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脱离不了挑战与应战的悲剧性命运,必然要遭受黑格尔所谓的“否定”阶段才能走向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面对“否定”——这种宿命的悲剧性,黑格尔以乐观理性主义为支撑,指引我们向前看,看得更远,看到那个“否定之否定”带来的美丽新世界。肉体可以毁灭,但精神可以不死,人类正是凭借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才从远古走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尼采悲剧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悲剧理论是其激进反判哲学的先声.在悲剧起源问题上,尼采以日神的“恬静”与酒神的“醉狂”经希腊人意志活动而结合,解释“悲剧的诞生”:在回答如何对待痛苦死亡这一哲学终极问题上,尼采改造了叔本华哲学,将人生的悲剧性与希腊乐观的人生态度调合为一;通过对悲剧“音乐精神”的分析,尼采张扬了非理性主义,显示出西方哲学对人生存世界的重新审视,传达出“反传统”的新时代的审美信息;尼采以“形而上的安慰”解释悲剧之谜,强调悲剧在帮助人类审美地看待人生从而直面现实方面的作用,透露出“超人哲学”的端倪.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以斐迪南·拉萨尔的“革命历史悲剧”《济金根》表现的悲剧性冲突为例,阐发了他们的悲剧美学原理,即恩格斯的著名论段: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恩的悲剧冲突论概括了一切类型的悲剧性冲突的内容意蕴的实质,揭示出悲剧冲突的内在规律,具有其他悲剧论所没有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论文首先从悲剧的内容、创作的起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俄狄浦斯王》与《人生》的差异,再进一步指出,这两部作品在悲剧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悲剧,都反映了人类在“命运”面前无法选择、无从逃避的悲剧性存在,同时也彰显出人类由此引发出了对世界的荒谬性存在和人类的悲剧性命运的强烈观照与质疑。  相似文献   

5.
《源氏物语》的诗化悲剧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源氏物语》是一部悲剧性小说,然而它的悲剧性截然不同于西方文学的悲剧形式,不是通过情节的冲突加以表现,而是把一连串的生活琐碎细节诗意化,通过内在的体验表现悲剧性,表现悲剧的冲突,从而构成日本文学特有的阴柔美的静态悲剧形式  相似文献   

6.
唐晓琴 《文教资料》2010,(12):10-11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悲剧性。在所表现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宝黛的爱情悲剧。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由封建的婚姻观所造成的,封建婚姻观否定了黛玉,同时也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宝玉,从而否定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本文将从封建婚姻观的角度出发,对宝黛的爱情悲剧进行一些探索,在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下,宝黛之间超越现实世俗的爱情必然为社会现实所不容,必然遭到封建家长的残酷扼杀,必然会有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小说之父鲁迅,以其悲剧性人生际遇和精神世界中深刻的悲凉,使其小说充满浓郁深沉的悲剧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其小说的悲剧主题、悲剧意象和悲剧结构上。  相似文献   

8.
奥尼尔的<毛猿>所展示的人类悲剧精神,与传统悲剧中所展示的人类悲剧精神,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而且在表现状态上也存在不同之处.由于悲剧主体自我意识的逐步丧失,使作品呈现出人类悲剧精神不断下降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作品具有存在主义悲观思想.这种消极思想并不是剧作家有意设下的陷阱,而是从另一个侧面,促使人类对自身前途命运做更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奥尼尔的《毛猿》所展示的人类悲剧精神,与传统悲剧中所展示的人类悲剧精神,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而且在表现状态上也存在不同之处。由于悲剧主体自我意识的逐步丧失,使作品呈现出人类悲剧精神不断下降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作品具有存在主义悲观思想。这种消极思想并不是剧作家有意设下的陷阱,而是从另一个侧面,促使人类对自身前途命运做更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大团圆"结局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不同的文本中"大团圆"结局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表达悲剧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谓是中国古典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一大特色。但在当代,"大团圆"结局面临的困境,只有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有所扬弃地继承、发展,才能最终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1.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愧为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在130篇的鸿篇巨著中,仅人物传记就达112篇,尤以悲剧人物的描写最为出色。他们或雄奇或慷慨,带有极其浓烈的悲剧色彩、悲剧情感,同时又不乏崇高之美、阳刚之美。《史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形象中。他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①从而显示出悲剧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震憾并…  相似文献   

12.
中唐诗人李贺,是诗史上一位奇特的“鬼才”。他的诗歌素来以悲凄、怪诞著称,其诗作从里到外都渗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剧意识。细读李贺生平不难发现,李贺生在一个极富悲剧意味的时代,其个人有着极具悲剧色彩的性格,又遭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悲剧性厄运,最后以27岁的天亡为生命划上了个悲剧性的句号。“如果说科学的世界是人类理性的世界.那么艺术的世界就是人类情感的世界、体验的世界。^[1]”李贺短暂的一生,一直在体验生命的悲苦,其诗歌中也便有了悲苦的底蕴,可以说,社会、自身性格、人生际遇等构成了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相似文献   

13.
“悲剧”这一美学概念最早由西方介绍到中国并被运用于文学研究,是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开始的.王国维在大量吸收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其进行继承和改造,形成新的悲剧美学思想.主要从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真”、无用之用的审美观——“善”、彻头彻尾的悲剧——“美”三方面分析《〈红楼梦〉评论》中的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严格意义上的、具有鲜明悲剧性的悲剧作品。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文学创作在获得自主性的同时也在走向边缘化,文学的悲剧性也日趋模糊与淡化,但我们仍可发掘出当代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悲剧意蕴。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并不缺少对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生存悲剧的反观和省思。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寻找"主题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寻找”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悲剧性存在——终极目标永远在前方,人们只能无限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抵达。具体到新时期“寻找”主题小说体现的悲剧意蕴来看,“寻找者”先验设定的悲剧境遇是前提,而“寻找”与所找事物间的矛盾与冲突则是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对生命的悲剧性和生命悲剧意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魏晋时期诗文中的“迁逝之悲”便是悲剧意识的一种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时期几位代表诗人及其诗作的简单分析来探讨魏晋诗文的“迁逝之悲”。更希望以此来加深对于生命悲剧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武锦贤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1):34-36,57
中国文学传统悲剧凡事总以“大团圆”为结局,反映着人们对诸事美好善良的愿望,这种结局和愿望是一种复杂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五四”时期,由于外来思潮不断涌入,国内社会矛盾加剧。中国传统悲剧为之一变,以反“大团圆”为特征,“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悲剧创作盛极一时。这种文学现象是与中国社会对文学的要求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人常说,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的美。其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毁灭的过程必然形成或凄苦、或辛酸、或悲壮的悲剧美,容易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激人奋发,充分显示出悲剧所具有的强大的感染力与教育作用。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具有悲剧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我以这些悲剧作品谈谈其美感作用,推进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尼采看来,悲剧性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人如何摆脱这个痛苦的世界?即是‘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酒神精神所探索的超人意志之本质。悲剧人生观的酒神精神,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把人生的悲剧当作感悟生命的审美态度,去笑对人生的一切悲歌。同时,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直接去面对永恒轮回的人生痛苦,从而呼唤出一种“超人”来挽救人类自身悲剧性的退化。  相似文献   

20.
悲剧精神是悲剧艺术的精髓。“五四”运动使中国作家第一次从整体上具有了悲剧意识,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悲剧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精神,经鲁迅奠基,又由茅盾、巴金、曹禺、沈从文、路翎等现代作家继承、发展、光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由“为人生”到重神性,再到张扬民族性,在变奏中不断演进,并始终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