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形成的民族化、大众化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继承和超越了前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主旋律.然而,《讲话》中所涉及的文学与政治的附庸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创作本有的独立自由性被强行剥夺,现实主义创作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教条主义理论框架中.因而,全面、客观评价《讲话》的现实意义成为一种必然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在长篇小说《受活》的代后记《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中,对中国现当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提出尖锐批评,并认为“现实主义,不存在于生活与社会之中,只存在于作家的内心世界。现实主义,不会来源于生活,只会来源于一些人的内心”,提出“超越主义的现实主义”。这些观点既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情况,还涉及文学原理的某些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提出质疑,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由于“为政治服务”之类的偏颇主张,导致了长期独尊现实主义乃至“伪现实主义”盛行的局面,损伤了真正现实主义文学的声誉。文学创作的路应是多方位的,由于与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的密切关联,真正的现实主义,至今亦仍具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讲话》 ,对解放区作家提出了世界观改造、思想立场的根移、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之间的关系、阶级性与人性、歌颂与暴露等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讲话》发表以后 ,在解放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作家思想规范运动 ,广大作家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 ,彻底告别了“五四”人文主义的文学信仰 ,进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转向无产阶级政治理想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讲话》,对解放区作家提出了世界观改造、思想立场的根移、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之间的关系、阶级性与人性、歌颂与暴露等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讲话》发表以后,在解放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作家思想规范运动,广大作家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彻底告别了“五四”人文主义的文学信仰,进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转向无产阶级政治理想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杨洪承教授的新著《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的首要之功在于建构了“大革命文学史观”。这种“大革命文学史观”提取于近现代三大政治革命,但又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覆盖性。它是建构在“五四”新文学的民主、科学意识形态之上的平民主义、现实主义等价值观的文学史学术话语。杨洪承教授运用“大革命文学史观”,对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的结构形态、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作家谱系的革命性,进行了细节性的考证和历史本质的归纳,揭示了普遍存在于文学知识分子与社会革命之间的互动逻辑,从革命文学社群和谱系的角度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2013年,莫言在浙江大学首次谈到了自己创作的小说是有中国特色的“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深刻地体现了与古代志怪类文学的关系。他的小说不仅传承了中国志怪类文学的特点,更是在人物塑造的反传统化、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创立“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三个方面超越了古代志怪类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其作者梁晓声凭借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现实主义文学论述的深刻理解,以作家独特的个人亲身经历和人生阅历为依托,运用“巴尔扎克式”的写作和其独特的的“好人文化观”描绘了一幅横跨近40年的中国北方市民生活图景,弘扬正能量与善良美好,实现了在对现实主义经典理论坚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与超越,达到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高度,从而推动了当代文学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周龙田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6):20-22,44
赵树理的创作因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而被誉为"赵树理方向",成为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然而,赵树理的创作却不时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从如何对待"生活"这一观念出发就会发现,赵树理创作中对《讲话》里"文学艺术的来源是生活"观点的理解出现了悖反现象,显示了政治诉求与个人独立思考之间的矛盾。这对思考当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现实主义”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源远流长。从先秦的《诗经》,至唐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再至清曹雪芹的《红楼梦》,真是一代光辉灿烂于一代。然而历史的车轮滚到二十世纪初叶的时候,由于鸳鸯蝴蝶派“游戏文学”的崛起,而现实主义却几于不振。首先起来革命,要求恢复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是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一批吸收了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驱者,如陈独秀、胡适以及文学研究会里的茅盾、郑振铎等人。经过他们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具有悠久历史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仅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还为新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最早提出“现实主义”(当时叫“写实主义”)问题的是陈独秀。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他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谈》里就已指出:“凡属自然现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本是我们借用西方的名词,它最早在文学领域里的出现是在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4-1796年)这篇论文里。在这里,席勒是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对立提出的。作为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潮流,它又特指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为主要特色的面对现实的创作,又被人们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恩格斯曾概括其特点为“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对它进行比较宽泛的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又泛指那些以描写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创作,由此他们认为《诗经.国风》里有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但我们这里借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概括《诗经》的创作传统,并不仅仅止于《国风》的一些创作,而是从民族文化的传统出发,看整部《诗经》的创作者们如何立足于社会现实,用自己特殊的文化眼光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和表现理想,并如何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学创作精神的。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由于“为政治服务”之类的偏颇主张,导致了长期独尊现实主义乃至“伪现实主义”盛行的局面,损伤了真正现实主义文学的声誉。文学创作的路向应是多方位的,由于与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的密切关联,真正的现实主义,至今仍具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纵规整个西方文学史,可以看到,十九世纪以前,现实主义尽管走过了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等几个不同阶段,但大体上说,无外乎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现实,故称之传统现实主义;然而,文学发展到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却打破传统,以“魔幻”的手段反映现实。观其本质,它和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酌,然而它们之间确实又存在着许多差异。探寻文学发展的轨迹,我们发现,从“传统”到“魔幻”之间存在着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罪与罚》。 (一)《罪与罚》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变异。 毫无疑问,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他以犀利的笔为人们揭示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穷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走投无路。在作品中写到:马尔美拉陀夫患肺病的妻子无钱医治;索尼娅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不得不出卖肉体;杜尼娅为了解决金钱问题,只好违心地答应嫁给一个自己所不爱的资产者,甚至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也可以说是由于社会环境所迫。从本质上讲,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基本上也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现实。象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样,《罪与罚》也是通过主要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展示、生活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金瓶梅》小说的现实主义思想给予褒评。本文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金瓶梅》小说采用“移花接木”的文学手法,把宋明两代的史事炒在一锅里,这只能造成混乱,令人糊涂,并导致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产生误解。因此,对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应当实事求是的评价。《金瓶梅》小说的“移花接木”式的现实主义应当指明其弊窦,无须赞颂。  相似文献   

18.
周立波文学真实观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阶段:30年代的文艺理论活动到延安鲁艺任文学教师并开始小说创作时期,是接受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开始,以知识性的理性认知为主,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是与“为人生的艺术”倾向性结合在一起的;40年代初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时代要求与倾向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真实性本体意义的领悟,是周立波接受《讲话》“教益”的最大收获,并最终以其小说创作之路的成功选择显示出作家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性与倾向性辩证关系的个性理解。  相似文献   

19.
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的《暴风骤雨》,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反映农民土地斗争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显示出典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格和特征。另外它还是一个诠释《延座》讲话精神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文本。 周立波谈到:“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我遵循毛主席指出的深入工农兵群众的方向,跟随三五九旅南下抗日。后来,由军队转到了东北,参加了那里的土改运动。在这场火热的斗争中,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斗争的教育,积累了素材;在这基础上,创作了《暴风骤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指针。《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统一的理论和对浪漫主义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 ,孕育出了赵树理、孙犁等一代文学大家。赵树理、陈犁分别属于观察者型和预言者型作家。他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 :一个揭示现在 ,一个预言未来。他们都是新的民族文学形式的优秀创造者 ,都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身丰富多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