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当得利制度作为债发生的原因的一项重要制度,对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维护公平原则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目前对不当得利制度的规定非常的单薄,因此有必要加强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理论和实务研究。本文试从比较我国不当得利制度与美国UNJUST ENRICHMENT的创设原理与司法实践中的相似与区别,分析我国不当得利制度。  相似文献   

2.
葛俏 《华章》2007,(3):100-100
不当得利是债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功能在于矫正无法律原因而导致的利益变动,其制度价值在于追求公平正义.目前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为了构建完善、科学的不当得利制度规范,必须对不当得利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不当得利制度的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立法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3.
对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的规定和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当得利这一法律关系的实现程度。而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是与受益人的主观状态密切相关的,体现的是法律对受益人取得利益这一事实的评价。因此返还范围的确定应当认真考察受益人的主观状态。  相似文献   

4.
德国不当得利法是清季变法和民国民法典不当得利法的理论基础,并在后民法通则时期于学术界受到重视,苏联不当得利法对我国不当得利法及其解释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司法实践对不当得利法的态度则较为冷淡,与学理有着明显的疏离。我国不当得利法的解释,应当在对其渊源流变保持清醒认识和适当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审慎思考,在与现行立法框架和司法实践保持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涉及不当得利制度的现行规定仅有两个条文 (《民法通则》第 9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 131条 ) ,其规定过于原则和概括 ,而且无立法上的解释和说明 ,这就给不当得利在法律上的适用造成了困难。文章从不当得利的制度沿革、理论基础、构成要件、请求权竞合等角度 ,作一些探讨 ,以期能将这一制度更加明确 ,使之更充分地发挥调整社会生活的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6.
不当得利作为民法领域里最为古老的制度之一,其在现代民法社会里的价值常常被学者和立法者忽略。然其内在制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套详实严谨操作性强的不当得利制度不仅有利于发挥民法中物法、债法的功用,更能监督侵权法的适用。我国不当得利制度内容匮乏,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偏差,其制度价值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在未来构建我国不当得利制度时,首先应明确其制度基础及功能,其次应当充分肯定不当得利制度的独立性,然后详细构建其法律事实和法律效果,以使不当得利制度真正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从1937年<返还请求权法重述>中将不当得利(unjuust enrichment)作为界定返还(restitution)的依据并首次提出返还请求权法以来,建立统一、独立的返还请求权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得到了英美法理论界的重视,并在1991年获得英国司法判例的承认.于是一个独立的、调整不当得利的请求权基础建立了起来,并与合同法、侵权法共同构成了英美债法中的三大支柱.从unjust enrichment的产生和渊源人手,通过对此制度与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对这个传统领域加以研究,可以从比较法的角度给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以较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项独立的债权请求权,它与合同上请求权、侵权上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和无因管理请求权一起构成了债权请求权的完整体系.虽然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为缔约过失责任作出了专门规定,但司法实践对该法第四十二条第三款这一概括规定所含具体情形存在很大争论,应该注意澄清.  相似文献   

9.
不当得利是一项悠久的法律制度,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不当得利是指在法律上没有根据而获得利益。对它的认识和分析对其在法律应用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应根据不当得利的要件,不当得利与其它债之发生原因比较,以及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来分析和应用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未来民法典债法编的设计包括以下几点:债权法应规定在物权法之后,不能照搬德国法的模式;债权法应设总则,以总则统辖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侵权行为法应相对独立成编,在具体内容的规定上,也采用总则-分则模式;合同法的总则应注意与债权法总则的协调,合同法分则应借鉴他国予以充实。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应规定在债法总则中;民事责任规定应分散在民法总则和分则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存在一定的问题:缺少“在先驰名商标权人先用权”制度,在先驰名商标所有人撤销在后注册人的商标权后,对在后商标注册人已经获得的不法利益未作任何规定。针对上述立法不足,本文提出应当赋予在先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并建立相应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规定散见于《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等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主体界定及"不当得利"、"利用职务之便"等条款的适用问题。治理商业贿赂犯罪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加大合作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3.
不当得利请求权只有在适当的不当得利理论基础下才能成立。适当的不当得利理论要求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之间保持平等、独立的关系,以实现不当得利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使得民事不法与刑事不法交错相生,难以正确地加以界分.同为侵犯财产利益的不法行为,不当得利与财产犯罪的界限模糊不清.如何正确界分不当得利与财产犯罪,已成为刑法学者与民法学者共同的课题.只有打破学科科际矩阵,在分析不当得利法律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财产犯罪的构成特征,并结合当时的情势才能对不当得利与财产犯罪作出正确的界分.  相似文献   

15.
人格权是民法权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现代民法"以人为本"这一价值的直接体现,对人格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对人格权的保护为视角,通过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在不作为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立法上的相互比较分析,提出要完善我国人格权保护制度,就要明确肖像权作为支配权的性质,规定基于此而产生的不作为请求权;要建立合理的损害赔偿体系,明确各种救济方法的适用;要理清不当得利制度在人格权案件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16.
新刑法典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是针对当前我国侵犯财产类犯罪的社会现象增多和复杂化的状况而增设的新罪名。如何从法理和司法实践上正确认定这一犯罪,并将其与民事违法的不当得利区别开来,具有积极的意义。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行为。例如,某出租车司机将乘客遗忘在车里的手机、钱包共2万多元的财物占为己有,且当乘客前来查找时,故意抵赖,推脱不知。对这类在服务行业展有发生的案件在新刑法生效前充其量只能按不当得利产生的债…  相似文献   

17.
无权处分行为为实务中常见的行为,但是我国民法对这种行为的规制是存在法律漏洞的。因为当无权处分人出售他人物品的价格高于该物品在市场上的一般价格时,不论是适用侵权行为原理或者不当得利原理,还是诚实信用原则,均不能很好地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为了避免不公正现象的产生及更好地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在适用法律上有必要类推适用无因管理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8.
不当得利不阻却财产犯罪的成立,当然也不阻却侵占罪的成立.不当得利是否构成侵占罪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犯罪所得的不当得利不构成侵占罪,因其行为已经构成相应的财产犯罪;种类物的不当得利应构成侵占罪,因为设立侵占罪的旨趣在于保护各类财产;不表现为物的不当得利不能构成侵占罪,因其根本无法持有;不当得利是否善意取得不影响侵占罪的成立.  相似文献   

19.
文章着重论述了因合同不成立、无效引起的“返还财产”及因合同被撤销引起的“恢复原状”与不当得利的关系。在对理论上的各种观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文章基于物权变动具有过程性、区分正向物权变动和反向物权变动以及物权变动是否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认为:合同法规定的“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并不是创设了一项独立的合同法上的请求权,而是用阐释性条款的立法技术说明了合同失效时的请求权的基础所在,即:要么是不当得利请求权,要么是物上请求权。  相似文献   

20.
请求权是指当事人依据某种法律规范,向对方当事人得以主张的权利。请求权基础是指可供一方当事人得以向他方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请求权得以主张是基于法律规定,而同一法律事实在同一当事人之间依据不同法律规范可以产生两个以上请求权,但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这就产生请求权的竟合问题。不当得利作为一种能够引起债发生的法律事实,可以产生不当得利请求权,这种请求权可以与其他请求权产生竞合,如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合同履行请求权等。本文试图从一实例出发,探讨不当得利和违约请求权能否产生竞合、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产生竞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