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语文教学的“强势领域”——阅读教学中,已倍受关注,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落实。而在“弱势领域”.特别是“语文园地”中,人们还是深受“强化训练、专项集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们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知识与能力上,把手段锁定在反复训练上,师生根据语文园地原有的板块,按图索骥,就题解题,语文园地还是应试“练”狱——毫无情趣j要落实新教材改革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习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对提高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础教育》2004,(6):57-57
在由《新读写》杂志等发起主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与会的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发表感慨:“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他们在论坛结束时共同发布的“金山宣言”上这样评价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育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应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  相似文献   

5.
2023年高考语文依然是稳中求变,但是哪里“变”了,哪里“没变”?文言文考查,在题型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语言运用的考查上更加切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写作命题大胆尝试与试卷上其他文本的联系,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在坚持高考语文立德树人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相对稳定“不变”的试卷结构、阅读和写作一份试卷,需要有所“改变”,以使高考语文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加有利于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和“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摸索着最佳的“新课堂”形式,其中“生成性”课堂已经逐渐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术语,而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也早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众所皆知的新课程理念。然而当“生成”一词在课堂上、校园里、论坛中、教育教学杂志上成为舌尖上的热点时,我们不得不凝神静思——在我们为体现“生成”而生成的课堂实践中,“生成”是否也应该贴上“打假”的标签!  相似文献   

7.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课堂上落实起来,却往往出现“非语文”和“泛语文”的倾向。于是有专家就呼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请看两位名师执教《散步》一文时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8.
与你有缘     
也许与生俱来与语文有缘,记得上小学前我就开始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了好多字。虽然只是简单的“大”“小”“上”“下”,“太”“平”“天”“国”。但在那个时代的穷乡僻壤.已很不简单了。上小学后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考试几乎回回得满分。念初中时更偏爱语文,特喜欢读《中国青年报》;李清照的词也读过不少。又比较喜欢读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与会的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在论坛结束时共同发布的“金山宣言”上这样评价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应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  相似文献   

10.
作文素有语文“半壁江山”之称,它在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纵观现在的学生作文,行动上“懒”,心理上“怕”,思维上“窄”,语言上“瘪”,技巧上“拙”,从作文中看不到他们鲜活的个性,更看不到他们锋芒的才情,大部分都是拼凑“克隆”,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教育的观念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教育界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反映到中师培训语文教学上,就提出了“如何认识语文学科自身兼具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双重性质”,“如何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学员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浅显的论述。《小学教师进修中等师范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师培训语文教学“必须使学员能够在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  相似文献   

12.
“语文训练”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实践”的概念。“语文实践”既包括课内的语文活动——教师指导下的听说读写训练,也包括课外的语文活动——学生自主状态下的听说读写活动。因此,二者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语文实践在语文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训练。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块热点、一大亮点、一个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美育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泛美化”倾向,危害甚大。“某某美”名词满天飞,其结果是败坏了“语文教学美育”的声誉,误导了语文教学美育的走向。它给人们一个强烈的错觉:语文教学美育就只是罗列、展览或者至多是赏析教材中的“美”。诚然,语文教学美育应该而且必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仅仅停留在此,又是非常不够的。如果说,利用教材中的“美”元素,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那是“美的发现”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美育至少还应包括“发现的美”,即让语文学习的过程充满发现,让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发现的“惊…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应该是最有魅力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滚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山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相似文献   

16.
近阶段的语文报刊上,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越来越多了。缤纷繁杂的语文教学理论,在丰富语文教学理念、完善语文课堂建构的同时,也引发了课堂教学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乱局面,导致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迷失”。针对这样的状况,有识之士开始进行积极地反思。试图通过反思,找寻到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正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语文味儿”成了一个新宠,成了人们用来评价语文课堂优劣的常用名词。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都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语文也不例外。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往往不很明显。突出语文教学“知识点”就显得十分必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要在备课备“点”,课堂授“点”,作业练“点”检查考“点”,自学寻“点”几个主要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张海英 《吉林教育》2004,(11):10-10
开设专题,循循善诱,进行语文开智训导 每接一个新班,我的语文第一课便是“开智训导”,在这节专题课上,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怎样学好语文”,“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  相似文献   

19.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哪里?依我看。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20.
从1993年秋季开始,初中采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教材所编入的“语文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通过近几年的辛勤执教,对这一“活动课程”增加了共识,积累了经验。大家感到,“活动课程”好就好在“活”而“动”上,这是它的精灵。笔者不揣谫陋,略谈些看法,就教方家。一、“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材建树三年制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活动”开源活流,在国颁语文教科书中,成了课程结构的一块,这在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是一大创举。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1、正名。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