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中山大学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实效性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到,在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以理论逻辑为基础、认知逻辑为尺度、生活逻辑为指向的三维一体是中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有效机制。其中,理论逻辑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人文素养;认知逻辑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逻辑力求直面现实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工作对象、价值取向、目标原则等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以协助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彰显经验与优势,回应环境变迁所带来的新挑战,提升其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的前提下,探索推进社会工作的理念嵌入和方法嵌入,促进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们生活的网络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已是一种趋势和必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关注生活、融入生活、引领生活,并且主要表现为选择契合性、渗透体验性、多元同化性等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保持与网络生活的良性互动,必须充分运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体可以通过注重人文关怀,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通过注重情感体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通过注重情境氛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传承红色基因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红色基因与思政课在内容上具有融通性、价值上具有契合性,这是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逻辑前提。同时,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面临着大学生对红色基因认同感较低、社会思潮外在侵袭及教学方法滞后等现实阻碍。因此,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需要坚持"三个结合"、明确"三个导向"、注重"三个要点",以更好地发挥红色基因资政育人、铸魂固本和激励情感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艺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艺术建立在接受理论基础之上,它从学生接受机制出发。借助艺术的表现形式,以满足学生精神需要为旨趣,以追求学生接受的最大实效为诉求;具有主体性、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新性特征,其价值意蕴在于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让教育者感受到职业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它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之真谛,又利于破解学生接受难的时代遭遇,是一种旨在“激励、唤醒、鼓舞”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是“双主体”教育模式的主要实践阵地,通过对现实话题讨论适当安排,可以克服个人社会经验的片面化,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反思性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解压”社会压力,从而使“双主体”教育成为真正的双主体之间的互动,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克服双主体之间可能产生的异化。教师为防止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与现实的断裂、学生自我意识的封装,可以凭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性增强讨论中的说服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引导课堂讨论的价值立场,用情感共鸣克服学生的对政治理论的封装,并最终塑造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情绪,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双主体”模式的价值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7.
采用行为—过程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进行评估,能够依据行为发展逻辑推演出行为结果.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在接受前提上需求旺盛,但诱因呈“供有缺失”;在接受动机上多为素质与发展,但功利色彩浓厚;在认识环节上知识性认知丰富,但价值性认知模糊;在情感环节上积极正向,但理性基础不足;在意志与践行环节上有效转化不足;在接受结果上有信念坚定与信仰多元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诱因呈现不足与接受者对接受之价值的经验欠缺是最重要的致因.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从存在类型上讲有显隐之分,二者相比较、相区别而存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无意识接受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得教育。探究它的理论基础是发挥隐性教育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趋势。内隐学习理论、缄默知识理论、建构主义认识理论及情绪情感理论的相关原理是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生活多样化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选择趋于多元化。引领大学生坚定信仰,追求美好德性生活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吉登斯"生活政治"理论与高校德育在理论基础、践行方式和价值目标等方面基本契合。文章解构"生活政治"视域下的高校德育,致力于其价值取向、实践逻辑、关注焦点、重要载体、制度体系的路径研究,为德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围绕关心主题,提出了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它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实践观和伦理观上具有契合性,并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实现教育方法由批量式教育向因材施教转变、教育过程由偏好灌输向重视情感转变、教育评价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林冬娜 《生活教育》2014,(14):40-41
情境教学是将学习者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以追求课堂整体效益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何时呈现、怎样呈现才能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触"境"生情,从而情不自禁地融入心灵与心灵的契合,本文作者结合《经济生活》对高中思想教学创设与呈现情境的实效性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2.
哲学解释学所揭示的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以及它所强调的理解的主体性、历史性、时间性和应用性等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着重阐释哲学解释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程度和适切价值,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合理运用哲学解释学的相关理论方法提出建议,以便深化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从而优化教育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理论走进实践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以主体教育实验为例,演绎性理论走进实践,其基本流程的核心环节有三个,即选择、组织有价值的"长线"理论,以实践的逻辑让实践者明了理论,反思生成的归纳性理论修正、补充演绎性理论。在理论走进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应思考如下核心命题:变"指导者"心态为"接受检测"的虔诚态度;走向实践的理论需以实践的逻辑进行加工与改造;理论走向实践是解放实践者而不是束缚实践者;理论与实践是双向转化、共生滋养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指导或给予"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直觉思维是依靠心志直接觉悟的思维活动,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突发性、模糊性是其基本特征。直觉思维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好直觉思维要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组织教育对象到社会生活中自我体悟生活的本质、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模块完成非逻辑加工、开发受教育者切身感受中的隐形知识、情感价值及利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等。  相似文献   

15.
将“心理契约”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提升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心理上的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心理契约的建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在契合,它们注重双向奔赴,不强调单向度灌输,整体动态地把握实践过程,补益工作中无法通达的心理和道德领域。建构与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契约”必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与心理需求,构筑全面育人的校园文化;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增长专业学识,培育道德素养;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过程,特别是在面对契约失灵时,确保信息沟通,进行有效干预和引导,让学生选择正确成才道路。应当明确“心理契约”与“书面契约”“心理期望”“课程教育”“课程满意度”的边界,保证“心理契约”理论顺利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哲学观的重要转向,也是时代的呼唤,其彰显了人性化、人本化和以人为本的内蕴,以此观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融通生活世界,实现教育范式的转换,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成材走向成人,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进行生命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所以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人学意蕴,可以得出人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点的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人的存在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为前提,从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个人和社会、社会交往角度出发,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平台和依据。从人的存在的实然性和应然性出发,以主体的受动性和能动性为起点,实现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18.
关心  樊娟 《林区教学》2022,(9):88-91
音乐审美教育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对于音乐形式与内容的感受与体验,这种感受与体验基于学习者的经验会有所不同,并没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所以音乐审美的学习是需要学习者自己建构的,是具有独特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动建构性”“互动性”“过程性”,与音乐审美教育相契合。论述与分析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价值,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实践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图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的逻辑发展路径。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概括、体系发展、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式等方面建立由一系列参数组成的分析框架,评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的逻辑进展。研究表明:内容由阶级性走向与科学性的统一,理论由零碎走向系统,方法由单一走向丰富,视角由多变走向相对稳定,范式由无走向确立阶段。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总体上在学理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不够,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其一,概念所反映的内涵仍显单调;其二,缺少对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其三,缺少集大成者;其四,理论创新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发展,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发展,从学理逻辑看,既要反映特定社会规范的现实性要求,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品德,又要具有一定超越意义的价值引导性;从历史逻辑看,应当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增强人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从生活逻辑看,应当遵循引领生活与规范生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