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诺邓火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风水人情各异,造就了不同的地方风物,诺邓火腿因其独特的色、香、味,享誉盛名。诺邓火腿具有很好的品质,倍受人们喜爱,这跟诺邓的气候,物质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诺邓火腿做工精细,选料认真,用来腌制火腿的盐,是本地自产自销的诺盐,还有诺邓特殊的气候条件,这一切形成了它完美的品质。每年的深冬季节,诺邓村民把自家养肥的猪杀了,猪是用包谷喂养的,不用其它任何添加饲料,宰杀后的猪用稻草烧得焦黄,猪腿经过仔细加工,再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找到猪腿上的主血管,认真挤压,把其中的淤血挤  相似文献   

2.
杨卓如 《大理文化》2010,(9):102-112
一云龙是盐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是由于在云龙江沿线以诺邓井、石门井、宝丰井、天井、大井、顺荡井、师井、山井等古代云龙各产盐区盐业的开发和繁荣而形成的。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人民在高山大川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座各种各样的桥梁,使云龙成为了有名的"古桥梁博物馆";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沿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代集镇,如石门、宝丰、旧州、漕涧、诺邓等;使云龙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人才辈出,民族融合,使远在边地的云龙  相似文献   

3.
杨镜 《大理文化》2009,(Z1):18-19
乔后盐厂位于洱源县以西70公里,地处罗坪山西麓狭长河谷黑潓江畔的千年白族古镇乔后,南距下关120公里。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关系民生的盐业生产。1955年1月,为配合生产,乔后盐业批发站迁到乔后北坡新盐厂区。7月,又撤销乔后迤西盐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盐业产区中,巴蜀地区是井盐的重要生产地。以井盐为代表的食盐生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巴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盐业生产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食盐产量都较秦汉时期有着较大发展,在当时整个国内井盐产区中都位居前列。文章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井盐的生产与产能、运输与管理等角度,考察了巴蜀盐业的发展特点和对地区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诺邓     
正像云南许多村子,这个离云龙县城三公里的古村诺邓,远眺,不论你站在什么角度,都只会看见从诺邓村头上升起的淡淡烟岚,因为它在群山怀抱中。师傅说,诺邓到了可以下车,我才看见几百户人家爬在一个很陡的山坡上。参差坐落的人家,像是雨季冒出来的鸡,好像拥挤着才能互相温暖一样。从最高处的玉皇阁到最低处的盐泉客棧,没有哪两步石级完全雷同,也没有哪两间古屋完全相似。石头,红褐色的石头印满马蹄,那是关于诺邓最古老的文字,记录着因盐而兴的村子,千年悲喜。诺邓的民居建筑式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每一处门、窗、木梁、柱、檐上,都雕刻精细美观的图案,山墙、院墙上均有绘画,或疏影横斜,或浓淡相宜。屋脊,常骑着各种瑞兽,避邪美观的功用都有吧,一个吉祥的村子,肯定不用那么多瑞兽值守的,想必更多的是考虑到了美。寸金之地,再富庶的人家也  相似文献   

6.
盐文化词语是在产生之初即表达与盐有关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意义的词语。目前盐文化词语的研究存在选题范围狭窄、研究不够深广、缺乏系统论述等不足。今后盐文化词语的研究应该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从盐业专门史的角度,联系多学科知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准确解释每个盐文化词语的含义,弄清相关名物词语的得名之由,展开对盐文化词语内部系统和特点的分析研究,探讨盐文化词语意义延伸使用的情况,充分利用语言和文化综合研究的方法理论。  相似文献   

7.
“诺水之阳,产邓井“(雍正&;lt;云龙州志&;gt;).诺邓是云龙县澜沧江以东开发最早的一个白族村寨.&;lt;新纂云南通志&;gt;载:汉代云南有二井,安宁井、云龙井.唐&;#183;樊绰&;lt;蛮书&;gt;戴:剑川有细诺邓井(当时属剑川节度地,这里的细诺邓井,即现在的诺邓村).云龙五井(诺邓井、石门井、天井、大井、宝丰井)中,诺邓井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并,云龙五井盛产食盐,曾远销至保山、腾冲,直达缅甸边境,因而闻名全滇.明朝至清雍正年间曾设有诺邓井盐课司,并派任盐课大使.诺邓这个白族小山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云龙,人们称诺邓不叫村或镇,而一直称为“诺邓井“.……  相似文献   

8.
"川盐古道"鄂渝湘段位于重庆、湖北、湖南三省市的交界处,该地区盐业生产与销售历史悠久,有大量的盐文化遗存。该地区属少数民族聚集地,具有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存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盐道文化是整个地区文化的维系纽带,适合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探访诺邓火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热播,云龙诺邓火腿再次火爆起来,使原本就供不应求的产品更加畅销,价格也在一路攀升,许多人甚至半夜打来电话,托熟人帮助采购火腿。人们都知道诺邓火腿好吃,却不知道诺邓火腿鲜为人知的秘密,带着诺邓的神秘和诺邓火腿能否变成村民致富的产业,我来到了诺邓进行一番探访。  相似文献   

