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视觉文化时代影像传播普及,影像美学研究受到重视。对于影像这么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符号体系,可否应用符号学进行影像美学研究,人们还存在着各种质疑。虽然影像的符号学研究面临困境,但作为一种普适的方法论,符号学对于当代影像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工具意义。符号学视野下的影像美学研究应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影像本体研究,二是对影像的"元"解读。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本体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影像本体论是对影像性质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或曰影像的存在论。而视觉文化的当代语境对于影像本体论产生的重大影响突出体现在两点:一是流动影像对"真实"的改写,二是视觉技术对"真实"的颠覆。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本体论的重构必须厘清其逻辑起点,从技术、叙事、情感三个维度理解"超真实"并坚持影像的语言观和符号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视觉文化符号传播中技术层面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媒介在技术元素控制下视觉符号给人们提供了解读条件和视觉经验.显示出技术对于视觉符号的支配性,即在技术介入后,视觉符号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建构理性与非理性、真实与非真实的影像世界.引出关于技术在视觉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作用;人的延伸部分是技术部分还是自然部分,延伸后对人的意义是什么等议题;视觉传播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符号的图像化,它形成了视觉化观看的模式,这种模式重新建构了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21世纪的艺术视域中,数字影像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制造的影像成为主要的艺术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影像艺术以数字化的图像语言为视觉表象,以新技术手段为诗意载体,借助于Video、摄像机、投影仪、互联网和多媒体视频编辑软件,制造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与“拟像”现实。大量的影像与Video艺术实例证明,影像艺术具有视觉诗意:借助视觉画面的审美表现力传达作者对影像文化的诗意追思。  相似文献   

5.
张艺谋新片《一秒钟》既是对曾经的赛璐珞胶片时代电影的回忆,也是用数字化技术对那个时代的埋葬。在《一秒钟》中,赛璐珞胶片电影的放映被再现为仪式化行为,电影放映本身获得了巨大的感召力,让所有参与观看电影的人构成了一个影像共同体。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共同体丧失了基础,从而逐步走向解体,新的数字化技术重构了电影影像和我们感觉神经中枢系统的关系,在新的观看模式下,我们无法再回到共同观看电影的共同体经验,只能在被数字化技术所生成的新感觉系统之下,来体现数字时代影像对我们生命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6.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将鄂伦春人尊崇的山神建构为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山神树被砍伐这一影像意味着山神死了,这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像化结构。山神这一文化符号附在孟金福身上,使孟金福具有了双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文化符号的人化重构——永恒性的神附着在一个67岁的老人身上,最终必然随着孟金福肉体的消亡而死去。因此,正是通过“山神”符号的建构、解构和人化重构,纪录片预言性地凸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被消解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影像符号的意义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实现,离不开艺术家运用影像的目的与意义。在影像内容与形式的结构系统下,影像符号的意义被最大程度地发掘,其结构形式成为影像符号意义生成的重要环节。探讨影像符号意义多极化的生成,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影像符号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视觉的形式重构红色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视觉重构理论下探寻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需要对视觉重构与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进行理论分析,认清视觉重构理论下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受到的掣肘,从深挖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视觉元素、建立完善红色文化多模态交互数字馆、积极打造"三微一端"矩阵传播态势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增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字化教学的特色,创造全新的影像教学模式,改善了影像教学环境,实现了影像教学的实时化、多样化,数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影像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影像图形的相似性、相关性、相悖性以及多维性等手法入手,探讨如何使影像图形实现物与意的完美结合,分析了影像图形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影像·案例·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的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影像放映、案例分析、教师讲授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步:影像放映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入脑入心,须先入耳入眼,因为人感知世界最主要的两种方式是听觉和视觉,尤其是视觉。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已进入到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所指出的那样:“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谓视觉文化是以形象或是影像主导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崭新文化形态。影像大气而又精致的画面配…  相似文献   

12.
在景观社会,短视频顺应了大众视觉化的认知诉求,成为嵌入日常生活中的影像化文本,承载了公众意见表达与情感释放等社会功能。作为舆论的短视频,其多模态的文本及乡土调性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下沉及公域与私域相交织的新公共空间的构筑,并在舆论场域内发挥了舆论符号、舆论协调与舆论监督等功能,助推了舆情讨论的热情,提高了社会议题的能见度。然而,短视频传播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引发视觉文化背景下的认知错位、智媒技术过滤后的信息超限排斥、舆论影像化表达的法律侵权等风险。识别关键节点上的短视频舆论,并对其可能引发的风险结果予以类型化分级和针对性应对,有助于短视频舆论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和影像化是当今社会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它们代表着一种新的表达世界的方式,并且对传统的文字表意系统提出了挑战。本文对数字化和影像化的文化内涵及它们与传统表意系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影像生产、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普及,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上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民间影像。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重新界定了新媒体语境下"民间影像"的内涵,并结合国内外媒体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实例,对当代民间影像的生产模式、传播特征等展开论述,并较为深入地辨析民间影像重构影像格局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池州傩戏为研究对象,从实体符号、行为符号、色彩符号的隐喻特征等方面分析池州傩戏的文化符号,从再现、意蕴表达及象征等方面分析影像传播对池州傩戏文化的呈现与表达,从池州傩戏的原貌呈现、文化内涵的重点展现和池州傩戏文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影像传播如何促进池州傩戏文化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闻摄影界普遍存在对视觉冲击力的误读和滥用。一方面,图片编辑不断寻找所谓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另一方面摄影记者则不停按需制造这种照片。两者相互作用,便产生了影像暴力。影像暴力对新闻媒体自身及媒体受众都是一种损害和背离。正确理解和运用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避免影像暴力,是读图时代新闻媒体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视觉文化时代,影像观看逐渐取代文字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和无法规避的符号。审美主体日益沉浸于良莠不齐的影视表象而忽视了其思想文化内涵,影视素养浅薄。开展大众影视素养教育,提升大众信息鉴别和文化批判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影像的教育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莹 《广东教育》2005,(7):60-61
现代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文化形态异军突起,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思维方式。伴随视觉文化教育思潮的滥觞,利用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介进行教育的尝试与革新,是当前教育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影像"是构成视觉文化的最重要元素。剖析和反思人类的影像审美与创造活动,应当首先探析明确其研究的起点:影像的真实性与假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代的Video影像已经与互联网、数字影像乃至“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表现为一种“超媒体”的综合形态。Video影像所构成的瞬时空间结构是开放的和不确定的,对人类的视觉层面和时间经验是一种新的冲击。Video影像在时间领域里占据着广阔的叙事空间;而在空间结构上,Video影像也因其技术性增强了表现力与多媒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