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评论界对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辛格等作品中的犹太性因素分析甚详,但却对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犹太性分析较少,即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虽然贝娄本人总想避免贴上“美国犹太作家”的标签,但他始终关注着犹太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大量犹太文化的因素。贝娄笔下的主人公继承了犹太人的沉思传统,保持着传统的女性观、金钱观、家庭观,在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中继续自己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作者多次提到了同性恋和同性恋人群,以引出同性恋身份和犹太身份之间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来自于二者都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他们建构的机制是基本一致的。利用这种关联关系,索尔.贝娄深刻地解释了犹太民族长期以来受到压迫和歧视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是美国犹太小说深刻的文化根源。索尔&;#183;贝娄作为20实际美国杰出的犹太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探讨人类的精神危机之外,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主流文化与作为亚文化的犹太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论述了文化融合与冲突在其小说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索尔·贝娄作为一个犹太后裔作家 ,他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犹太传统文化的影响 ,具有较强的“犹太性”。同时 ,贝娄又是一个受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影响较深的作家 ,他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小说充满着存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基于他的犹太身份,"犹太性"是其艺术创作的根基。索尔·贝娄塑造了众多的犹太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犹太主人公在以家族关系为基础、自我优越感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和以适者生存、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表现的美国文化之间艰难困苦地生存着。他们一度感到内心的焦虑与彷徨,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游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小说中的犹太主人公为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曾做出很多尝试和努力,最终认识到爱的力量和作用,心态逐步得到调整变得积极乐观,并与他人和解,与社会融合,从而找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人性得以回归。本文以贝娄早期小说《赫索格》为对象,从作品中人物及作品主题来解读其犹太性,最后揭示贝娄小说超越民族概念,在关注美国犹太人命运的同时把民族的命运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丹尼尔·德隆达》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亦因触及当时敏感的民族主义话题而成为其最受争议的作品。本文试图借助当代关于文化身份的相关理论分析小说中犹太人物的文化身份构建,审视犹太人物莫德凯代表的"他者"反同化、坚守传统和民族性的犹太文化特征;从文化身份的动态生成趋势来分析主人公犹太人德隆达的文化身份的形成、及其在两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7.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不少研究者把他划分到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之中.从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在叙事结构上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来看,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划分可能是偏颇的.因为,不论是<玻璃城>中的奎恩、<幽灵>中的布鲁,还是<锁闭的房间>中的"我",这三位主人公虽然表面上都披着侦探的外衣,但实际上探索的却是自我的身份问题.对自我身份的追寻是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犹太文学经常表现的主题.在<纽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玻璃城>中,小说主人公对语言的自觉、对边缘文化的思考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都揭示出小说中所隐含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8.
菲利浦·罗思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犹太作家.在其早期小说中流露出对犹太身份看似背叛和回避的困惑,通过对<再见,哥伦布>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主人公尼尔·克勒门面对美国文化冲击和同化时的困惑和对自己身份的探寻,而这种困惑和探寻过程也是罗思对自我身份的寻求之路.  相似文献   

9.
《莆田学院学报》2015,(6):84-88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展现犹太人在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中体验的对生存的焦虑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小说中的犹太文化要素——受难和流浪的犹太母题、积极肯定的犹太伦理以及犹太边缘身份叙事——被消解为文学的潜在媒质,显示出形而上的普遍意义,因而赫索格的精神困境代表了西方社会的典型困境。贝娄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彰显了作家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0.
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以作家切身的文化体验,以文学化的手法,反映了当代美国犹太移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本文试图从作品主人公赫索格与<圣经>人物摩西的精神联系、作家贝娄的犹太文化之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作品中被深深镌刻的犹太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索尔·贝娄的小说呈现出典型的流浪特征,流浪主题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具有深层次的内涵。贝娄意象化地运用了他的犹太经验,将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际遇、宗教文化观念作为文学的某种构因,并把它与美国文化相结合,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揭示,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其代表作《赫索格》获得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通过分析两类不同的女性形象来探讨索尔·贝娄的性别观,以此来说明作家索尔·贝娄的男性霸权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索尔·贝娄小说看其对犹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索尔·贝娄的两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描写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小说<赫索格>和<洪堡的礼物>分析贝娄对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受西方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贝娄对其犹太主人公们在美国现代特定历史和环境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与同情,并为他们指出了得救的出路.贝娄对犹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其实是对所有知识分子,甚至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芙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创作试图从非洲主体自身的身份言说以及在诸如欧洲白人与美洲新世界的客体影响下的他者身份言说两个方面入手,揭示非裔芙因黑人独特的双重意识,从而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新建构非裔美国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
美籍犹太作家索尔·贝洛因其<绝望的"父亲">"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而于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贝洛在这篇小说里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对现在和未来都深感绝望的当代美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压力重重的美国社会里生存下去,如何解脱和释放自己.小说中贝洛竭力地为背负精神负担的知识分子呐喊,恳求社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建议他们寻求解脱的合适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了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婚姻生活,再透过主人公赫索格男性这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分析《赫索格》作品里的女性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贝娄从本人的婚姻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创造了真实可靠、生动形象的三类女性人物,也体现了作家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17.
边缘化:美国犹太人的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是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为犹太作家,他特别关注处于同化时期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生活在美国,但他们又有着犹太文化背景,所以,他们感到,他们既不是一个自信的美国人,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犹太人,他们只能生活在双重文化的边缘体。  相似文献   

18.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使用语料库软件对它进行检索分析,总结出其在语言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特点,验证了语料库文体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索尔·贝娄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More Die of Heartbreak,1987)为对象,借助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海因兹·科赫特关于自恋的新理论,通过精神分析式阅读,指出叙述者表现出的所谓“厌女症”实则其自恋人格的外在表现,籍此挖掘叙述者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承受的心理疾患和精神危机,打破女性主义对贝娄作品男性中心的狭隘批评。  相似文献   

20.
《寻找格林先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的短篇佳作。小说围绕一位犹太知识分子在贫民窟中寻找社会救济金领取者的事件展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当代美国犹太人探寻生存意义的心路历程。小说中不同人物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贝娄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刻画,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生哲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