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极高,据有人统计,《诗经》中“之”字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尚书》中“之”字出现了三百五十四次,《左传·齐桓公伐楚》全文约三百六十字,“之”字出现了十三次,《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全文不足四百字,“之”字出现了二十二次。更重要的是它词性复杂,使用范围广阔,可以做代词、动词、介词等。例如:  相似文献   

2.
“相”的意义、词性、用法较为复杂,前人多有争议。最近看到周仁的文章,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因此,本文拟从词性和句法功能的角度对“相”字意义作进一步探索,旨在理清“相”义的源流和词性的演化过程。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相,从木目,省视也。”其例证是《易经》“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及《诗经》“相鼠有皮”。《尔雅》《毛诗》则释为“察视”。段玉裁释为“目接物”。“察视”“省视”意义接近。说:“相,度才也,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诗经》中"为"字句共出现了82(包含重复出现的情况)次,从语法功能来看,主要是作谓语;从词性来看,主要是用作动词。虽然"为"字的用法本身比较复杂,但是在《诗经》中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衬音词以及构成"为A为B"式,我们将从这些角度对《诗经》中的"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论文对《诗经》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进行穷尽性考察。考察发现:“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声联绵词的45%,而此类情况在《诗经》叠韵联绵词中仅占15.3%。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8.9%为“后字有义”;而此类的叠韵联绵词均为“前字有义”。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诗经》中所有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称,和名词性叠韵联绵词形成对立。叠韵联绵词都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思"字有虚词、实词之分,对诗义、诗韵起了重要作用。在语法层面上对应着三种此类功能:动词、名词、助词。通过描写"思"在《诗经》中的句法分布,结合《诗经》中"思"字出现的语境、诗句的意义、诗的特点及韵脚等,分析"思"字的词性及意义,并分别例举说明以帮助对《诗经》本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诗经》中,“言”字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带用字。穷尽其中所有“言”字并归纳分析后可以看出,其词性除公认的属动词,名词外,尤其是引起注意的,是其明显具有连词(相当于“而”)和语气助语在词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言”字共出现176次,足见其重复率之高。其中“言”字用作实词有77次,乃“言”字常义,兹不具论。其余近百次皆作虚词,情况较为复杂。辛亥年,胡适曾撰《诗三百篇言字解》以研讨。本文拟按“言”字在《诗经》句中所处位置分别简释,并兼论胡适《言字解》。  相似文献   

9.
《诗经》"而"用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而”是上古时期一个相当活跃的虚词,对《诗经》中的“而”字进行穷尽式调查、分析、归纳,不仅能进一步论证其特征、揭示其在《诗经》中的特殊用法;而且借助“而”字在句中所起的作用,还能对《诗经》解释中存在的某些分歧进行一定的整理,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寤寐思服《诗经·关雅》中的“求之不得,寤寐思眼”,毛传释为“思之”,郑笺释为“事也”。后人大多随从毛传党没有异议。但把“服”解释为“思之”,在先秦典籍中并没有旁证。王力先生说:“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如果某字只在《诗经》这一句有这个意义,在《诗经》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意义,春秋时代(乃至战国时代)各书中也没有这个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不可靠的。”(王力为向熹《诗经词典》写的序文)这话说得很是正确。把“眼”解释成“思之’欺属于这种情况。查服的甲文、金文和篆文,它的形体大同小异,都是强迫奴隶从事劳作的…  相似文献   

11.
"采"字是一个常用汉字,《诗经》中有17篇出现"采"字。本文就《诗经》中"采采"一词的原义、词性、用法进行辨析,并探索"采"字的本字、借字及派生、孳乳的历程。以文字学的基本方法和语言学的新近发现,正本清源,确定《诗经》中"采采"的意义为"茂盛的样子",而非"采了又采"。  相似文献   

12.
一字多用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本里多次出现了“之”字,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它的词性不同,解释各异。《梅雨潭》中有这样一句话:“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这里的“所以”表示“……的原因”,“之”作为指示代词“这”讲。原句的意思指:由于上面讲的这个原因,因而有了“梅雨潭”  相似文献   

13.
“维”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它的用法很多。对《诗经》、《尚书》、《史记》等文学作品中“维”字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维”字在上古汉语中用法的演变:用法渐趋多元化,从主要作助词发展到兼具助词、动词、名词等几种词性,词义也在逐渐增多,到西汉时其意义基本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有"字出现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对于这种"有"字的词性,文章否定了传统的词缀说和助词说,而将其定性为动词,认为"有"是表存在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15.
“之”字研究三题□史晓川大量地运用虚词,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虚词对于组词成句,联句成章,表现情态和语气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考察了《诗经》中1039次的“之”字用例后,却发现大多数的“之”字都是为了凑足音节而增加的。《诗经》一般以四字为句...  相似文献   

16.
“有”字的使用,由来已久。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出现。《诗》、《书》而后,它的活动面极广,真可以说它是汉语词汇大家庭中资格最老的成员之一。 “有”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颇多,除重复的句子外, 还有三百六十七次。就其用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虚词。二、实词。以下就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所”字结构是指“所”字与词或词组结合形成的造句单位。“所”字结构在文言文中使用率很高。据王克仲《关于先秦“所”字词性的调查报告》统计,在先秦21部著作中,“所”字共出现6484次,其中“所”字结构占6252例。对于“所”字的词性,历来是语法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自《马氏文通》将“所”定为“接读代字”以来,此说颇有影响,当前持代词说的人仍大有人在;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对代词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所”字是“助字之含指示作用者”。陈的观点后来也为不少人所接受。对“所”字词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诗经》中“宜”字的语法环境、语法功能入手 ,考察“宜”字的词汇意义 ,进而谈谈“宜”字在先秦时期的其他用法和一些习惯搭配格式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诗经》中的“词头”这一语言现象,历来有多种解释方法。《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是对《诗经》时代民歌的记录整理,具有民歌的特色,从民歌的特点出发,可以对《诗经》中的“词头”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