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档案文献与当事人回忆史料 ,订正所谓“抗大太行分校”之误说 ,阐述 194 5年 3月 ,以抗大太行大队和太行军区参谋训练队为基础组建的抗大分校 ,仍沿用了六分校之名称。并对分校校首长、隶属关系、学员来源和学校驻地等进行考实 ;对《抗大史》敌后总校组织序列的疏漏与错误给予补正 ;并对 1936年 6月 1日创建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首长、教育委员会和抗大总校军政委员会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2.
地处沂蒙老区中心、素有“山东小延安”美称的沂南县岸堤镇,自1938年就诞生了享誉省内外的“山东省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也称“抗大一分校”),在“抗大一分校”旧址创建的岸堤镇中心小学,1993年为扩大规模搬迁到现在的新址。学校辖12个行政村,辖区人口15000人,占地16万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435人,41名专任教师,教师学历达标100%,其中68.5%具有大专学历。  相似文献   

3.
党为了傾导即将到来的抗日战爭,为抗战准备干部,“抗日紅軍大学”就在原来的紅軍大学基础上,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在陝北成立。校长是林彪同志,教育长是罗瑞卿同志。到一九三七年一月,“抗日紅軍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軍政大学”(簡称抗大)。  相似文献   

4.
“奋战中原,功在史册”①的彭雪枫同志,于1940年3月在豫东永城县麻冢集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1941年5月,四分校转移津浦路东,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才结束。抗大四分校在永城一年多的时间里,为夺取抗战的胜  相似文献   

5.
通过追溯抗大一分校的历史,回顾抗大一分校的历史贡献,深入挖掘抗大精神与抗大红色基因,探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办学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注入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文化基因与思想根基,抗大精神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与沂蒙精神根脉相系。抗大一分校扎根沂蒙大地办学六载,与滨海中学、滨海建国学院、临沂大学文脉相接。临沂大学上承抗大一分校之学脉,下续抗大精神与抗大红色基因之精髓,两校精神相承、血脉相因、基因相续,抗大学脉及抗大红色基因历经洗练而由临沂大学传承弘扬,成为新时代革命老区大学努力走在前列的不竭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9,(3):59-61
1940年11月-1943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转移到邢台西部浆水一带办学,浆水是抗大总校敌后办学驻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究其根源,在抗大总校到达之前这里已经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在"反摩擦"斗争中进一步巩固的抗日民主政府是抗大总校长期驻留的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人文资源,是抗大总校长期驻留的必要前提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最革命、最进步的”,是“一个被国内外人民所称赞的学校”。 抗大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和关怀下成长壮大的。毛泽东同志不但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的主席,还亲自去抗大讲课作指示。毛泽东同志在抗大的教育实践,给我国无产阶级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位于邢台市西部前南峪,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及"抗大"学员生活、学习和战斗的地方。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大"培养出少将以上军官240余名,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功勋。"抗大"陈列馆内陈列着自1936年"抗大"建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建校史和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2001年"抗大"陈列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抗大第二期的学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于8月毕业,奔向抗日战争的最前线。邵式平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抗大高级训练班班主任,开始从事抗日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个月后调离抗大,到陕北公学工作。陕北公学(简称陕公),是党中央继抗大、中央党校之后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抗日干部而创办的又一所革命大学。校址在延安东门外,地处延河之滨。  相似文献   

10.
1940年11月~1943年1月抗大总校移驻华北敌后,在这里抗大利用百团大战胜利后相对安定的环境,大力推进学校的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办分校,从而开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不仅是河北邢台抗战和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篇章,而且为中国革命和教育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之简称)是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所军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被誉为“革命干部的熔炉”。抗大1936年6月1日创办于子长县瓦窑堡,原名“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对于它的创办,毛泽东同志是这样阐述的:“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由…  相似文献   

12.
抗大一分校是抗大深入敌后办学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办学成果卓著的分校,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在山东革命根据地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一分校采取战教结合的策略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完成教学任务。在大青山突围战中,他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成功地掩护山东党政军机关和群众突围。同时,他们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参加政权建设,发动群众抗战。配合革命斗争形势需要,精心传播革命文化。一分校办学对山东教育事业亦有着重大影响,抗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办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当时的学校,并在解放后的教育实践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培养了近20 000名优秀干部,是山东锻炼钢铁干部的熔炉。山东抗日根据地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是对第一分校军政教育的挑战,也为其提供了互动式教学的环境。以山东抗日战场为教育环境的教职学员之间的互动、学员的自我互动、教职学员与环境的互动是第一分校在山东办学期间互动式教学的主要方式。第一分校互动式教学的成功经验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根据中央指示,挺进华北敌后办学。于一九四○年十一二十二日到达邢台县浆水,抗大在浆水共培训了第六、七、八三期学员,达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一人。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奉命重返延安。抗大在浆水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她之所以能顺利地完成各项教育任务,为党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军政骨干,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的一环,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了第一位,不断开展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抗大在浆水纪念建校五周年时,曾对五年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其中有《关于培养知识青年的政治工作》、《抗大在各种情况下的政治工作》、《关于抗大知识分子的政治工作》、《抗大政治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等等。深刻而系统地介绍了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方针、方式、方法和特点等,至今仍然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为了继承和发扬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现将有关经验分别简述如下: 一、关子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做好知识青年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知识青年的基本特点,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绝大多数出身于受压迫的经济地位不可靠的小资产阶级,一般都富有革命性  相似文献   

15.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都被迫做出最后的选择。 山西畜定襄县良家少女刘茜,当年17岁。在爱国抗日的学生运动中,她是当地领导人物,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太原第三女区队负责人。 在国家危难关头,刘茜毅然离家出走,考取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时设延安,简称抗大),成为第三期学员。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在纪念抗大建校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扬抗大精神,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抗大成立后,面对国共两党之间呈现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局面,党中央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抗大不是统一战线的学校,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学校。从总校到各个分校,始...  相似文献   

17.
写在前面:在偌大的北京城边郊,有这么一个学校,也许你已经知道了,也许你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叫“棚鹏”。“棚”——陋室也,谓困难群体; “鹏”——世之大鸟也,谓希望、办学目标。你知道吗,这所创立仅一周年的小小学校的发展目标竟然是: 2003年,在北京海淀、朝阳建立分校; 2004年后在武汉、上海、深圳等城市建立分校; 2010年前在中国各省会城市建立分校; 2010年后在阿富汗和非洲建立分校……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这样一个学校。通过电话,我很快和棚鹏的校长黄鹤老师取得了联系。黄老师在电话里相当健谈,言谈间饱含着对教育的深切关注,对棚鹏的殷切希望……这些都让我有很强烈的冲动:去看看棚鹏!  相似文献   

18.
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伟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践,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在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上,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最后到“联蒋抗日”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共产国际策略方针的转变对我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统一战线政策时,对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建议并没有采取完全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态度,而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根据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予以正确的分析和灵活的运用。一、中共中央的“反蒋抗日”和共产国际的“联蒋抗日”20…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面光辉旗帜。它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培养了数十万德才兼备的革命干部。它的教育方针、办校原则以及优良传统等,对于我军的军事教育以及解放区的教育事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历史影响。它所创造的办校经验,具有显著的革命特色。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国民党围绕“抗战建国”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但它要建的“国”则是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自己建立“新式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而且在抗日解放区实施贯彻了自己的主张。这一理论,顺应了世界人民民主潮流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其指导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具有新中国雏型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