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同文化》一文是汪曾琪先生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末》写的序,文中很形象地表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传神地写出了北京人在这种胡同文化熏陶下的心态。这是一篇散淡、极富表现力的文章。但文章结尾处面对胡同的衰落作者写到:“再见吧,胡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语言因依附于具体内容而存在,而具体内容又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反过来,作者的思想要通过具体内容得以展现,而不同内容的展现所使用、显示的语言风格也会不同.《胡同文化》中解说北京城形状,胡同的名称、数量、大小等,语言朴素平实;叙述表现胡同文化特点的北京人生活状态,语言生动鲜活;描绘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情景,语言典雅华美.这种雅俗杂糅、生动鲜活的语言特色,使得文章摇曳多姿,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3.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具有全方位文化自觉和审美自觉的作家。他的文字娴静淡定、温情优美。汪老比较克制和宽容。他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中,对于“精义是忍”的胡同文化比较熟悉,但他并不是一味迁就胡同文化,而是用他的“水性”对胡同文化进行改造,形成汪氏的胡同味。  相似文献   

5.
一、例谈 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应是阅读的关键。如何理清文章思路 ,总体把握文章 ?追问即是阅读方法。例谈《胡同文化》 :追问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 :形体方正 名称通俗 胡同多而小 氛围安静生活方便追问 2 :与这样的胡同相伴的是怎样的文化 ?明确 :封闭 易满足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追问 3 :何以见得北京的胡同文化特点是“封闭”“易满足”“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 ?(略 )追问 4:对于这样的胡同和胡同文化 ,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怀旧 伤感 无奈追问 5 :为什么会产生怀旧、伤感、无奈的感情 ?明确 :作者…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由此形成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就是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8.
胡同     
2006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可以作为它的符号的,各个方面都有,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说到文化方面,北京的胡同应该算一个吧。老作家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中写道:“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本期“课文配读”栏目选了三篇有关胡同的文章,内容各有侧重,朱湘的《胡同》是漫谈性质的,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胡同方面的知识;史铁生的《故乡的胡同》把个人的命运、人生体验和胡同曲曲弯弯的外在特征联系了起来,别有一番新意;而李国文的《胡同之死》则是接着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中的话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很深入地分析了胡同为什么会死掉,并认为胡同的死掉并不十分可悲,因为“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良善、和蔼、信任,却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要更有价值些”。(雨羽)  相似文献   

9.
郭品 《华章》2013,(14)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没有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写,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败、没落的胡同、胡同文化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面对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出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胡同的素材,希望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这些素材来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0.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有着深厚内涵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普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面对着“养育了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环境”正在没落、衰败的一种难言的伤感与无奈。笔者在处理该课时,将“熟悉课文,概括胡同的文化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思想感情”确定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三个环节:①了解胡同的特点,要概括出胡同文化的特点———北京市民的心态;②理解作者面对胡同的衰败、没落所寄托的感情;③开放性讨论“怎样看待胡同的保护和建设新北京”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首…  相似文献   

11.
【课标·教材·学情】 人教版高一册第四单元所选《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范例。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作为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与四合院已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这种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困惑与思考。汪曾祺久居北京,非常了解北京人的生活,通过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序言,表达了他对胡同文化的理解与对胡同文化日渐没落的复杂感情。文中所传达的是在新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撞及由此引发的人们内心的矛盾,学生较难把握。要打通这一关节,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和对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科学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2.
《参观北京记》在处理深邃的文化积淀与崭新的人物风貌二者的关系上,是十分合理妥帖的。作者写了作为古都文化符号的胡同和四合院,但没有怀旧,写了它们的认识意义,便从胡同深处走出来,在现代化的繁华大街上,感受到北京人的热情大方,在细致耐心的解答中注入了关切,在朴实简明的致歉中流露了责任,感受到北京人对生活坦然处之、充满信心的心态,正是与时代潮流产生共鸣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13.
钱云 《学语文》2004,(9):6-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很伤感。封闭文化本应加以批判,对它的消失。应该像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作者的伤感缘何而生呢?  相似文献   

14.
在通读两遍文章后,学生几乎都能明白胡同文化的内涵。我正准备转入关于作者对胡同文化行将消失的情感态度探究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为什么只跟胡同说再见?在倒数第二段作者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相似文献   

15.
读汪曾祺的小品文,“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汪曾祺小品》自序。这一感受可以从他的《胡同文化》一文里获得印证。在这篇小品文里,读者在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地和作者的心态保持一致:胡同文化中最核心部分就是北京人于散淡平和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忍”的精神状态。诚如作家所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其具体表现形式就在于面对现实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了表明这一观点,作家举了戏剧家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一句台词:“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不仅如此,作者还举出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师喜欢上的一个篇目。不过,纵观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参上的导读都将这篇文章理解为由这三部分组成:首先,写了胡同的特点:从第五节开始写胡同文化的内涵:最后一部分是作者表达对胡同的复杂情感。对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说文章前四节写的是胡同的特点,那么它和胡同文化是什么关系?作者用那么多篇幅写胡同,难道仅仅是在交待胡同文化的环境?胡同起源的众多名称、胡同里的叫卖声等等难道不属于胡同文化的内容?在笔者对教参上的看法存疑的同时,查阅了有关资料,想从根源上去把握本文的题目“胡同文化”。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40年代末迁入北京,从此开始了对北京长达五十年的守望,我不知道汪老何时开始关注北京市民,何时开始拿胡同这个视角去审视民生世相,总之现在是一篇文章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了解北京市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提供了一份参照,但汪老当时的写作心态如何呢?笔者以为,在《胡同文化》一文中,体现了作者的二难选择。汪曾祺的怀旧文化风格与不愿落伍的时代心理在文中潜涌,他既割舍不了对旧文化的怀念,又无法否定新文化的进步,于是只好哀伤、感叹,在新旧文化所形成的胡同中艰难突围。表面上看来,作者好似一个旁观者站在北…  相似文献   

18.
凭吊与思索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作者为一部叫《胡同之没》的摄影艺术集写的序言,但这序言却没有写成一篇关于照片的说明文字或是胡同回忆录,而是写成了一篇思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化散文悄然崛起,蔚成大观,譬如余秋雨、韩少功等的散文,但这些散文是以理性思辨为主要特征的;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则表现出浓郁的感性体验色彩,显示出文化散文的别一种风格。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用朴素、简练、传神的白描语言,凭借他对北京市民生活和胡同历史的深厚积累与体验,把北京的独特景观——胡同景象与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胡同文化》 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20.
[设计说明] 作者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读他的<胡同文化>,就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笔者在课堂设计时努力体现"快乐语文"(米卢有"快乐足球",我们也应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感情,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然后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飞地文化".在初步的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