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善武 《世界文化》2006,(11):18-19
她的书让全世界的孩子和成年人着迷,她是迄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她荣获过很多奖项。她的新书无论何时问世,如饥似渴的读者都会在书店排队购买。她的书使她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女人之一。她就是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1997年,J·K·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点金术》。一年后,更名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这本书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向读者介绍的哈利·波特是一个额头上有一块奇特的电闪形伤疤的11岁孤儿。哈利不知道这个伤疤,他是一个强有力的男巫,他获悉了关于他过去的实情,琢…  相似文献   

2.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几乎找不到一个成人或小孩不知道和不喜欢《堂吉诃德》,就象他知道并喜欢《格利佛游记》和《鲁滨逊飘流记》一样。在人类的意识中,塞万提斯  相似文献   

3.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许多信件和书稿上的署名都是“帕帕”(Papa),有不少人以“帕帕”称呼海明威。那么,他从何时何地又何以被唤作“帕帕”则很少有人知晓。101岁的古巴老人格雷格里奥·富恩特斯曾是海明威的“皮拉尔号”渔船的船长,他从1935年到1960年一直以船长的身份陪伴着海明威。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老人与海》中捕鱼老人的生活原型。他在晚年回忆了与海明威相识相伴的岁月,也透露了“帕帕”一名的由来。下面是老人对往事的一段回忆。我是一艘古巴渔船的船长。有一年,古巴人派我去美国的新奥尔良。渔船在航行途中遇上了…  相似文献   

4.
18世纪,俄国出现了一位航海家格利高历·什列霍夫,组织了“白令海远航队”,驾驶无动力帆船跨越了太平洋到达了阿拉斯加及附近群岛,使俄国政府获得了对这一地区152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土主权,俄罗斯人开始在这里修建居民区。在一批批开拓者中有很多人的名字永远的留在了地图上,比  相似文献   

5.
斯威夫特创作《格利佛游记》的目的是对人类进行讽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为了引起人们的烦恼,而不是为了供他们消遣”。然而人们非但不为此烦恼,反而对它十分喜爱,并且让孩子们阅读。如今,人们把这部对人类最强烈的控诉书完全看作情趣盎然的儿童读物。 1667年11月30日,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他父母是英格兰人。他祖父是个教区牧师,因在内战中支持保皇党而倾家荡产。乔纳森·斯威夫特在父亲去世后几个月才出生,由他的叔父供养他生活,而他认为叔父的为人不甚宽厚。因而他从小就郁郁寡欢,牢骚满腹。六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抽空读了一位有名的英国人写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描写的勒普塔人的“飞岛”使我大吃一惊。下面是格利佛船长的第三次旅行中的一段: “我看见天空有一个巨大的、足以遮住太阳的不透明的扁圆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我用袖珍望远镜很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许多人,他们正顺着几根粗绳降到地面上来。飞岛可以借助于磁铁的吸引上升或下降,还可以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当磁铁保持垂直,而且它有引力的一端直指地面的时候,飞岛便下降,但当它有拒力的一端指向下时,飞岛便一直上升。当磁铁的位置倾斜时,飞岛的移动方向也保持倾斜。”这简直太令人难以置信了!要知道,这部小说写于1726年,那时地球上的所有运输装置只是靠体力和风力挪动的。当时怎么竟能产生关于“飞岛”这样的思想呢?“飞岛”上的居民怎么能借助于极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外国人对它的兴趣永不会消失,不管是王子或贫民、学者或文盲、智者或傻子、富人或穷人、囚徒或自由人,概无例外。总之,这是一个人人都想看一看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一百年前,马克·吐温在他的长篇小说《赤道圈游记》中给出了心目中的答案:印度!他笃定地说:看过一回之后,即便是匆匆一瞥,也不愿去和世界其它各地的风光做交换!《赤道圈游记》是马克·吐温在1895年环球旅行后写成的,于1897年出版,记述了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非洲等地的见闻。在这本以游记为题材的书中,以对印度的描写最为具体和生动。作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独特的眼光对印度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作出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更让读者久久沉浸在印度所独有的厚重历史氛围中。  相似文献   

8.
王钰 《世界文化》2002,(6):14-16
法国作家安东·德·圣艾修伯里所写的《小王子》一书,创造了一个令人无比神往的梦幻情景。它既非童话也非寓言,准确的说,是一个给大人看的童话。书中的主要故事是“我”飞机失落在沙漠里遇到一个永远长不大的、来自一个虚构的星球上的“小王于”,小王子以十足孩子气的口吻转述了他的旅行和他的十分稚气的追寻探问——那种孩于气的简单,让人明知是非现实的,但读过后任何一个读者也要深深地为之感动。因为小王子的那个世界离我们太远了,但又是我们心中无时不在企盼着的。也许我们在为日常性的事务奔波(“我”忙于修我的飞机)的同时,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无时不在渴望着小王子的那个世界——虽然它虚幻,但恰囚虚幻而无比美妙。  相似文献   

9.
老师每次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六年级的学生杰西·戴恩总是挑最薄的书。他说:“读书真厌倦。”13岁时,杰西参加了一个旨在帮助不愿阅读的孩子的辅导班。它的方法很简单;他不必读完任何不喜欢的书,对于感兴趣的书他想看多长时间都行。这是一种有魔力的方法。杰西认识...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天才布雷兹·帕斯卡生于1623年,1662年去世时才三十九岁。他死后,亲友们组成一个委员会,专门整理了他的大量遗稿并出版了《思想录》一书。尽管他是三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而今,甚至连遥居远东的人们都熟知其盛名,正是由于这一名著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包括了许多诸如“人犹如大自然中一根柔弱的芦苇,然而又是有思想的芦苇”之类发人深省的格言和警句,字里行间贯穿着他对人生不  相似文献   

