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曹禺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话剧大师,其话剧作品具有尖锐的冲突、丰富的情节、紧密的结构和生动的语言等鲜明特征,深受观众的喜爱.他的作品不仅在话剧舞台上频频演出,还常常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被改编搬上银幕.到目前为止,曹禺先生被搬上银幕的话剧作品集中在解放前创作的四部名剧,即《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这也再次证明了这四部名剧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2.
大树 《四川档案》2005,(1):16-17
1933年夏,一位目光炯炯的圆脸青年将他的处女作《雷雨》奉献给了《学季刊》。两年后,学泰斗郭沫若读了这部剧作深感震惊,盛赞这是部“难得的力作”,称作曹禺“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伴随着这部力作的问世,曹禺还与清华园的一位纯情少女演绎了一首绚丽的初恋曲。  相似文献   

3.
<正> 在湖北省潜江市市区中心东风路,有一幢四层高的现代建筑,这就是“曹禺著作陈列馆”。陈列馆分三个陈列厅,分别展出了曹禺先生的创作道路、曹禺著作的传播与影响,全国书画家为陈列馆捐赠的墨宝。包括了曹禺先生创作、  相似文献   

4.
大树 《湖北档案》2004,(8):38-39
1933年夏,一位目光炯炯的圆脸青年将他的处女作《雷雨》交给了《学季刊》。郭沫若读了这部剧作深感震惊,盛赞这是部“难得的力作”,称作曹禺“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伴随着这部力作的问世,曹禺还与清华园的一位纯情少女演绎了一首绚丽的初恋曲。  相似文献   

5.
王仰晨与曹禺两位先生的交往,如果算上他们晚年失和的一段时间,大约有五十五年历史。这里所说的“晚年失和”,也许并非确切,下文将会谈到。据王仰晨回忆,他与曹禺相识于话剧《北京人》初版之前,那时曹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王在南方印书馆(从上海迁到重庆)的印厂任工务主任,曹曾有信与他商讨剧本的出版时间。那个剧本,好像写作于1940年,1941年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家出版社是巴金先生主持的,王与巴金相识,大约是在同时稍晚。王曾在旧文中说到,1943年秋在桂林,巴金曾兴致勃勃地邀他去观看《日出》的上演,曹也曾多次向他盛赞巴金。4…  相似文献   

6.
话剧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不但养育了众多的戏曲品种,也给这外来的所谓“明新戏”丰厚的滋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血脉里所有的就是贵族的血统,决定了它就足要高雅,就是要高居于金字塔顶端的。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人,他的话剧作品《醒》,比被认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剧本"《终身大事》早三年;他的导演生涯,比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导演"洪深早六年;他是引领曹禺走上话剧创作道路的第一人;他是戏剧大师梅兰芳访美、访苏演出的导演兼顾问.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的张彭春.  相似文献   

8.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省潜江市园林人,我国当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等,深受海内外人士欢迎,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等七国文字,受到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高度赞扬,并赠精制奖章。追溯曹禺家世,人们会惊奇的发现,一个四代不幸的家庭,育出一名绝顶聪明、享誉海内外的戏剧大师。众人只知道他出身书香门第,很少知道他的家世,我们从曹禺的先祖上查出,他的先辈人中四代有其重大“不幸”,是一部斑斑血泪的家史。  相似文献   

9.
1932年,曹禺刚刚23岁。他在写《雷雨》的时候,是这样想的—— “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有无数的人像要刻画,不少罪状要诉说。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的个性和灵魂。” 如果说写《雷雨》有什么初衷的话,这就是。虽然,一个青年人由于经验和阅历都还不足,尚属于人生的模糊阶段,但是曹禺老师却有着对“人”的特殊  相似文献   

10.
在曹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笔者看到了他的挚友巴金先生送来的一幅挽联:“家宝并没有去,他永远活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 是的,曹禺先生不会离开我们,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他那杰出的剧作,那深刻刻划人灵魂——特别是中国人灵魂的剧作,一定会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代又一代地传留下去,给人们以愉悦,以思考,以启迪,以鼓舞。  相似文献   

11.
曹禺老师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作为中国戏剧界的一代宗师,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并且作为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剧作家,一生当中在舞台上塑造出如《雷雨》的蘩漪,《日出》的陈白露,《原野》的仇虎,《北京人》的愫方,《家》的瑞珏等等众多的光彩夺目、魅力常存的艺术形象。这些真实可信、深刻含蓄又鲜明生动的人物,早已成为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产,至今还活  相似文献   

12.
老院长曹禺说过:“他在北京人艺尽心致力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创造,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他创造了赋有诗情画意、洋溢着中国民族情调的话剧。他是北京人艺风格的探索者,也是创始者。”他是谁?焦菊隐先生。 焦先生生前是北京人艺的第一副院长,也是总导演。 焦先生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既是中国戏曲家,又是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还是话剧的导演。在话剧导演当中,他是一位大家。当年,有这样  相似文献   

