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次语测试,学生都会在阅读短上失不少分,因此,每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总是再三叮嘱:“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直到读懂为止,题目的答案就在短里,只要你认真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这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正在我提高嗓门滔滔不绝时,我发现学生殷鹏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犹豫了片刻,但还是鼓足了勇气,说:“老师,请您别说了,我们正在认真读短,你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师:现在咱们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师:课前同学们读了几遍﹖生:两遍。师:有读三遍的吗﹖生:我。三五个举手师:好,请放下手。有超过他们的吗﹖一生举手回答:四遍你读了四遍,很好。读一遍两遍就不错了,读四遍更不得了。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空“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师:大家打开书本把课文默读一遍。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平均分"公开课.根据我的预设,教学有序进行着,有声有色,我心里美滋滋的.当我把题目"请把8个圆和8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出示给学生时,我轻轻地松了一口气,马上就成功了.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出现了.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答案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的答案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种语文,离不开“四多”:多读、多听、多讲、多写,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在“四多”之中,“多写”更不能忽略,因为它是磨练你们的功力的最好方法。现在,请尝试完成下面两篇短文。切记:你必须先把答案填写后,才能参阅答案。  相似文献   

5.
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种语文,离不开“四多”:多读、多听、多讲、多写,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在“四多”之中,“多写”更不能忽略,因为它是磨练语文的功力的最好方法。现在,请尝试完成下面两篇短文。切记:你必须先把答案填写后,才能参阅答案。  相似文献   

6.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着重在“趣”字上下工夫,以趣促读,效果颇佳,令听课者受益匪浅,拍手叫绝。现摘其精彩片段,谈一点体会。师:上节课,同学们对课文第一二两段读得都很好,比我读得好。我在备课时觉得难读的是第三段,我一连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然后又读了四五遍。我是读了十多遍才读好的。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段难不难读?(生齐答:不难)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如果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你们敢吗?(生齐答: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师:准备好了吗?(生齐答:好了)谁愿意和我…  相似文献   

7.
<老子>第33、34章授课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老子>第33、34章.快速动嘴念一遍.看看有没有难读的字.征询一下:这样的文字还要不要老师范读?不要,我们就直接实行初读"一二一"法则--我伴读一遍,你自己读两遍.再跟同伴读一遍.我的声音大点.你们稍微控制点.当然,你的"二一"程序完成了,就给我个"OK"的手势.开始吧.……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去听课,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讲课老师和学生正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讲怎样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讲课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秘密呀?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如何有效、高效地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使学生领会文中处处蕴含的美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指导朗读上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一、范读引路,感染学生 如教学<蚁国英雄>一文,在学习"外层蚂蚁的壮举"时,我深情地说:"我每次读到这儿就特别感动,忍不住要多读几遍,每读一遍我的感受就更深一层,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段师:请你们自己阅读这首诗,看看能读懂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还读不懂。(生自由阅读)生:我有一个问题。课文开头有一句“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最后一节又写“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后面的我读懂了,因为他们给山坡植上了树,所以说“春光染绿了我们双脚”。但开头他们还没有植树,为什么说“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呢﹖师:(微笑着点头)是啊,这个问题应该请教大家了,如果我们都不懂,那就再把书读几遍。退到讲台边自顾自地读书(生有的做沉思状,有的拿起书默默地读着,还有的小声交谈)生1:我懂了。前面一个是少先队员的想…  相似文献   

11.
每次作业发回去之后,我总会听到学生说:"哎呀,这里怎么会错呢?""真可惜呀,我少看了一个字。"……有的家长也常在教师面前说:"我的孩子怎么不懂读题呢?让他自己读就做不来,我帮他读,不用和他解释他也会做。""我的孩子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不好?问他有什么不懂不会的,他又说全都懂、全都会。唉,这孩子真是马虎。"……孩子和家长都会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种语文,离不开“四多”:多读、多听、多讲、多写,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在“四多”之中,“多写”更不能忽略,因为它是磨练语文的功力的最好方法。现在,请尝试完成下面的短文。切记:你必须先把答案填写后,才能参阅答案。  相似文献   

13.
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离不开“四多”:多读、多听、多讲、多写,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在“四多”之中,“多写”更不能忽略,因为它是磨练语言的功力的最好方法。现在,请尝试完成下面的短文。切记:你必须先把答案填写后,才能参阅答案。请仔细观察下图,然后选用适当的词填写在文中的空位上。  相似文献   

14.
正现以苏教版三上《第八次》课文为例,谈一谈构建"以写为本"的阅读教学范式课堂,即"2+1"范式课堂(一篇课文2教时完成+第3教时拓展)。第一课时:三读三问,理清课文脉络上课一开始,我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引入别出心裁地讲故事:听说过这句名言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发生在外国的有志竟成的故事吧。然后范读课文,字正腔圆,感情饱满,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初读课文环节,出示了不同层次的"三读"要求——一读: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根据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二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长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三读: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相似文献   

15.
朋友们,你们部知道: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离不开“四多”:多读、多听、多讲、多写,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在“四多”之中,“多写”更不能忽略,因为它是磨练你们功力的最好方法。现在,请尝试完成下面两篇短文。切记:你必须先填写完后,才能参阅答案。  相似文献   

16.
家长会上我不断地叮嘱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老师.”于是只要我走进教室,总有学生找我:张老师,这道题怎么算呀?以前我总是接过学生的题目读一遍,然后滔滔不绝地边讲边画图,还总是问学生听明白了没有.有时候我刚把题目读完,学生就“哦、哦,我明白了,老师我会了”.我问学生:“为什么我一读题,你就明白了?”学生说:“刚才我没读明白.”后来有学生问我问题时,我就说:“把题目再读一遍,出声读,用手指着读,一遍不明白再读一遍.”五年级时有一个学生最多读了11遍,终于读明白了题目,自己解决了问题.数学题一定要读,当然数学的读与语文的读不同,语文的读是朗读,而数学的读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要留下“脚印”,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似文献   

17.
一日,偶来兴致,写了两句诗:“多赖梅花索腊雪,依尔山势舞绿溪”,和本室的同事开玩笑说:“请你们读读这两句诗,看能感悟到什么?”同事们仔细地逐字逐词琢磨,一番字斟句酌之后,一时还不好悟出什么。我提示:“要读,快一点读,大声地读。”一位同事朗读两遍后,立即悟出了答案———“1、2、3、4、5、6、7。”大家笑道:“这就叫从读中整体感悟。”我不禁联想到现行语文教学大纲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整体感知和整体感悟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苦口婆心,但收效甚微,教师讲得太细学生悟得太少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小学英语教学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用语言来做事情。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倡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跟着教师的思维转。以下是我们总结的课内小游戏。1.大小声:我大声读,你小声读。2.举一反三:我读一遍,你读三遍。3.单词拍拍拍:我拍几遍,你读几遍。4.炸弹:练习单词时,把所  相似文献   

19.
<正>每年参加高考的江苏考生都要参加"江苏省高中学生英语口语等级测试"。每次测试完毕,笔者和负责测试的教师都会感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太差。朗诵短文,许多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单词,就含糊不清地过去,根本不会灵活地根据字母组合进行拼读;考生根据回答所读短文的内容、回答考官的问题,很多同学只是根据自己记忆的内容,说出答案,不管考官问的是什么,只管按照口语测试课本的内容背出答案;情景对话,一般都是由考官开始这段对话,也就是开始发问,多数情  相似文献   

20.
易名 《高中生》2013,(15):57
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工作挺忙的,但仍坚持学习。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古书。孔子把几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学习,一遍不懂,再来几遍。因为读的次数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