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传入我国,传统印刷技术逐渐被淘汰,中国印刷产业进入百年跨越式发展期。中国近代画刊是研究中国近代印刷技术发展的一手资料,直观地记录了图像新闻印刷技术革新的全过程。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由物质文明所决定的,没有印刷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图像新闻的广泛传播,图像新闻样态的优化是中国近代印刷技术不断突破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对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整理了商务印书馆在近代中国体育出版方面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体育出版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也客观地见证了在近代体育出版中,大众传媒的传播理念、形式和内涵。  相似文献   

3.
吴川灵 《编辑之友》2018,(4):103-107
文章以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为样本,统计其数量、出版者、出版地、创刊时间、刊物寿命并作分析.数据显示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86种,有的一家机构出版有多种期刊,有的刊物有重名现象.出版者以民营书局多,其次为杂志社.出版地居前的为上海、重庆、南京、北京.创刊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并于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回落.刊物寿命较短,大多数在三年以内.研究认为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具有刊物数量较多、民营书局为主、地域分布不均、随时局变化明显、刊物寿命较短等特点.研究分析结果为中国近代出版史研究提供材料,并为当代出版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漫画的成长伴随着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中国漫画期刊的创办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达到一个高潮,《时代漫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时代漫画》培养了一代优秀的漫画大师,留下许多传世的经典漫画作品,并且影响深远。本文以1934年—1937年出版的39期《时代漫画》为研究对象,归纳分析其所刊登的新闻漫画作品,并简要概括其影响及传播效果,来展现新闻漫画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徐沛 《国际新闻界》2013,(3):124-134
当前人文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起源于对文本的重新认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近代画报出现并风行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图像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也是某种观看方式的载体。近代画报图像所承载的新的观看方式意味着新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这种新关系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现代性在大众传媒中的表征。本文认为,从视觉文化角度关照近代画报,探索图像表征现代性的诸多可能,研究画报对普通读者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将有助于新闻传播学界在人文学科文化转向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近代画报图像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理解当前各种层出不穷的视觉文化现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洋公学为西安交通大学之前身,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创建于上海,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高等院校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诞生、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要素说”的提出以及图书馆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概况,并从社会背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解体、国外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致力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人士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对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范文霈 《新闻记者》2008,(11):78-81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那年摄影术刚刚诞生不到一周年.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宣布,L·达盖尔银版摄影术诞生.摄影影像的产生,对法国,进而对世界整个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摄影影像使人们摆脱了唯有通过主观绘画获取图像的方式,并给人以真实和可信的感觉,由此激发了人们以摄影影像传播真实信息的欲望.这个愿望随着摄影技术、印刷技术和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日臻完善,并催生了一个新型领域--摄影新闻.摄影新闻在近代中国究竟起于何时?它的出现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就此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梳理总结20多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出版物的影印出版过程,为相关史料的影印出版提供参考借鉴。文章对中国近代海关出版物的纸质原版、数字出版和目录出版三种出版形态影印出版的基本情况、特点、编排体例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从影印内容、史料整理、史料影印三个方面总结出版经验,指出出版过程中存在原始出版物过于分散、影印版本打乱出版物原有体系、宣传推广不够、地图影印失真等问题,对今后进一步整理中国近代海关出版物影印出版提出建议:补充出版缺少的内容,翻译出版英文原件,原比例再版地图,开展专题出版,探索数字出版等。  相似文献   

10.
清末传人中国的西方近代印刷技术,不仅仅带来了中国图书印刷技术的革新,同时也对中国图书装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的图书印刷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由传统的印刷技术与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交替使用,到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完全采用,在图书开本、版式、装订形式、封面设计艺术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仅就这一时期期刊封面装帧艺术的演变做初步的探讨,以求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来.  相似文献   

11.
张晰 《浙江档案》2006,(6):50-50
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名扬海内外,曾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过辉煌的一页。而为此做出不朽贡献的正是商务印书馆的功臣、中国近代出版巨匠张元济先生。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1959年8月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三岁。张先生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童年是在粤东度过的,直到十四岁,才随他的母亲回到海盐原籍。张先生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刑部贵州司主事,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章京。张先生爱国之心强烈,积极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1902年进入…  相似文献   

12.
王伟 《编辑之友》2011,(6):121-124
我国史学界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史学界对近代史的分期存有争议,有的学者主张1840—1919为近代史阶段、1919—1949为现代史。本文从近代出版业发展的特征和连续性考虑,选取史学界的第一种分期结果)。中国近代出版史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文明是由各种不同肤色的族群共同创造的。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历史时段里,黄肤色的中国人,自豪地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并以无与伦比的骄人成就一直引领着世界出版业向前进步。然而,令人遗憾、令人羞愧的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催生却是来自白肤色的西方,在我们撰写中国近代出版史时,我们却不得不低下高傲与自豪的头,沉思般地写下一个外国传教士的名字———马礼逊。一1834年8月1日,距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还有6年,来自英国的52岁的马礼逊先生在广州辞世。次日晚上,他的儿子马儒翰将他的遗体运到停泊待发的船上,护…  相似文献   

14.
丁淦林 《新闻窗》2007,(2):104-105
林白水先生是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人。但是,从1926年8月6日他遇害,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50多年中,他的事迹在中国新闻史书籍上却无记载,在大学新闻系的课堂上也不提及,几致湮没。在此期间,邓拓曾于1962年建议“在编写中国近代报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印刷术的发源地,曾有着深厚而又辉煌的雕印出版传统。晚清以降,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技术的引进,中国出版业开始走向近代化转型,逐渐形成新的出版业态和文化状貌,至民国而渐成大观,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和出版家群体,他们在文化组织、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6.
<正>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国家和民族受到欺凌。但同时,西方的文化以及现代出版业也逐渐带入并深刻影响中国,其中一部分报刊由于是西方人直接创办并且长期管理,其广泛又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刊载内容成为研究近代中西方历史的重要资料。作为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份报纸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  相似文献   

17.
北洋时期,中国新闻教育开始起步,新闻学研究社团出现,新闻学期刊、著作创刊和出版,一批带有启蒙性质的新闻学者脱颖而出,这些都代表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诞生。纵观这一时期的新闻学研究,主要有由"术"到"学"、西学东渐、新闻本位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蔡振翔 《图书馆》2002,(6):93-94,86
本文通过近代图书馆与近代出版社的建立过程,考察分析中国古籍在近代社会的开放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手工作坊式的出版方式,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文不苟作"的著述出版观念和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晚清报人通过"报"附于"史"、"报"高于"史"和"报"异于"史"的逻辑进路,颠覆了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和"文不苟作"的著述观念,论证了报刊的新闻性,标志着近代新闻意识的觉醒.晚清著述出版观念转型和新闻意识的形成,既意味着读报时代和大众社会的来临,也意味着文化权力由超越性士人向职业化报人转移.  相似文献   

20.
1840年开始,西方化重要内容之一的近代体育,随着炮舰和鸦片一起传人中国,中国的体育事业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过程。而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体育传人中国的重要桥梁。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了以田径为主要项目的运动会,被公认为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次运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