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明代歌舞承唐、继宋、启清,成为中国歌舞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在中国艺术史、中国音乐史、歌舞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阐述明代歌舞研究的意义,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关汉卿杂剧在明代的传播和接受的考察,我们发现明代的文人并不十分喜爱关汉卿及其剧作,这既和关汉卿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滑稽佻亻达、玩世不恭的个性有关,同时也是因为其杂剧作品具有过于浓郁的俗文学品性,与明代文人在戏曲创作中崇尚雅化的审美趣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批评的鼎盛期,曲评家从三个方面对戏曲的本质特征予以阐发:"戏者,戏也"揭示了戏曲的喜剧特质;"布局"(结构)第一的提出,标志着清初叙事意识的凸显;李渔"警拔"论是明代戏曲语言"本色"论的自然拓展。三者在整体上标志着中国近代艺术思维和审美趣味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明代王骥德论及戏曲音乐时,曾提出“美听”之说。元明戏曲语言之所以能形成“美听”的审美效果,关键在于根据音乐来确定文词,使文词的韵律符合音乐的旋律,使曲词具有韵律和节奏美,使宾白也具有同曲词一样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6.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艺术,包含着多种因素。《九歌》中的巫觋扮演诸神、迎神降神、歌舞娱神都蕴含着戏曲的原始形态。文章主要根据王国维对戏曲的界定,从歌舞、表演故事情节、代言体的叙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与分析《九歌》中的戏曲因素,展现《九歌》中戏曲萌芽期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7.
明代文人笔记的戏曲资料,是我们认识明代戏曲乃至明代社会的有力证据和依傍。它们展现了戏曲发展中的一些特点:一是大量有关优人以戏讽时事、谏君主的记载,表明明代优人还保留着讽谏时事的优良历史传统,或者说文人相信,戏曲具有讽谏的社会功能;二是大量关于戏曲的负面信息记载,表明明代对戏曲行当的歧视较前代历朝程度更甚,这与明代的禁戏政策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戏曲演出查禁个案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戏曲文化管理较为严厉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考察明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演出史时,发现明代中后期的执政者虽然没有颁布戏曲艺术的查禁法令,但一些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对于戏曲演出的管理依然严格。文章考辨戏曲演出史料,发现魏校、甘士价、刘宗周等曾经查禁戏曲演出,对于戏曲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其在敷衍故事时,经常会出现关目疏漏,此现象在明传奇中屡见不鲜。戏曲批评家对此意见不一,且多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固然有作曲者有意为之和无意为之之分。关目疏漏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其在推动情节发展及增加戏曲审美趣味等方面也功不可没,所以不能一笔抹杀其价值。可是,关目疏漏毕竟也是戏曲中的白璧微瑕。究竟如何看待此现象也要从长计议。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登场敷演,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教授发现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下简称《明刊三种》)为我们了解明代闽南地区的戏剧、南音及方言口语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出版的《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是该书的校订本。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校订本在校勘、注释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校、失注或误校、误注等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在校注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科学校注明刊闽南方言戏文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舞剧创作的探索阶段。舞剧《鱼美人》的音乐既借鉴了欧洲舞剧音乐的创作技法,也在民族风格应用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舞蹈编排方面,《鱼美人》也进行了芭蕾民族化的探索,开启了芭蕾艺术中国化的道路,对中国舞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14.
嘉靖锦本《沉香》声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嘉靖《风月锦囊》本戏曲选出《刘昔投店》是久已失传了的宋元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在明代流传时改编了的传奇。该剧为民问改本,改写的成分很多,既吸收明代说唱艺术,又直接采用民歌、谜语入曲。从演剧的流行地域、使用的方言等多项考证,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该剧属于明代弋阳腔传奇。  相似文献   

15.
明代后期的当政者无论是以朝廷名义颁行的政令,还是他们的个人行为,都会成为促使情欲剧在明代后期繁荣的重要因素。从维护朱明王朝的统治来看,情欲剧的繁荣严重消解了程、朱理学的禁欲观念,对于维护朱明王朝的治化显然是不利的。但从戏曲本身的发展来看,则又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正是大量情欲剧的繁荣与传播,才真正打破了明代前期以来道德教化剧独霸曲坛的局面,开辟了有明一代戏曲的多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皖人梅鼎祚早期作品《玉合记》受到汤显祖《紫箫记》和李贽思想影响;明清曲学批评家多从情侠并重、以词为曲、戏曲关目等角度,论述《玉合记》整体内容及艺术风貌;《玉合记》在明清戏曲史上的接受状况,亦可窥见以梅鼎祚为代表的皖籍曲家在当时曲坛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焦竑是明代南京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文章家、藏书家。他一生除60至70岁在北京为官十年,其余几十年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他和当时的许多曲家如陈所闻、汪道昆、梅鼎祚、汪廷讷、王衡、汤显祖、张凤翼、余翘等都有交往。他们在南京进行了大量的戏曲活动。他以在文坛儒林的声望、丰富的藏书、开明的的治学心态,支持了戏曲家的创作和批评,为当时南京的戏曲创作作出了贡献。金陵故都居南北之中,是戏曲声腔、剧种南北传播之要路。他们的交游为我们今天考察明代戏曲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