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班主任》2008,(3):33-33
为认真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关于"平民教育"重要批示精神,为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九十周年并展示我国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优秀成果,由《班主任》杂志社、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乌克兰——中国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乌克兰)、全国中小学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在此我们将对其儿童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通过学习和借鉴有益的经验,来丰富和促进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郑志超  毛亚红 《辅导员》2014,(12):61-62
正浙江省温岭市城南小学是所薄弱的山区学校,优质师资匮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城南小学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了教师读书计划,确立了"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的项目。围绕着此项目,学校确定了三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扎根乡村的教育精神;二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情怀;三是学习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教育思想。根据三方面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转化差生是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问题,我们不妨学习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转化差生的教育思想,这对于我们提高转差工作的认识,改善转化差生的办法,提高转差效果颇有启发和借鉴。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而转化差生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著作中论述了认真做好转化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这是我们在教育工作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的最重要的准则和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最早由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介绍到我国.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等特点,尤其是他关于和谐教育、培养学生精神生活的思想,说到了教育的本质.近年来我国引进许多西方的教育理论,但大多是技术层面的,缺少对人的价值的完整论述.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应该在我国教育界继续大力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美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思想情操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美感教育,曾有过十分深刻的论述。他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心灵里——首先在我们的情感和内心感受里留下痕迹。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留在情感和内心感受里的痕迹,正是由于美感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思想为进行儿童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通过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的概念、内涵、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儿童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财富的宝库。他高度关注校长教学领导,提倡教育思想的领导,注重学习,聚焦课堂,率先垂范,科研兴校。在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的背景下,这些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吴家荣 《班主任》2005,(8):13-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在新课改中,为了实现教师教育思想的领先,我们带领教师不断学习,相互交流,自我反思,努力实践,创造一种崇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的校园风气和校园文化,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已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近年来对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已作了许多介绍和评述。但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成份——人道主义仍有补充介绍的价值;本文现简述他的人道主义教育的几个特点:一、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操是苏霍姆林斯基人道主义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论与教师发展--从教师的生命之维来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向众 《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10-14,19
在强化教育理论学习的工具价值的同时,教育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生命意义被长期地遮蔽了,以致它们在生命层面上发生了断裂。从生命视角来分析,教师发展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教育理论应体现强烈的生命关怀。教育理论促进教师生命发展的内在机制就在于教师通过教育理念养成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剖析日常教学行为之后的教育信念和前提性假设、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解放自己的生命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刍议现代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育不再是由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主动性为条件,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独立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个体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心理学领域提供的心理实验证据、教师所提供的外部指导与激励以及现代科学提供的技术支持将使主动学习从可能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article I revisit MacIntyre's lecture on the idea of an educated public. I argue that the full significance of MacIntyre's views on the underlying purposes of universities only become clear when his lecture on the educated public is situated in the context of his wider ‘revolutionary Aristotelian’ philosophical project. I claim that for MacIntyr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both suppor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act for the common good. After considering criticisms from Putnam, Wain and Harris I conclude that MacIntyre's later work points towards an idea of educated ‘community’ that is more outward looking and open to difference than his earlier articulated idea of an educated ‘public’.  相似文献   

14.
胡克英先生执着于教育理想 ,对人的发展极为关注 ,提倡以人为本 ,鼓励个性与创造的教育观和教学观 ;他重视和引领教育改革实验 ,倡导教育科学研究 ;热心引介和借鉴国外教育思想流派。教育科研人员要向他学习 ,敏于当代教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捕捉真正的研究课题 ,将哲学思考、科学实验、行动参与集于一身 ,锲而不舍、笔耕不已 ,做一个有理想而脚踏实地的教育科研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康德尔既反对闭关自守,也反对盲目崇外.他认为,应根据本民族的需要,批判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遗产,建立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这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我们必须立足与我田传统教育的继承、弘扬与现代化,在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的同时,把我国民族传统教育中的优秀因素也推向国际化的潮流中,使之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外语教学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研究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语教学研究关于错误的理论不仅使人们对学生错误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认识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如何学得的。通过研究学生偏离目的语的错误的语言行为,研究者可以获取语言是如何学得的或者习得的的证据,获得学习者在学习语言中采用什么策略或者程序的证据,而教师可以了解到学习者朝着目标进步了多少,并且由此而得知,他还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外语教学研究关于错误理论中的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既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又是重要的研究工具,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article, I set up a Heideggerian framework of research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looking at the smartphone screen, focusing especially on the desire to look, which I see as intricately connected with the desire to know and the desire to be. With a clear phenomenological disposition, supplemented by a deconstructive look via Giorgio Agamben and Bernard Stiegler, I turn to Ovid’s Metamorphoses, and especially to his myth of Narcissus, and to Lacan’s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I, concluding that desire necessitates the split of the self, the self’s misrecognition in an image or in a medium or in a screen, and the subsequent reorganisation of the body, which ultimately allows for the self’s metamorphosis. After this, I discuss specifically the phenomenon of looking at the smartphone screen, emphasising that in an age that the presence of screens and of technologically produced images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e cannot ignore this phenomenon’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Rather, we need to orient our investigations toward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looking, knowing, and desiring, underlining therefore the need for an educational focus on the ways we learn to see and on the ways we learn to desire.  相似文献   

18.
There have been many theories about how children learn to use language. Professor Narasimhan proposed a theory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behavioural pragmatics.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his theories about how children learn to communicate, to describe, manipulate and explore the world around them from exposure to variety of language utterances and non-verbal inputs such as gestures and pointing. We also discuss the method he used to substantiate his ideas, and briefly present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the ideas arising from his work. Raman Chandrasekar has been with Microsoft Research, Redmond, USA. since 1998.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ar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TIFR, Bombay.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思想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龙场悟道”是王学的起点,龙岗书院是王阳明最先创办的书院,《教条示龙场诸生》和《龙场生回答》奠定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并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讲知行合一”,“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王学走遍天下。王阳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一是“树人”,二是创新。  相似文献   

20.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