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是一个魏晋时期的缩影,他融合了时代的纠结.因此,要了解嵇康接受诗学,必定要从他的时代出发,从他的文化背景说起,探寻不同的文化思想对他的接受诗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时儒学式微,道学复兴,玄学兴起,不同的文化背景促使嵇康形成了多元异质的思想特性,使他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嵇康通过比较、综合儒道思想,确立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玄学思想,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他的接受诗学,肯定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和接受对象的独立价值,并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予以论述,致使其文思缜密,便于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辨性很强的完整体系。他以“和”论乐,同时又以“无”释和,用玄学的“无”的精神来进一步扩充传统的音乐本体“和”的内涵。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  相似文献   

3.
嵇康美学作为玄学美学,他所谈论的“美”,多指人物美,而人物的“绝美”是与“道”合一,“志无所尚,心无所欲”。嵇康的人格美理想除了正面的立论外,还通过对“情欲”.“名教”这些违反人性自然和养生之道的人格丑的驳难和批判从反面作了丰富论证。音乐美学是嵇康美学的另一组成部分。一方面,他秉承儒家“人不能无乐”的思想,肯定音乐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志无所尚,心无所欲”的思想出发,要求乐不失和;同时指出“声无哀乐”,“声之与心殊涂异轨”,美和美感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4.
略论嵇康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也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嵇康就是这一时代的风流人物。《晋书·嵇康传》说他:“有奇才,远迈不群”,“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嵇康被捕后,有三千太学生上书司马昭为他求情,请以为师,甚至有人要陪他去坐牢。嵇康死后,留下了不少著作,其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伦理思想甚为丰富。笔者不揣冒昧,将自己对嵇康的一些看法写出,求正于读者和方家。  相似文献   

5.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长期以来他的“越名任心”、指斥名教及其与自然为亲的玄学思想旨趣一直深入人心。然而嵇康思想深处却蕴涵着深厚的儒家底蕴,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前途命运方面,其儒家思想更是表露无疑。儒家的伦理道德及修齐治平、建功立业等观念正是其教子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嵇康四言诗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以三国魏朝时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明显地受到?诗经?风雅精神的泽溉与当时兴起的玄学思想的影响。二者的融合有着独特的路径。嵇康依据自己的人生哲学与人格精神,对于传统的?诗经?风雅精神与玄学思想作了自然天成的融合,其中蕴含着许多深沉的人文意韵。  相似文献   

7.
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仅是其玄学思想的体现,而且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蕴含有独特的美学内容;人精绝真美、外表风神美和空灵飘逸美。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9.
阮籍、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存在着相似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也同中有异。本文对阮籍、嵇康玄学思想形成的过程、玄学思想的异同作了论述,指出他们的玄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儒道结合,二者玄学思想的异同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天人合一"、"养生"、"音乐"的诠释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几个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二人对时政和文学的取向上。  相似文献   

10.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末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是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声无哀乐而有"和"是嵇康音乐思想的核心。在《声无哀乐论》中,他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他  相似文献   

11.
嵇康,字叔夜,魏之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生约当公元二二三年,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因与专擅政权的司马氏不合而被杀害。嵇康下狱时,有大学生数千人为其请愿,可见他在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影响。嵇康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所作四言诗“文辞壮丽”、风格“清峻”,所写草书“自然意远”,所奏《广陵散》琴曲“声调绝伦”。他的音乐论著《声无哀乐论》和《琴赋》,在我国音乐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惜乎其美学意义较少为人们所阐发。本文试图以上述两篇乐论为主,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12.
论嵇康之死     
论嵇康之死唐先武嵇康是三国时魏国后期的著名文学家,为“竹林七贤”的重要中坚。在思想领域里,他敢于强烈反对封建礼教、礼制;在音乐方面,他的离去,使《广陵散》几乎绝传。他不畏强暴,反对强权,最后不幸死于司马昭之手。嵇康之死,历来的探讨只从客体上找原因,认...  相似文献   

13.
一陶渊明与玄学关于陶渊明与玄学的关系,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他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他的世界观是“玄学自然观”;一种意见认为他的思想“与魏晋玄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持这两种针锋相对意见的人,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魏晋玄学是当时门阀土族的官方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持后一种意见的人就将陶渊明思想和玄学严格地区别开来,并以此为基点来论证陶渊明思想的进步意义;持前一种意见的人就判定陶渊明的“《形影神》诗是消了佛道迷信的毒,  相似文献   

14.
嵇康与向秀     
由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组成的“竹林七贤”是我国魏晋时期的一个很松散的名士集团,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士风。七贤中的嵇康,是个深沉内向,多才多艺的悲剧人物,向秀和嵇康既是学问上的对手和知音,又是生活中的密友,嵇康和向秀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庄子和惠施。据《晋书》的说法,嵇康被处死主要是因为得罪了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有一天贵公子钟会邀请了当时贤俊之士,“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相似文献   

15.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竹林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等惊世骇俗之言,成为他抨击"名教"的著名论题;而以老庄为师,以自然为戈,亦成为他千百年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竹林"形象.然而,在嵇康玄学思想的外壳中,却包隐着儒学内核.这一内核通过其修身正心的儒家情怀、越名任心的人生旨趣、忠孝仁义的儒士形象、修齐治平的《家诫》训条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高平陵之变结束了原来意义上的“七贤”林下之游 ,这时由嵇康、向秀、吕安三人结成的新的关系较前密切的集团可以称为“竹林后三贤”。三贤思想不尽相同 ,作风尤有差异。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嵇康、吕安被杀 ,从此向秀失图 ,被迫出仕 ,他的《思旧赋》彻底结束了文学史上的竹林时代  相似文献   

17.
高平陵之变结束了原来意义上的“七贤”林下之游,这时由嵇康、向秀、吕安三人结成的新的关系较前密切的集团可以称为“竹林后三贤”。三贤思想不尽相同,作风尤有差异。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嵇康、吕安被杀,从此向秀失图,被迫出仕,他的《思旧赋》彻底结束了文学史上的竹林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嵇康所处混乱昏暗的社会表现出的放达自由、博洽多闻、做视名教、不拘礼法、愤世嫉俗的人格魅力。揭示了嵇康人生审美境界的核心就是“超越”。它分为两个层次:人与社会,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人与宇宙,主张“审贵贱而通物情”。阐述了嵇康美学思想的丰富性与矛盾性,其思想主要受道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儒家乃至道教、阴阳五行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古曲《广陵散》历史和内容的探寻,回溯此曲与魏晋名士嵇康的一段广为人知的情缘,找寻《广陵散》与嵇康人生哲学的相似性和内在联系。《广陵散》是嵇康玄学人生观的表达和象征,它代表了嵇康玄学人生观的内外两面。现从嵇康玄学人生观的"二重性"、"越名教"、"任自然"三方面进行阐释,试图找到《广陵散》与嵇康人生哲学相似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0.
<正> 鲁迅在他的文字中曾多次谈到嵇康,那意思倒也十分显豁,并不叫人费解,如:“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①又如:“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