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我国收入分配的“脑体倒挂”现象已基本得到扭转。我国高等教育具有正的收益率,表明个人的高等教育支出是能够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未来收益的。虽然与国际平均水平比较,我国教育收益率水平相对低下,但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并且居民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的预期高于利用现实数据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运用计量经济学基本手段,设立相关模型,对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和股票市场收益率进行了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分析、VAR回归分析。得出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granger因果影响股票市场的收益率,而滞后的股市收益率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存在着负的相关关系,脉冲分析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对股市收益率的扰动具有较长时期的滞后。  相似文献   

3.
浅论电大教学计划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电大专业教学计划为例,阐述了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点,深入讨论了现行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现行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具体建议,以便远程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远程高等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学历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是衡量教育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明瑟教育收益率自1958年首次提出以来,一直作为教育个人收益率的主要计量模型和研究方法。我们在对北京地区社会转型期教育问题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估计出1999年明瑟教育收益率为12.4%,并结合中科院经济研究所1988年和1995年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变化规律、发展趋势,揭示了我国教育收益率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远程培训打破了传统培训形式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师教育远程网络培训平台若不能被学习者接受并有效使用,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是教学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的双重忽视。该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本框架,引入感知行为控制因素,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各因素与使用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证明各因素对使用意向、使用态度、用户满意和感知有用的影响,构建面向教师教育远程网络培训平台的技术接受扩展模型(ETAM)。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CHNS2011的调查数据,利用加入地区、年龄、性别等控制变量后的明瑟方程,采取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着重就城乡总体教育收益率、城乡各教育阶段教育收益率及城乡各收入阶层教育收益率进行估算与比较。研究发现,教育收益率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但无大幅扩大或缩小的趋势,并在城乡内部表现为明显的教育阶段性差异及阶层差异。教育收益率的城乡差异及城乡内部教育阶段性与阶层差异特征表明,教育扩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分配而不是教育收益率,但是影响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收益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沈华导师沈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答辩时间2005年7月本研究以个人收益的差异性为研究基点,设计多元化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模型。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高等教育个人成本与收益的理论与实证。以与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相关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阐述,计算了我国获得助学贷款者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并发现,这一学生群体与没有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群体相比具有较高的个人收益。本文的进一步研究还得出,在获得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8.
论劣势区域开放远程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经济区域有不同的开放远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本文以现代教育技术给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方法带来的深刻变革为契机,分析了劣势区域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远程高等教育的互动机因,指出在这些地区实施开放远程高等教育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追求多种媒体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核心问题。通过对远程教育的实践提炼和理论提升,建构了以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服务支持活动为基本内容的适应于劣势区域的远程高等教育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项能给个人带来收益的投资。借助学生贷款完成高等教育将改变个人的教育成本和收益,并影响借贷者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本文研究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的还款方案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是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维护“生命线”的各项措施的有机体系。本文首先研究了英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接着研究了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外部保证体系,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本科在校生的数据,利用明瑟收入函数计算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明瑟收益率,比较了性别差异与所有制差异。结果发现学习者每多接受一年的远程开放教育(专科起点的本科),其收入能够显著提高6.9%;女性的明瑟收益率显著高于男性;公立部门的明瑟收益率显著高于私立部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为例,分析了回归十年来澳门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五方面特点,即以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办学层次特色、以规模庞大的外地生为主体的生源结构特色、以灵活多样的兼读形式为主要类型的修读方式特色、以商业与管理学科见长的重商性课程文化特色和以区域性与国际化为路向的战略发展特色等,在分析上述特点时引述提供了相关数据,并简略探讨对中国内地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收益率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经济学是二十世纪后期新兴的一门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 重探讨高等教育收益率的计算模型并揭示出理论结果的政策性含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取不同的分布对自回归条件极差模型进行了改进,选择GARCH模型对对数收益率的波动率进行了建模,运用贝叶斯对两种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分析.通过用沪深300指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WinBUGS软件对两种模型当中的参数进行仿真,由参数估计值分析得到,自回归条件极差模型对波动短期效应有更好的捕捉能力,而GARCH模型优势在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讨论了影响普通高等教育成本增长的两个因素,即国内生产总值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潜在需求,并建立了二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得出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将保持持续增长的结论.通过对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收入这两个主要经费来源分析,发现两者的上升空间是有限的,国家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对教育成本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步分析了世界远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并重点讨论了建立电大系统——高教自学考试联合体模式(即中国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本质不是教育制度,而是最开放、最自主的远程教育形式;自学考试管理机构的职能应定位于对不具备颁发国家学历文凭的社会力量办学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与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现存的两种远程开放学历教育形式。长期以来,双方在各自的轨道独立发展,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本文从我国远程开放学历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与现代远程教育相沟通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桂荣  谷晓霞 《教育研究》2012,(7):15-21,42
通过对山西省怀仁县海北头乡的田野调查,匡算出该乡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推进以来进入大学本科的求学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状况,进一步推算出被调查者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研究数据表明,尽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等教育个人成本的提升,农村籍学生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在逐渐下降,并且投资回收期从10年延长到了14年,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高等教育投资收益仍十分明显;本科学历劳动者相对于高中学历劳动者,无论是年收入还是终身收入,其增量都非常显著。接受高等教育除经济收益外,还有多方面的非经济收益,大多数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显示出接受高等教育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随机波动(SV)模型,实证研究我国创业板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性.通过基于Gibbs抽样的贝叶斯分析方法,较好地估计了模型参数.基于创业板市场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带杠杆效应的SV-L模型相比基本的SV-N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质量是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保证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质量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国内外有关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内容可以概述为"一组标准,一组规范,两种模式,两种认证",并对该模型进行了理论说明,为进一步研究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证提供了一个新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