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毕业生职业发展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评价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应从关注外显性指标向人职匹配转变,分析毕业生与职业环境的互动及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具言之,从需求-供给匹配维度评价毕业生职业期望的实现程度,从要求-能力匹配维度评价毕业生对任职要求的回应程度,从一致性匹配维度评价毕业生与工作集体的融洽程度。构建体现人与环境匹配理念的职业发展评价体系,提升在校生职业环境适应性,是发展以服务需求为导向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基于1013份研究型大学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调查数据,结合现有关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及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了个人特征、组织环境对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路径,并探索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个人特征中的性别、身份特征、国际留学经历以及工作投入,组织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包括高校层级和类型、学缘关系)、中观环境(包括组织支持、学术评价制度)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人与环境匹配在其中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讨论了身份认同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增益,非科研投入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损耗,以及"第一学历歧视"是否合理等问题。上述发现验证了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在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影响机制研究中的适切性,并证实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对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综述人-环境匹配(Person-environment fit,PE)的概念、结构、测量、已有研究发现和所面临的问题等基础上,提出了从PE匹配多维模型的有效化,预测、中介和调节机制,边界条件和动态过程,测量工具和研究方法改进,文化和地域差异,以及人—群体匹配(Person-group fit,PG)、人—上级匹配(Person-supervisor fit,PS)等几个方面着手探讨探讨在我国开展该类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人职匹配”犹如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导航标,引导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了解工作和寻求两者之间最为恰当的匹配方法,从而可以缓解大学生和社会的就业压力,也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利用。因而“人职匹配”对于大学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不仅大学生本人,高校和社会都要为“人职匹配”创造合理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培训模式不仅强调员工综合技能与特定的工作岗位要求的培训,而且还注意对员工内在特征(个性、价值观、目标、态度)与组织的主要特征(文化氛围、价值观、目标、规范)之间匹配的培训。本文探讨基于人与组织匹配培训模式的主要流程,分析该模式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职业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职业规划不仅强调员工个人的职业规划,而且还注意对员工内在特征(个性、价值观、目标、态度)与组织的主要特征(文化氛围、价值观、目标、规范)之间匹配的职业规划。本文探讨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职业规划的主要流程,探讨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职匹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优的人不一定与岗位最匹配,与岗位最匹配的人是最合适的人。人职匹配是人力资源最优配制。即职得其才,才得其职,人职匹配,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8.
刘世林 《华章》2007,(7):16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强调的是人与职务的匹配,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与组织的匹配,这种匹配强调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整体匹配.一方面,企业员工要能够满足特定工作和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十分重要的是个体内在特质与组织基本特征之间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人职匹配"理论是毕业生寻求自己与职业之间达到最合适的统一的的匹配方法,这种方法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运用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利用。本研究在探讨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人职匹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必要性,并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探索了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人职匹配"。  相似文献   

10.
人职匹配既是职业指导的基本原则,也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求职行为。20世纪初随着职业指导在美国兴起,人职匹配被提出,其后经典人职匹配理论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人职匹配开始走向衰微,或者说融入到更为复杂的职业生涯决策理论与方法之中。人职匹配对人与职业的关系进行了特殊的揭示,并且也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益的基本途径。当然,人职匹配也存在技术基础的局限,时代的局限和地域的局限等。人职匹配与当代职业教育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形成了对健身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了健身产品制造业的繁荣,在健身产品市场中供给者与既有需求又具备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实现交换完成消费,实现健身产品的价值。本研究在对健身产品市场的供给需求、现状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健身产品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特殊学校残障学生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对体育健身的目的、意义、价值以及健康的科学含义理解不够深刻;被调查者的健身态度是积极肯定的,但健身行为滞后,体育锻炼普遍缺乏。文章分析了原因并提出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不仅我国人民喜练,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但要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效果,必须掌握一定的锻炼原则和方法,进行经常性练习。本文从最佳体适能角度,结合太极拳健身中应用比较广泛的锻炼方法和练习手段对最佳体适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同市健身俱乐部教练员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层次,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状况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探究保定健身球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并从我国传统中医经络的角度剖析其健身作用,列举多种传统的锻炼方法,提出当前保定市健身球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大大加速了全民体育事业的步伐。为此,针对我国中小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近期对萍乡市居民就全民健身的认识、健身方式及其影响居民健身积极性和健身效益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居民的健身意识有明显提高,但参与健身活动的科学化程度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工程的科学化进程,提高全民健身效益,积极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17.
The increasingly sedentary habits of children, and rising obesity levels, are prompting concern for children's future health.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condition (ASC) show a clear trend in this regard. Within school,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an individual's fitness compares to age norms is important in order to design appropriate exercise programmes. This study, by Maurice Place, Kathleen Dickinson and Joanna Reynolds, all based at Northumbria University, assessed 100 children with ASC and learning difficulty, and found a wide variation in fitness levels as measured by the Eurofit tests. In addition the measure of cardio‐pulmonary fitness (VO2 max) was generally poor. In boys, body mass index (BMI) showed only a modest correlation with this measure of cardio‐pulmonary fitness, with the results for the girls not being significant. Using a variant of the established BMI calculation did not improve the correlation. To our knowledge this article offers the first set of published Eurofit test results for children with ASC and highlights the generally poor level of cardio‐pulmonary fitness in this group of children.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公共健身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休闲活动,越来越多的小区都对公共健身区域愈加重视。公共健身区域让人们在居住地附近就可以锻炼身体、追求良好体质,但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公共健身区域现存的问题,讨论如何规划场地,避免空间浪费,同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利于全小区各个位置的居民都能很好的利用公共健身区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长期进行健美操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代健美操专项的特点及社会对健美操人才需求的态势,提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高质量地完成健美操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健美操课程效益的几种策略,旨在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科学化、社会化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老年人短期心理效益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我国老年人心理效益与生理效益的影响,对68名60~70岁参加不同体育锻炼方式的老年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12周锻炼前后的心理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太极拳组、体育舞蹈组其一次课锻炼前后的短期心理效益(心境、状态焦虑)有显著性变化;书画组其一次课练习前后的短期心理效益(心境、状态焦虑)无显著性变化;非锻炼组在持续12周的监测中,其短期心理效益变化的个体差异较大,且往不良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