然渐渐远去,但永远在人们的心里。钟情新闻,热爱生活,是他们丰富人生的剪影,也是亲人、朋友、同事们最重要的记忆。本期,《中国记者》"焦点"栏目特以专题怀念2011年离去的一些新闻人,既为向他们致敬,也为发扬其精神,让我们互相砥砺,奋勇前行。  相似文献   

19.
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做好说不难也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看似简单,但要长期坚持做下去却又十分艰难的事情,我们做新闻工作,也经常碰到一些说不难也难的事。就拿编辑、记者接待读者、作者这件小事来说,新闻工作的方针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都要求编辑记者要热情诚恳地对待作者...  相似文献   

20.
卢琳 《新闻窗》2012,(4):38-39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记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特别在广大区县,新闻记者不断涌现。由于他们工作在最基层,可以说是处在新闻源的最前沿,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使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具备“能想、能走、能听、能写”等记者应具备的能力外,工作在区县的基层记者还应该做到“三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