13.
祁洋波 《档案管理》2022,(5):127-128
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档案记载了抗战胜利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河南开展善后救济的活动。剧作家曹禺曾受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邀请来河南黄泛区视察,档案记录了这一过程,这对于完善曹禺年谱和曹禺传记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广播剧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就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曾将广播剧描述为"仅有声音而不见形象的戏剧艺术"。无论广播剧展现的社会舞台多么广阔,生活内容多么丰富,人物关系多么复杂,广播剧都只能通过声音这唯一的媒介来表达。因此,想用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全景式地描摹人物众多、线索纷繁的历史,绝非易事。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到首都剧场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旮旯胡同》,在二楼走廊上看到一座雕像。当人们议论他是谁的时候,我脱口而出:“这是焦菊隐先生。”他在五十年代担任北京人艺的副院长和总导演,不仅成功地排演老舍的《龙须沟》、《茶馆》和曹禺的《胆剑篇》等名剧,还导演了郭沫若的不朽之作《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在剧坛上为我国话剧艺术留下一大笔“财富”。  相似文献   

16.
《日出》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话剧艺术家曹禺1935年完成的四幕话剧,和《雷雨》共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上海屋檐下》是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夏衍193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也是他的话剧创作与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一座丰碑。这两部多幕剧都是成功之作,写作时间都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有许多相同点,又各有特色。比较它们的异同,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可为当代剧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美学是一座灿烂辉煌的宝库,它的许多范畴、术语还等着研究者们去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深入全面的阐释,许多领域还是一块荆棘丛生的荒地。拓荒者的可贵可敬不仅仅在于他艰辛的劳动与初创之功,还在于他的勇气。涂光社同志就是这样的拓荒者,他的新作《势与中国艺术》就对“势”这一长期被人们忽略了的美学范畴做了  相似文献   

18.
1972年6月14日沈从文致信身处困境中的陈蕴珍(巴金夫人萧珊),表示对巴金一家境况的关切,信中同时又介绍了自己及北方一些熟人的近况,其中提到曹禺时,他这样写道:"曹禺闻也患心脏病,住协和医院.本说拟写什么张秋香剧本,或许又过了时,就搁下了."[1]150沈从文不经意间给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曹禺曾拟写一个名叫张秋香的剧本.在曹禺目前已公开的文字里,虽尚未见到他本人的有关说法,但我认为,沈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因为书信作为私人文件,易于保存真情实况,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它常常能在琐碎的事情中透露某些公开材料中不易见到的珍贵史料.沈从文与曹禺之间相互熟悉.早在1937年,沈就曾在《大公报》上发表《伟大的收获》一文,高度评价曹禺《日出》一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1960年9月曹曾就《卧薪尝胆》(后改名《胆剑篇》)一剧中的若干历史问题向沈从文请教,沈于同年9月16日曾复一长信详细介绍了战国时期吴越社会各方面的状况.1961年沈还曾致信曹禺,对《卧薪尝胆》一剧提出过修改意见.1972年沈从文与曹禺两人同居北京,或许是在某一个偶然的场合(很可能就是在协和医院,因为沈前信中曾说道,"曹禺闻也患心脏病,住协和医院"),沈曾亲耳听曹说过自己想写张秋香,当然也有可能是听其他熟人说的.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沈的说法应该可信.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我在4月 29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看到,二战中受害的中国劳工在日本法庭诉讼获得了胜诉。我们很振奋,这是正义的胜利。也许,这也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因为在以往的同类诉讼中,被残害的一方总是被日本法庭判处败诉。我们很高兴中国的电视记者记录了这一历史的场景。我很希望了解中国记者拍摄这一事件的前后经过。希望贵刊能予以帮助。谢谢!此致敬礼!读者 刘梅为满足读者的要求,我们联系到了拍摄制作这一节目的山东电视台记者孔笙同志,请他为我们重现当时的场景。  相似文献   

20.
曹禺老师写《原野》是开辟了艺术的另一个新天地。他说:“《原野》的写作是又一种路子。”这部戏里,集中写了仇虎的仇恨与复仇。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把主人公的灵魂刻画得非常深入和细致,也就是把这个人的复仇心理的激烈冲突描写得淋漓尽至,惊心动魄。看过以后,使观众真切地感到封建文化的积淀有多么的深厚沉重,多么的无法改变。同时,这里所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几乎都是扭曲的、变形的、奇异的、怪诞的,既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又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因素。比如,仇虎的“眼里闪出凶狠、狡恶、讥诈与嫉恨,是个刚从地狱里逃出来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