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洋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198-199
镜头语言是表现纪实性电视作品的重要美学手段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我国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何运用丰富的影视语言和表现技巧,在坚持主次分明、充足摄影、综合运用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技巧性、富有内涵的"镜头语言",切实提高纪实片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品位,创作出艺术表现与题材内容相得益彰、反映现实生活实际和民族审美追求的电视纪录片艺术精品,已经成为摆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积极、健康地开展电影批评,回顾、总结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经验,使我国21世纪的电影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了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于2000年3月25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刘继南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章柏青研究员到会致辞,研讨会先后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主任苗棣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研究员主持。与会的50多位专家学者来自北…  相似文献   

3.
浅析韩国电视剧美学风格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工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了国外的很多电视剧作品,使得中国电视市场受到了很人的冲击(目前更足受剑了韩国电视剧的冲击).中国电视剧当下的社会角色是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观众喜欢看通俗的艺术作品,但是通俗并不意味着庸俗,这就要求在电视剧作品中既能体现观众的审美心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要紧密地抓住美学和人牛的关系,中国己播出的韩剧在这方面做得较为成功,可以开阔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长镜头起初作为表现手段被采用,又渐渐转为电影风格被追求,究其原因在于巴赞理论本身的魅力——“嫁接性”,即各国导演可以将它“嫁接”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对电影本性、电影美学的理解之上,形成民族化、时代化、个性化的长镜头电影风格。在这个“嫁接”的过程中,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是怎样影响导演创作的?特定时代是怎样“约束”导演思维方式的?还有导演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又是如何左右其创作风格的?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巴赞理论。  相似文献   

5.
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艺术美学、艺术教育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艺术美学、艺术教育如何深刻地影响文化建构,进而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人文生态环境?艺术与科学如何才能比翼双飞,塑造出完整、理想的人与社会?具体的艺术生产、创作、鉴赏、批评活动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审美支撑?围绕这些重要的命题,著名文艺评论家、影视艺术理论家仲呈祥先生为本刊撰写专稿,从先进文化建设、人文生态环境的净化等宏阔的视角,结合古今中外一些重要的经典理论观点,以及当代丰富多样的艺术现象,围绕艺术审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自己富于思辨与才情的精辟论断。特此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论电视意识与电视艺术厉震林电视已经成为最为广泛的消费艺术,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大众审美兴趣重心,组合了新的文化生存形态,沉淀为人们日常化的生活或者工作行为。电视作为艺术,虽然经历了戏剧美学以及电影美学两个阶段的艺术扶持及其观念渗透,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于2000年3月25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电影美学的界定,电影美学的学术规范乃至学派建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本土化,市场化条件下中国电影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三.在访谈中,高鑫教授从电视艺术关学得以自由言说的历史语境出发,以史带论,勾勒了中国电视艺术理论和学理路径的构建过程,有针对性地评析电视艺术创作观念论争和流变,并就艺术和技术、创造潜能、电视化,以及艺术本质及审美价值等一些电视艺术美学的重要理论范畴阐发了其独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9.
对国际知名中国影视研究专家裴开瑞教授的访谈,就目前影视研究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中国电影研究从民族电影范式向国家/民族电影范式的转移、纪录片与公共空间、电影大片、新主流商业电影、中国影视与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与产业相关等诸多话题,作者与裴开瑞教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涵等著的《影视美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运用当代美学的观念与思维方法,对电影电视进行了系统地综合研究,填补了我国影视美学研究和出版上的一项空白。作者认为电影电视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运动,发展到今天,它们已由一种次文化艺术形态的东西,经过艺术文化形态阶段,业已成为一种大艺术、大文化、大科学形态的  相似文献   

