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运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2002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东北三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文章部分结论有: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最弱;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第二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在减弱;辽宁和黑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在2007和2002年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而吉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由2002年的"高附加值、低带动型"行业转变为2007年的"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2007年的系数小于2002年值;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因此东北三省应该主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对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江、浙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较为类似,上海与两者的差异较大.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型"特征,其与自身的产业关联最强,影响力及感应度系数与发达国家较为接近;江、浙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特征,其与第二产业的产业关联最强.苏、浙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较大,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是苏、浙生产性服务业中感应度系数最高的产业,其次是金融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上海影响力系数较高的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全国遥遥领先。运用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就上海、浙江和江苏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和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前向联系超过了部门平均水平,后向联系则低于部门平均水平;而浙江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相对比较弱,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最后就各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相应对策,强化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并应加强长三角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分析的需要重新调整组合了国民经济部门数据,把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三大类。利用历次的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系统地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主要产业部门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弱,而与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优化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陈伟达  金立军 《软科学》2009,23(10):17-22
按照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运用国民经济核算司最新统计的全国30个省、自治区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生产者服务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对比了东、中、西部的生产者服务业各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相互发展情况,得出东部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互动发展最融洽,中部次之。东部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依赖程度最高,西部高于中部。全国生产者服务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其他行业拉动作用最大,同时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最强。东部地区综合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强;中部地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相对较大,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对其制约较强;西部地区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影响力系数高于西部平均水平,而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对其经济发展制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6.
分别利用Leontief逆矩阵和Ghosh逆矩阵构建增长态归因矩阵,提出完全需求拉动作用和完全供给推动作用的评价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增长态归因矩阵法可有效地辨识产业动态关联,有助于选择产业关键部门;拉动作用增强的产业主要依赖间接拉动作用,而其他产业则主要依赖直接拉动作用;就推动作用而言也能得到相同结论。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于需求拉动,优先发展拉动作用与推动作用均增强的产业。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2、2007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建立新的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在内的12部门投入产出表,从中间投入率、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中间需求率、最终使用结构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等指标对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正在由中间产品型产业向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业还不是支柱产业,对推动和拉动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8.
韩国、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韩国和香港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积累的成功的经验,指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提高市场化程度;鼓励创新,注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重视服务业人力资源投资;注重以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外资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服务经济时代,部门间的技术经济关系形成了动态的产业创新传导网络,生产性服务业在其中,作为配套产业,其创新投入与转化对于产业转型升级、产融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结合投入产出和网络分析,从新视角构建修正的创新传导矩阵,测算不同部门的相对创新溢出和相对创新吸收能力,在产业创新传导模式研究基础上将各部门参与产业关联的方式归纳为创新关联、创新溢出—产品需求、产品供给—创新吸收和产品供需四类方式,并分别对四类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进行内在机理分析;结合网络分析法构建产业创新传导网络,分析产业创新传导路径,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关联和创新传导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参与产业关联的方式由"创新传导"逐渐转变为"产品供给—创新吸收"方式,说明了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产融创新转型的要求,对其它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的技术性和知识性有待提高。在创新传导网络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逐渐退出创新互动关系,变为单向传导,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材料成为创新互动的活跃部门。产业创新传导网络集中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特征,网络呈现由分散向集中的变化趋势,创新溢出表现为层级式,创新吸收表现为扁平式。  相似文献   

10.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两大产业高度相关、深度互补,互动发展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展开系统研究,从社会分工、价值链和生态群落等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从分立、互动、融合3个层次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互动基础因素、互动条件因素和互动环境因素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影响因素,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