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刘厚培 《资源科学》1990,12(6):36-42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粮食问题日趋尖锐,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的探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关注。6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生产力研究的开展,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或称土地承载力)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课题之一,也逐渐成为国内外一门崭新的科研领域。在该项研究范围及理论方法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并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为全球工农业发展战略和环境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规划与决策,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封志明 《资源科学》1992,14(4):35-41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它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一个地区耕地资源植物性产品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产量水平,一般来说从根本上规定了一定时期、一定生活水准下该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限度,即耕地资源承载力。无疑,耕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对区域耕地、粮食、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系统透视,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1989年11月21—24日,全国青年资源工作者第三届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到会代表60多人。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青年协会主持。会议的主题是“农业与发展”。与会代表就我国山区经济的启动对策,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粮食生产,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水库的优化调度,我国土地的非适宜化趋势、土地制度建设,苏州市的土地生产力及人口承载力等问  相似文献   

4.
确定旅游承载力是处理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以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综合多源数据,利用“双评价”、容量转换等方法计算旅游承载力。结果发现:①泸沽湖具有“三区合一”的典型特征,由自然保护区、社区、景区3类空间叠加而成。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于社区人口负荷与景区旅游承载力之和。空间供给、资源消耗、设施提供和管理水平共同影响旅游承载力,其中空间供给是关键的制约因素;②依照“确定总量—减去存量—计算余量”的逻辑思路,计算出自然保护区适宜土地面积,获得特定建成情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去社区人口负荷得到保护区承载力余量,可进一步转换为景区旅游承载力;③维持风景旅游型城镇建成环境条件下,泸沽湖高适宜的土地面积仅为298.5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资源环境条件可支撑19920人,承载力余量为15918人,经过转换后可得旅游承载力为11938人/日;④针对短板的限制作用,提出采取倾斜木桶、延长长板等措施,为景区旅游承载力扩容提供思路。研究可为“三区合一”型自然保护地旅游承载力测算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地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复杂人工系统,承载力反映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撑能力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能力.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角度,选取12项代表性指标,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土地、水、交通和环境等单要素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3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总体趋向改善,除上海外的15城市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制约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典型的分级特征.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划分为3个层次,依次表示城市综合承载力由低至高的3个空间梯度.采用变异系数对2000年和2008年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并扩大,城市群表现为依赖人口、资源向核心城市聚集的规模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雄安新区的人口与水土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正处在规划建设阶段,亟待探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保障水平,为新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章立足雄安新区,放眼京津冀,基于人口分布及人粮、人水关系,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了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表明,雄安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优于周边地区,人粮关系协调,尚有一定的人口集聚空间;水资源承载力劣于周边地区,人水关系紧张,流域内配水和跨流域调水已成为必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人口合理布局,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以及提高和增强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对人地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土地承载力评测模型。以五龙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的技术途径,为五龙河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岩溶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与状态空间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力三个方面构建岩溶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选取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人口、经济及社会为评价指标层,对贵州省2000、2004、2008和2013年4个时相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2000、2004、2008、2013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09364、0.08957、0.09230、0.0113,呈现较低状态水平,2013年有向中等水平迈向的趋势,在9个行政区域中,遵义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3个行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状况,其余的6个行政区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时期,文章着眼于这一背景,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基于人口、土地、经济规模的资源承载力阈值、资源负荷、资源强度概念及其表征方法;结合分岔理论和突变理论,引入突变级数法进行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以2011-2013年辽宁省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辽宁省14个行政单元中,人口、土地、经济规模超过水资源承载力阈值的城市分别为8个、8个、4个,水资源强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城市分别为6个、6个、10个;与2011年相比,2013年辽西北的朝阳、阜新及铁岭等3个城市的水资源应急响应级别提高,辽东南的大连、丹东、盘锦及营口等4地水资源系统负荷减轻,辽宁省水资源危急态势趋缓。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近年来辽宁省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整体状况,评价过程相对简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因此便于推广应用,为不同时空尺度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元村 《资源科学》1990,12(1):21-26
土地既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又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生存资源。然而土地在数量上是基本不变的,产量的提高亦有一定限度,而人口却在不断增长。我国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更为突出,并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如何解决人口—土地—粮食关系的矛盾?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建设良性循环的人口—土地平衡系统,制定协调发展的人口—土地政策。而其基本的依据,则是进行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的研究。本文仅就这一领域的若干理论与方法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中国本土31个省级政府网站的服务项目设计以及网站服务内容,对其发展阶段、基本类型和网站设计中增加公众参与的民主导向进行实证.研究结论包括我国政府网站目前整体上处于从目录服务阶段向在线办事阶段过渡时期,政府网站的风格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分为综合服务型、商务促进型和消费服务型:我国省级政府网站中分别可以找到促进代议民主、多主体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电子政务项目或服务,但涉及多主体民主和直接民主的项目尚存在不足.最后,本文倡议网站设计者根据民主理论的指导促进公众参与和电子民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生产易损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蒲淳 《资源科学》1999,21(2):77-81
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易损性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认为最主要的3个因素是:灌溉面积、国家粮食定购价格和粮田复种指数;而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化肥投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并指出了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抗灾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近来学术界关注的科研经费分配问题,通过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分析,探讨了科学家对科研经费的巨大需求压力及其对经费分配过程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科研经费投入引入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竞争性经费分配方式,为科研工作增添了活力;深化改革过程中,科研机构的岗位聘任和岗位定酬制度的改革,使优秀的科研人员收入有了实质性改善,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稳定了科研队伍。但是同时,科研人员对经费的需求性质也逐渐发生变化,在科学研究兴趣之外也加入了生存压力和利益驱动因素,并对经费分配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后科研资助体系的改革思路应考虑适当调整科技投入中稳定支持与竞争性经费的比例,着力稳定一批优秀科学家,减轻他们的各种负担,使他们能真正集中主要精力从事科研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4.