10.
"川盐古道"上,千年的川盐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影响着川、鄂、渝、湘、黔等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以"川盐古道"为纽带的中国盐文化的繁衍史,特别是"川盐古道"对巴文化、三峡文化以及民族多元文化形成的作用;发掘川盐文化的具体形态,梳理一段在华夏文明史上淹没已久却显赫一时的"因盐成城"、"因盐成都"、"因盐成国"的"盐史",以此勾勒出生动的盐文化坐标系,进而提出对川盐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解读诺邓     
山重水复疑无路,眼前陡然间屋舍俨然,冒出一个小村. 沿着嵌有深深浅浅马蹄印的青石小路,在盈耳的水声中,我们来到一座被两条溪水夹峙着的破旧房屋前.房脚的木板上、溪涧间的石头上,积着一层白白的厚厚的东西,正当我疑惑地要叫出一个"霜"字时,是少军纠正了我的错觉,他对我说:"这是盐.这里就是诺邓有名的盐井!"走近房子,朝里看,房里漫漶着水,依稀可以看到房子中央水中一眼四四方方的井.不远处,一座雕楼式的建筑,那是当年盐厂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2.
正温暖的诺邓火腿诺邓是温暖的。阳光暖暖地照在村子里,把一座座用红土舂成墙的院子、一扇扇木雕的窗花、木制的大门、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台阶和那些挂着几片发黄树叶的老树渲染得暖洋洋的,把单调的时光镂成温暖的故事。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诺邓火腿》,让每个人心里都筑起了一座故乡的宫殿,镌刻着一段美丽的记忆和乡愁;每个人的味蕾上有一碗故乡的美食。云南有三大著名火腿:宣威火腿、鹤庆圆腿、诺邓火腿,其中产自白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依据富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景观遗迹,分析富顺城古代规划发展的特征和脉络,揭示古城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城市复兴的途径。富顺城在历史上因盐业的开采而逐渐兴起,从村镇发展成为一方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逐渐重视文教事业,把城市的中心的标志从盐业开采转为文化教育,为城市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延续了千余年的繁盛。  相似文献   

14.
座落在川西南深山中的四川省盐源县是一个早在汉代就设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建制历史的古县,因其盛产盐而得县名,因"盐铁之利"和连接川滇藏等特殊的地质、地理特点,而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有影响的事件。它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是南方丝路上的重要驿站,南方丝路之牦牛道西干线即经县境。它也是区域盐茶马古道各支线的交汇和集散地。对盐源有关南方丝路和盐茶马古道历史印记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当地对外开放,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促进以泸沽湖旅游为主的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左联川籍作家王余杞的长篇纪实小说《自流井》,首次复现了民国时期四川自贡地区王三畏堂盐业世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及其原因;同时此小说也是新文学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展现井盐文化的代表作。从盐文化乃至地域文化角度予以审视,《自流井》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流淌的时光     
李维丽 《大理文化》2014,(12):40-42
正诺邓的那一院客栈我是上午到诺邓的,此时诺邓停车场已经停了很多车,想来到诺邓的人一定不少。初春的阳光格外暖和,进入村口就看到正在重修的盐井和龙王庙,空气里飘来了沙石泥土的气息。因为是吃早饭时间,路上行人很少,偶尔看到几个老人坐在大门外喝着茶,或是打扫自家的庭院。沿着石阶往上走,遇到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碰到一些背着各种旅行包、手里拿着照相机的游客,听他们的口音都是来自外地的。想找个舒适的客栈住下,是每个游客的心思,也是我在来的车上想得最多的问题。沿着石阶一  相似文献   

17.
川南盐业百余年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素的影响,尤以政治为甚.本文以政治价值观为视角,分析了川南盐业资本家政治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川南盐业兴衰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正1在一个雨后的清晨,走进诺邓,一段石头铺成的路湿漉漉的,我走在石头路上,开启了一天的寻访之旅。石径两旁是花团,那淡蓝色大团大团的是绣球花,那红色和黄色的是菊花,那紫红色的是鸡冠花,摇曳在最高处的是淡黄色的合欢花,水珠还挂在花瓣上,娇艳欲滴,真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相似文献   

19.
云龙县白族的民俗舞蹈"耳子歌",在去年11月应日本国文化部和日本艺能协会的邀请,参加了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耳子歌"主要流行于云龙县的检槽、诺邓等地,有些地方又叫"装饰红"、"田家乐"."耳子歌"这种亦歌、亦舞、亦戏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是现仍保存于白族民族文化中的十分珍贵的古傩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云南驿,地处滇西东大门,在昆畹公路(320国道)上距祥云县城东15公里,是古代中国西南部一个重要的咽喉之地,是滇西著名的商埠驿站。既是滇西北郡、县、州、赕治驻地,又是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码头,堪称镶嵌在"茶马古道"上的一颗宝石。它东接下庄、天申堂,西连清华洞、海坝庄。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白盐井开办时修建,为白盐井往滇西的主要运输通道,随着白盐井盐业的兴旺,盐商马帮络绎不绝,驿道运输频繁。那马蹄斑斑的青石板路连接着绵延数千里的"蜀身毒道",是我国最早通向西域的神秘商旅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