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徐娜 《中国德育》2004,(8):22-25
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因此,要充分认识情感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情感性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德育课程强调"知识德育",偏重于"知"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内化过程,忽视德性的培养,因此,教育者有必要拓宽视野,注重对学生德性的培养。无意识德育契合了德性的培养,开发利用无意识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共  相似文献   

3.
道德德性是灵魂非理性部分的德性,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习惯训导而养成的德性。习惯的养成方式有多种,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化的效果。道德德性以中道思想为原则,追求个体行为和情感的适度。  相似文献   

4.
教师德性是教师将职业道德内化为道德自觉时所形成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伦理精神。教师德性能够唤起教师的职业良心与道德自觉,赋予教师强大的精神动力,能使教师获得社会、学校与学生的认同。当前,教师德性建设面临道德理性缺失、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为此,应探究教师德性规范发展的方法路径,以提高教师的德性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5.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情感不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而且情感在个体德性形成的完整过程中始终具有重要作用。情感—价值体验模式就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的德性培养模式,在于促进儿童以体验为核心,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可采取渗透性策略、生态性策略、礼仪化策略等教育策略。道德学习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学习。  相似文献   

7.
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从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品行在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是离不开道德情感的,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而加强情感教育是完善学生品德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理想等,受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正在发生倾斜。  相似文献   

8.
培育学生的道德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学生的道德自觉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现实要求。榜样、环境、解释、劝诫、体验是培育学生道德自觉的重要方法,通过熏陶、感染、渗透、体验、感悟等方式作用于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出学生对德性的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感既是人类品德结构形成的条件,又是品德的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它是促使人们产生意志和行为的内驱力,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推动和调节作用。本文从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论文的概述,交代了道德情感的含义以及中学生道德情感的特征,第二部分具体交代了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最后一部分交代了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方法。通过以上论述使读者明确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必须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0.
学必以德性为本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孙志伟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激起学生对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培养深厚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定的信念。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典型示范,激发信念。 传授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单凭空洞的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根据中学生的思维具体化,爱好模仿,对领袖和英模人物的赞美,对优良道德品质人物抱友爱态度等特  相似文献   

12.
品读     
<正>不触及和开发人的情感资源,很难有真正的德育。——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体验和践履在道德教育中尤为重要,道德情感不仅仅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它还关乎人的那些与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德性形成有关的情感的  相似文献   

13.
邓艺海 《教育导刊》2003,(12):54-56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等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学校道德教育就是把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风尚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显为学生自觉的自我道德行为,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道德的内化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隐性过程,因此,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不能只是一个停留在说教和纯道德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春…  相似文献   

14.
养成教师德性: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道德与德性、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及其关系着手,认为教师德性是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养成良好的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追求。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养成良好教师德性的策略: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德性发展的基础;自我修养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本手段;师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德性发展;优良的环境是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5.
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与模式,重视道德本身的情感特点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道德理性回归生活。使人在生命的体验中感悟道德的真谛,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系统,有效地促进德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肖祥 《教育研究》2023,(1):47-57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教化理性”,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认为在道德上,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伦理德性则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相似文献   

18.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塑造德育客体的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包括道德心理倾向、个体品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它既是德育客体自觉接受和内化道德规范的结果,又是接受德性熏染的心理基础。 道德人格的养成,一方面依赖于丰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理性,即道德知识和道德理性为道德人格的养成提供理智的基地,从而催化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形成与升华,使人的自然情感和意志摆脱动物的自然性,从而打上道德的烙印。另一方面是通过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人格必须通过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种基本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道德意志是连接道德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关键环节和纽带,道德意志一旦形成,在个体的道德意识生成和道德行为选择以及社会道德生活中,就成为道德发挥作用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调控力量,就能够成为个体德性的守护神。具体而言,道德意志具有目的定向、动机优化、情感调节、行为控制、人格塑造、境界提升等多方面的功能。正确认识道德意志的功能,有利于人们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育道德意志,养成坚定而良善的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