20个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就将环境与安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产生了"环境安全"这一术语.从冷战时期到冷战结束至今,"环境安全"研究历经四代.前三代的研究主要关注环境问题与传统国家安全要素的联系,而在冷战后兴起的第四代则更多地从非传统威胁的角度来考察.目前对于"环境安全"概念的内涵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研究还在继续.但这一概念已逐渐为各国、国际社会和其他非行为主体所接受,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机制和规范,甚至已被列入一些国家的安全战略.进入21世纪,对"环境安全"的研究将在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框架下继续深入.梳理回顾国外"环境安全"理论能为我国该方面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一直以来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较为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总结国内外学者的众多研究方法,主要有欧拉方程研究思路和协整分析思路这两种方法。沿着欧拉方程分析思路,借鉴Karras模型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居民膳食结构演变的中国粮食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辛良杰  王佳月  王立新 《资源科学》2015,37(7):1347-1356
利用"粮食转化率"概念将居民消耗的主要食品转化为原粮,并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对官方的城乡居民食品消耗数据进行了订正。结果发现,2012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耗量为327.5kg,高出统计数据20.8kg。至2030年,中国口粮消费量将持续减少,但减少速度会逐步放缓,尤其是城镇居民,原粮消费会维持在105kg左右的水平上,农村居民口粮的消费水平将达到120kg左右,全国居民平均水平将下降到110.3kg。禽类、水产品、奶类的消费品将会明显增长,牛羊肉的增长比例也在50%以上。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会达到386.5kg,较2012年增长18.0%。如果纳入工业用粮、损失浪费用粮、种子用粮,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需求将会超过517.3kg,如果再纳入政策性收购量与出口量,那么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需求总量为551.4kg。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必须持续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整体产出水平;农业生产结构也需要向畜牧业倾斜;同时要减少损耗与浪费,提高食物的二次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一项大型的生态环保工程,退耕还林是否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给总量是值得关注的。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定量分析了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短期看,退耕还林并没有严重影响我国的总量粮食安全;而从长期看,在保证人均粮食消费的基础上,应该适当调整退耕还林的规模。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快速增长,如何有效平衡学术研究的公共属性和专利行为的私权属性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以2008-2017年112所“211”高校及省部级共建高校多专业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和学术影响力相关数据构建研究数据库,综合运用负二项回归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实证分析高校科研人员专利行为在“申请-授权”和“授权-交易”两阶段特征对其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随着专利申请数的增加,学术影响力受到的正向影响会增加,当专利申请数达到年均35项左右时,出现负向影响;当高校科研人员采用独占许可进行专利交易时,学术影响力会受到显著的抑制效应。为我国高校专利的全过程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雎  罗珉 《科研管理》2008,29(1):14-20
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创新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吸收能力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也是研究合作创新的切入点。但吸收能力的现有研究因忽视组织间关系而使其难以对合作创新进行深入认识。本文以组织间对偶关系为基础,将关系维度引入吸收能力的经典概念,提出关系性吸收能力。本文通过建模与仿真展示了合作创新的机理与过程,揭示了关系性吸收能力对合作创新的关键作用,并基于吸收能力进一步探讨了实现合作创新的驱动机制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土地沙漠化问题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尤为突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以下简称"奈曼站")围绕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治理和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长期开展荒漠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理研究、过程监测、技术试验与示范等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奈曼站已经成为我国农牧交错地带荒漠化土地治理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提出的"奈曼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不仅被国内同类沙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实践广泛采用和借鉴,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及联合国其他相关机构作为长期培训教材和科普推广内容;同时,奈曼站坚持研发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并示范应用,引种适地丰产作物及林草果蔬植作物品种,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为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和整体呈现逆转态势"作出了贡献。1998年,奈曼站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和粮农组织联合颁发的"拯救干旱区土地成功业绩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压力持续增加,该区域出现了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区域生态资源过度开发、得到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再次退化等新问题。针对新的问题,奈曼站的观测与研究工作将重点围绕水资源制约的关键因子开展植被-土壤系统协同演变机理研究,研发水分、土壤与生物资源有效利用和区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模式,构建新的符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土地利用与管理以及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