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焉”在古汉语中是个兼类词,阅读古文时,往往因混淆其用法,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它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词性角度看,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用作代词1“.焉”在一般疑问句中作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处所,主要作状语,有时也作宾语,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在哪里”。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焉”在反问句中可作疑问代词,表示否定性疑问,作状语,主要是加强反问语气,不实指。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哪里”。例: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似文献   

2.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言虚词“乃”作代词的用法,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第354页《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中,说“乃”“只用作第二人称”。肯定语气且冠以“只”字限制,旨在强调其用法的唯一性,排除“乃”作其它代词的任何用法。对于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种说法与教材本身相抵触。高中第一册《三元里抗英》中的“备乃器械,持乃糗粮”中“乃”注释为:“‘乃’,相当于‘其’,他的。”同一套教材,前后却不能自圆其说。当然,对于“备乃器械,持  相似文献   

4.
文言虚词“相”在汉语言实际应用中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相”有作代词和前置宾语的情况,而很多汉语言类工具书忽略了这种现象。因此,有些语文教师提出,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和前置宾语,是一种特殊用法。也有同行持反对意见,提出了“相”字的非代词论。从大量言语应用实例看,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及前置宾语并不是特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代词“之”有两种公认的用法:(1)指示代词,这,作定语。(2)人称代词,泛指,作宾语。例如: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6.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如:“虽有槁暴,…  相似文献   

7.
《祭十二郎文》文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文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者。具体情况如下:⒈作代词,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2)第三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9.
“其”字是古汉语中运用较广泛的虚字之一。在《四书》这部民族文化源头的名著中,就有872个。剖析这872个“其”字,有如下五种用法(为眉目清晰在所析“其”字下加“△”标志)一、“其”字作代词“其”字作代词有称代和指代两种。(一)、“其”字作人称代词,有作自称与对称的。一般作他称。  相似文献   

10.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不作谓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处在谓语位置,则活用为动词。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例1中的“蹄”用作一般动词,译为“踢”;例2中的“肉”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长肉”;例3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一般不能用来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出现在谓语前面,它要么是用作主语,要么就是活用为状语。例如:4.其一犬坐于前。(《狼》)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中"然"字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孟子》中的“然”字做了穷尽分析,《孟子》中的“然”有以下几种用法:1.动词;2.指示代词;3.助词;4.词尾;5.应答副词;6.连词。这几种用法形成了一条由实到虚的语法化链条。通过“然”在《孟子》中的共时分布可以分析它的各种用法在演变过程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其”,是《诗经》中用得最多、用法最复杂的虚词之一。前人为它作的训释也很多,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就搜集了十六条(未见于《诗》的用法不计在内)。然综观全《诗》,条分缕析,别异求同,“其”的主要用法不外乎三种:指代词,结构助词,语气词。作为指代词,“其”的指代范围较广。一般说来,只要是处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外的第三者地位,人、物、事都可以用“其”指代。“其”在句中经常处于表领属的地位,充当定语。如  相似文献   

13.
论《诗经》句中的“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句中的“其”有三种用法。一是作指示代词,二是作有语法意义的虚词,三是作无义的衬音字。  相似文献   

14.
有些标点符号 ,或是由于粗心 ,或是弄不清用法 ,常常用错。1 .陈述句中有疑问代词或表疑问的结构 ,该用逗号或句号却误用了问号。如 :( 1 )这本杂志由什么单位主办 ?在什么地方订阅 ?他一一作了说明。( 2 )我不知道他是否订了《中学生学习报》 ?( 1 )中有疑问代词“什么” ,( 2 )中有疑问结构“是否” ,但这两个句子都是陈述句 ,并不表疑问 ,因而 ( 1 )句中问号应改为逗号 ,( 2 )句中的问号应改为句号。2 .省略号与“等 (等等 )”同时使用。如 :(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等。应删除省略号 ,…  相似文献   

15.
谢若秋 《考试周刊》2008,(17):72-73
本文对汉语中"相 V"结构中"相"的一种用法,从有争议的作指代性副词还是作代词谈起,认定其为置于谓语之前的宾语,作指示代词.并结合这种用法的一些实际用例,说明"相"在"相 V"( 宾语"O")式词组中,其词性已演变为助词:在"相 V"式的词中则演变为词缀,对这些相关用法的发展演变进行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你”指谁?     
“你”是人称代词,多用于自己与对方交谈中称呼对方。这是“你”作为第二人称最基本的用法,如 1.“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一个苹果》) 2.“你看我,已经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全神贯注》)  相似文献   

17.
先秦汉语中 ,“其”是一个虚实相间、用法多样、使用频繁的词。它使用得最频繁的情况是作代词 ,充当定语 ,表示领属关系。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法一般译为“他 (它 )的”、“他 (它 )们的”。然而在下面一些同样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例中 ,却需译成“自己的”才较为贴切。(1)颜渊死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才不才 ,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 ,有棺而无椁。”(《论语·先进》)(2 )子曰 :“善哉问 !先事后得 ,非崇德与 ?攻其恶 ,无攻人之恶 ,非修慝与……”(《论语·颜渊》)(3)孟子曰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使动用法的动词,一般来说,多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1) 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鹤仓公列传》(2)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劝学》例(1)中的不及物动词“生”,后带宾语“死人”,即由普通用法转而为使动用法。“生死人”就是“使死人生”,意思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例(2)中的“天不能病”  相似文献   

19.
“什么”一般用作代词。作疑问代词的如:“总理又问:‘现在在家里干什么?’……”(《一张珍贵的照片》)用作指示代词的如:“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草原》)但除此之外,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一是表示特定的语气和强烈的情感。如:(1)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  相似文献   

20.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