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晓慧 《小学生》2013,(3):10-10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在新授课的时候常常会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对刚刚讲的知识学会了没有,或者是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像这样做对不对?会不会?是不是?这样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能力,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常常有老师会问,你是怎样上的美术课?还要给学生呢范画吗?为什么你的课堂小孩子都很投入,乐于其中呢?还有的老师会说,美术课是最好上的,引导引导,或者让学生看着书,直接画是的。听到这样的问题,心中会有所思,下面是我对美术课堂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3.
当幼儿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常常会问一些“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这种随机产生的对科学的好奇现象我认为是偶发性科学活动信息。如何让幼儿偶发的科学兴趣成为有效的科学探索活动呢?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5.
人们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房地产价格还会不会升?或者是,房地产价格会不会降,现在房地产市场总体走势如何?有经验的地产顾问都知道,开发商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总体状况是非常关注的。也许他会在进行关于是否委托你做市场顾问或是在选择代理人的谈判中就会直接了当地问你这样的问题:“最近市场总体状况如何”?或者他会在确定你做他的市场顾问后,向你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求你把对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市场的总体状况做一个研究,并写在你要提交的报告中。既便是在没有与开发商谈判的情况下,对房地产市场的总体状况也必须了如指掌。因为你会经…  相似文献   

6.
教师要“口下留情” [案例] 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境: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课程,然后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教师又问:“谁还有不懂的地方,请说出来。”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作业:“门高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小红每分钟走1米”……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  相似文献   

8.
伊妹信箱     
伊妹姐姐: 每次考完,父亲就会问我一堆无聊的问题,如果不回答,他们就责备我,我现在非常害怕考试和分数。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会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你说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这节课教什么好呢?"语文教师常常困惑地想。数学教师似乎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其他学科的教师似乎也都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唯独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头脑中首先会冒出这么一问。别小看这一问,它常常让你百思不得其解,常常让高手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0.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下课前,老师很有成就感地大声问:“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同学们用更大的声音回答:“听——懂啦!”老师喜不自禁地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齐声高呼:“没问——题啦!”真得没问题了吗?这样的课堂仍旧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不重视或忽略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节俭难致富     
你不要问为什么,你如果问了,他们会微笑着反问你:先生,没有爱,还有风景吗?没有爱,世界上再美的风景对你有何用?  相似文献   

12.
写作文时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很多同学都会说:无话可说!每天单调的生活使作文缺乏素材,真是这样的吗?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双慧眼,只是常常被蒙蔽,才会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张开慧眼看世界,注意观察世界,多问几个为什么,生活中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不相信吗?让我先问你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得上来吗?在你上学的路上,你经常会看到哪些店铺已经开门营业?店主们是怎么吆喝买卖的?你经常在哪家吃早点?店主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到这儿来开店?哪些老店已搬走,哪些新店又开张?这儿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你平时都能多少…  相似文献   

13.
孩子会说话了,可怎样培养孩子的言语能力,许多妈妈都感到困惑,可乐乐妈妈自有一套办法。乐乐妈妈说:“开始,要借助情境自问自答,以后孩子就会用单词句和你应答了。”比如,夏天的时候,乐乐家阳台下的院子里种着丝瓜,瓜藤爬上瓜棚,开满了黄色的小花。瓜棚下还有两只母鸡,一只白,一只黄,它们不时啄啄食,理理羽毛。乐乐和妈妈常常趴在阳台上看。妈妈问:“这是什么瓜?”当然,乐乐没有反应。妈妈就自己回答:“这是丝瓜。”“丝瓜花是什么颜色?”妈妈还是自问自答,“丝瓜花是黄色的。”妈妈这样提问,这样自答,乐乐就专心听着…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子刚刚学会说话,问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这是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15.
常见教师在执教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时,会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你感悟到什么?获得什么启示?”多数教师都是想让学生获碍一种正确的“因果关系”思维。但问题是。教师常常不能用这样的问题来反省自己,让自己在看问题时能有一种正确的“因果关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翠华 《成才之路》2011,(26):31-31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学校的人员、设备等安排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怎样的发展才是适合学生,而且是必需的,是值得商榷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会出现这样的几种情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课,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大家在学习中有怎样的思考,可以提一提。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选出和自己相同的问题,重点解决,这节课结束时教师会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特点表面看起来是问题引导,其实学生不过是配角,是教师手中表演的提线木偶。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不会独立思考,是不能形成创新能力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它主要是以解题和推理论证为主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在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百思不解.是不是头脑中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呢?不!若别人一点拨,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相似文献   

18.
“这个世界会好吗?”大概是当代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想问的问题永远堆在嘴边,他们一刻不停地问,问股市、问房价、问官职的升迁,问工资、问待遇、问孩子的成绩,然而,他们不曾问过世界,不曾问过:这个世界会好吗?甚至,他们以为这样的问题愚蠢而可笑。  相似文献   

19.
陈世明 《中学教研》2008,(11):10-12
在数学教学中,还数学的学术形态为教育形态,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凡是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可能都曾碰到过这样2个问题:一是学生常常问教师,这道题的解法是如何想到的?或者说这道题你一讲就明,但自己去做就想不到;二是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感叹:这类题讲过很多次了,学生还是不会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解题教学中没有还数学的学术形态为教育形态有关,因为笔者曾有过多次这样的教学经历.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买账”的情况:对课堂某些教学环节感到厌烦,对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抵触隋绪。面对学生的表现,有些教师会使用高压政策,来个“强买强卖”,这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好。也有的教师喜欢和学生“讨价还价”,让学生有条件地接受,这当然也不是好办法。其实,这些需要“打折”的教学内容已经没有太多的含金量了,学生不愿接受,教师还有必要坚持吗?为什么不用别的内容进行替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