11.
论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电影,是指专门用于在电视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它坚持了电影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征,按电影的艺术规律拍摄,重在人物的塑造,注重导演的风格化和意境.它在制作和放映的方式与影院电影有所不同,在技术制作上和艺术审美标准上要符合电视播放要求.电视电影探索将电影与电视的媒介特性相结合,使电影得到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电视也获得了新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2.
电视电影在影视母体中寻找个性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梅 《现代传播》2005,(5):108-110
电视电影是影视合流的产物,是一种融合了电影和电视两种传播媒介特点的新的艺术样式,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为进一步发掘电视电影独特的审美魅力,提升电视电影的审美品位,在创作上追求一种有别于电影,又有别于电视剧的特殊技巧和规律,笔者试图综合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研究方法,挖掘电视电影艺术创作的审美思维过程的深层结构,探索审美思维发生的整体性规律,并着重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推出自己的系统见解。艺术的个性是区别于各种艺术形态、样式的主要标志,也是艺术家对生活、对艺术以及对自己发现的结果,一句话,个性是每一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13.
在新传媒时代到来的今天,传统电影艺术应该处于何种地位?电影艺术美学应该有什么新的走向?是依然固守传统电影美学的理念,还是顺应新的潮流获得更快的发展?电影无论是在创作层面或是在消费层面有何对策?这一系列的问题不禁会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电视电影《马世清离婚》是一部剧情片,全片以时间流逝为主线,多角度、多视点讲述了老两口真假离婚的故事,呈现老年人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全片风格朴素、诚挚、真实、简约。该片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最佳电视电影奖,第四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我作为该片的录音师,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声音的整体构思和审美追求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在与画面艺术的组合中获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在声音的创作过程中,声音构思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录音师在录音创作前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1、用音乐的思维找准人物声音特点。演员的音色语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二.本篇访谈立足于电视艺术蓬勃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一基本事实,深入探讨了中国影视民族化理念的基本内涵、学理品格以及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同时对中国影视民族化美学与中、西方理论资源的内在关系作了梳理,并着重强调了本土艺术传统的生命力与长远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电影是诉诸视听的具有非凡艺术感染力的独特艺术样式,电影审美接受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电影艺术创作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本文经多维度地深入讨论电影审美接受的现象与规律,最终强调了电影审美接受是电影艺术作品创造与艺术价值实现的中心环节这一重要接受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走向开放的电视美学陈新民当电影以其百年的历程牢固地确立了“第八艺术”的地位以来,美学就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并且日渐成熟,逐步建立起电影美学体系。电影美学成为指导电影艺术创作、提高电影艺术品位等诸多方面不可或缺的核心理论。然而对自三四十年代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8.
张丽 《声屏世界》2000,(8):32-34
按照现代的接受美学理论,一部电视剧,当它尚未被纳入观众的欣赏过程时,只具有一种潜在的美,称为文本或本文,按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由作者完成的文本仍处于一种潜在状态中,尚有待于意义的生成。”只有当它被受众(接受主体)欣赏时,才具有美感功能,成为接受客体。因此,研究电视剧与受众的审美关系,就是研究接受主体(受众)与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之一——适应受众受众与电视的审美关系,首先体现为一种适应关系。这是电视的艺术个性及其商品属性决定的。电视属于视听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19.
丧尸类题材电影是近年来渐火的电影类型之一,互联网上美剧《行尸走肉》点击率颇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为什么会愿意看这种血腥味十足的作品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以美剧《行尸走肉》为例,分析了丧尸电影中的美学特性,阐述了观众在影视艺术审美过程中的期待心理。  相似文献   

20.
高科技语境下的现代电视艺术语言(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鑫  卢蓉 《现代传播》2004,(4):59-63
面对视觉文化的冲击 ,人们对电视艺术语言的认识开始摆脱“传播功能”的局限 ,发现深藏其间的“创造潜能”。随后 ,在摄制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的视觉经验借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使得电视艺术语言的创造潜能迅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何理解今天的电视媒体 ,如何把握高科技语境下现代电视艺术语言的发展 ,如何实现技术与美学之间的有效联结 ,促成传统美学概念与命题的重新定义与理解……成为当下美学工作者一个急切而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从电视艺术语言的三个基本单元入手 ,通过解析镜头、编辑、电子技术手段具有的创造力以及现阶段的新发展 ,思考这三方面的语言演进背后可能传达出来的美学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