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历史题材小说的时候,不少读者将历史小说混同于历史,这和我国历史小说形成的渊源和传统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分割不开。然而,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历史,已经不是一般的历史,它被虚构和审美化了,这决定了读者在阅读历史题材小说时应有这样的态度:必须要对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历史,进行审美观照,否则,读者将无法真正进入历史小说建构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历史(正史)在20世纪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其真实性不断遭到质疑,新历史小说的与传统历史形成鲜明的对比,刘恒在《苍河白日梦》中,运用新历史小说中的个人化视野方式,体现了其当下性、个人性、片段性、不可靠性、平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战争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刘保昌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将叙述视点放在了春秋中叶的楚国,这是春秋时代最主要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楚国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战争叙事是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塑造楚武王形象,凸显楚人精神、楚文化精神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不仅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力,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近三千年前的战争场景,还凭借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勾勒出楚文化茁长期战争的人文内涵,并以悲悯的情怀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化思索,同时又以诗意化的战争描摹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在战争叙事中注入相关文化因子,让读者体会到独具一格的楚文化传统精神;文本中传递出来的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及悲悯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内涵;其凄美的景物渲染,壮观的场面描写,典雅的语言风格,更把我们带入到瑰丽的审美世界.这对于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题材成为创作热门。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相得益彰。新历史小说可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文化化生命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以文化为底色、追求文化意蕴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中。二、寓言化心灵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先锋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之中。管造历史的迷宫;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与尴尬,是先锋派新的历史小说的尝试内容。三、生存化生态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新写实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6.
家庭文化对于历史小说家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家学传统给予历史小说家的文化熏陶对于历史小说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情感的苦乐体验使作家对历史小说如何以史鉴今重塑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理解,家庭文化的负面因素也造成了历史小说的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历史小说,集真实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读者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有效途径之一。写历史小说,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予读者以审美愉悦,还要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虽然允许适当虚构、夸张,但必须有历史根据。骆正军《灞亭柳》是历史小说,它艺术再现了中唐社会的社会现实,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古柳”形象,可帮助读者走进柳宗元的心灵世界。“灞亭”是一典型环境,而“灞亭柳”是一株古柳,一个象征,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历史小说《曾国藩》和《张之洞》。《曾国藩》比《张之洞》畅销的主要原因就是迎合了大众读者的口味,即表现了历史小说的美学魅力——人性,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不同于现实的社会人文风貌而且渴望在历史人物身上寻觅某种精神和情感的共鸣点。这也正是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在人性表现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不同题材之小说的文体特征不同,致使不同类别小说之版本特征、流传有着本质区别。与神怪小说、世情小说等相比,历史小说所依据的素材是大众化、某种程度上已固定的"历史文本",历史小说之虚构成分仅局限于历史事实允许之范围内;致使历史小说在传播过程中,读者完全可以依据"历史文本"进行"二次创作"。这是历史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因此,对历史小说版本之研究,须在历史小说的文体特征之基础上,充分把握版本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之间,版本与作者、读者、出版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从全局入手,方能作综合判断,以使版本判断之结论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小说作为新历史主义观的产物,以偶然性为叙事策略对传统历史小说的真实观进行了解构。其叙事的发展不再试图展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是让偶然性统领全文,用巧合牵引历史进程,用偶然性对历史进行虚构和想象,以此渲染对历史理性的思考和感悟。  相似文献   

13.
李晓婷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72-73,76
本文从历史小说的角度,以《你往何处去》的开端和结尾两部分为切入点,运用后现代视角和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叙事学原理,引申至互文性的广阔领域,进而从历史、宗教、文化和读者接受等角度揭示文本在开端和结尾处所蕴含的传统承担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小说,集真实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读者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有效途径之一。写历史小说,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予读者以审美愉悦,还要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虽然允许适当虚构、夸张,但必须有历史根据。骆正军《灞亭柳》是历史小说,它艺术再现了中唐社会的社会现实,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古柳"形象,可帮助读者走进柳宗元的心灵世界。"灞亭"是一典型环境,而"灞亭柳"是一株古柳,一个象征,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真。  相似文献   

15.
井上靖作为日本著名的历史小说家一生笔耕不辍,其创作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更是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历程从最初的短篇尝试逐步迈向长篇创作,情节设置也逐步走向成熟和巧妙。他创作的历史小说由注重情节的引人入胜逐步上升到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就其创作历程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如果将历史小说划分门类,它首先应该归入小说一类,其次才是历史的写实性。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的题材来源于历史。作为历史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首先看重的是历史部分;作为文学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看重的应该是事件的铺陈、气氛的渲染、文字的精准。对于历史作家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既对历史题材拿捏有度,又令读者满意。可是重庆作家李浩白的《司马懿吃三国》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极其可贵的。毫不夸张地说,《司马懿吃三国》是近年历史小说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奇  相似文献   

17.
杨静美 《山东教育科研》2014,(16):I0007-I0007
小说常常被人们作为无聊时打发时间的工具,仅供娱乐。近年来,历史小说尤为盛行。历史小说中,一部分以爱情为主线,仪以历史为背景,对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做了过多的描述和渲染;一部分则带着作者浓重的主观思想,将历史任意扭曲。其实,小说也可以不仅是打发时间的工具,一部历史小说,除了娱乐的功能,应当还具备发人深省、引发思考、纠正自身的作用。《大清相国》便是如此。该书以康熙王朝为历史背景,成功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将那个时期的官场人物特征、人格、道德等融入小说,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全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部伟大的官场著作,能够发人深思,不仅让人从书中看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历史,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人、为官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历史小说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 ,它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取得过辉煌成就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典范。我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小说有许多 ,而且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这大约与我国历史久远、史传文学发达、国民重视历史等因素不无直接关系。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我国读者大都喜欢阅读历史小说 ,愿意从中感受历史的烟云、了解历史的风情、感悟历史的经验。最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历史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 ,俨然成为一时之风气。但是 ,我们也发现其中有一种不健康的东西正在误导着读者 ,那就是“戏说”的成分太多 ,说…  相似文献   

19.
台湾作家高阳不愧为一位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精通中国古、近代历史、识见不凡的历史小说家。在30余年(1961~1992)的时间内,他精心创作了近八十部长篇历史小说,总计三千多万字。他的历史小说以其独特的史家眼光和创作风格,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在中国现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苏童的历史小说创作避开了传统历史小说庞大的宏观叙事结构,其笔墨多在乡村史、家族史、个人史乃至心灵史上下功夫。他着眼于历史的局部具体性与个案生动性,在一角一隅、半鳞半爪中让人感知其沧桑变迁、世事轮回,放弃对历史进行全局性观照与思考的野心,不厌其烦地聚焦在一些小人物小事件上,力图复活的是与个体相关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