11.
女书作品的诗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建军 《寻根》2001,(4):26-30
现传的用女书写作的学性作品有600多篇。其中“唱本”和“贺三朝书”等民间礼仪性本用诗体形式,直接在人与人之间用以交际的书信等也都是诗体,女书作品为什么基本上都是诗体形式?女书作品诗体形式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女书作品有没有所谓的诗学价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爱在深秋     
肯尼斯·罗伯茨是一位心碎神伤的老人。在里奥斯餐馆,他经常抱着一堆光盘穿梭于各张餐桌间,询问陌生人是否愿意了解他已故妻子约瑟芬的故事。罗伯茨一边发放免费的光盘,一边告诉人们,他的妻子陪伴他度过了宝贵的55年,他特别思念故去的爱妻。这些光盘上录制的是罗伯茨自己出版的书《怀念约瑟芬》的语音版。在79岁的老人罗伯茨讲述他的爱妻的时候,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并充满好奇。在光盘的封面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位充满魅力的年轻女性,那是罗伯茨夫人摄于1943年的照片。罗伯茨告诉人们说,他的妻子内心和外表同样美丽,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一…  相似文献   

13.
忘记是哪位出版人说过:“出版是一辈子的事。写书人应该力求写出让人读一辈子的书。出版人应该力求出版那些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4.
太多的人都多次的论述过乔治·奥威尔(1903-1950)创作于1948年的小说《一九八四》。大家都看到了小说中的政治色彩——反极权与呼唤人性。公认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的政治寓言和讽刺小说,反映了极权统治对人个性的压制,充满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和绝望。奥威尔的写作十分政治化(他的大多数小说都是最好的注脚),对这一点奥威尔本人并不加掩饰,然而,仅仅看到其政治姿态,无疑仍是解读过程的损失。极权不过是种人类压力的外在赋形,它既是极权本身又超越极权界限,因此本文更愿意把这本书看成是一本讨论哲学的书,有关于语言、权力与记忆的问题。奥威…  相似文献   

15.
牛达生 《寻根》2008,(1):86-89
近20年来,小泥佛、小泥塔或者说“擦擦”,包括西藏在内全国各地多有发现。据我初步研究认为,汉地小泥佛、小泥塔和藏地“擦擦”,是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系统。关于藏地“擦擦”的研究已有几部专著面世,如张建林“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擦擦》,刘栋《“擦擦”——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张鹰《西藏脱模泥塑》等,对藏地“擦擦”的研究,都有相当的水平,也有相当的深度。而汉地小泥佛、小泥塔,虽说多有出土报道,但总体上说,似乎还缺少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就汉地的小泥佛、小泥塔的名称及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6.
启泉 《世界文化》2003,(4):38-38
世界古今有许许多多非常奇特的书,这些书,绝对不是黑字白纸那么简单。现列出几种世界古今最罕见、最特别的奇书。“金书”:考古学家在斯里兰卡的古都阿努拉达的一座古庙里发掘出来的一部金书,全书共七页,每一页都是用纯金铂制成,它的历史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是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的。这本书因为是纯金制作而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一本书。它的历史价值比它本身的价值要贵重不知多少倍。“钢书”:在南美洲巴西圣保罗市中心广场上,陈列着一部钢书,共有一千页,均用一片片不锈钢薄板刻成。重一千五百公斤,书中记录了圣保罗市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7.
偶读《四库未收书辑刊》(陆辑第二十册),见一奇书,名曰《古玩正宗秘论》(后文简称《秘论》),作者署名石华伯龙。细读方知这是一本极为重要的文物鉴定书籍,笔者故就本书的相关内容作一考证。一、该书版本流传及作者生平无考书未分卷,书名“古玩正宗秘论”,同行(直行)下署有“石华伯龙录”,作者旁钤有印章,文曰:伯龙。书为手写体,前后字体一致,当为一人所书。本书正文前有封面页或扉页“寓竹斋订寒窗藏珍文苑阁锓”。所谓“锓”即雕版,据此,似乎该书曾印行。但多方查寻,未见有那家印书社名“文苑阁”。似乎本书未曾印行,其他丛书均未收录,目录…  相似文献   

18.
这是1910年作者弗拉季米尔·克拉夫季耶维奇·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曾以《旅途日记摘抄》为名,在报刊上发表的系列游记性文章。至1921年结集成书出版,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从那时起直到现在,这本名为《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生态文明经典书籍就一直在沙俄、苏俄乃至今天的俄罗斯和世界各地流传。书籍出版不久,其清新自然的文笔,准确生动的描述和发人深思的感悟,就引起高尔基的关注,他为它的表现力而入迷,而倾倒。他认为阅读阿氏作品,"会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一八一九年八月十六日,阿尔比城玛内热广场,有一个叫做路易·巴尔萨的穷苦农民因谋杀罪被推上了断头台。罪犯的兄弟贝尔纳有个儿子名叫奥诺雷·巴尔扎克,是个正在努力写作以图登上文坛的二十岁青年。这一事件对巴尔扎克说来“很不光彩”,他对人向来闭口不谈——更何况对他叔父的犯罪事实本来就缺乏充分证据。他总是把历史上的巴尔扎克·德·安德莱格家族说成是自己的祖先,尽管事实并非  相似文献   

20.
又见UFO     
1997年3月13日晚8时,家住美国亚利桑那州金曼的詹姆斯和佛恩·克莱门斯夫妇在自家院子里忽然发现,西方地平线上空有一个奇特的飞行物体,就像一团闪闪发亮的琅琅色金丝线球。克莱门斯于是拿来双筒望远镜,清楚地看到了5个发着强烈的桔红色光的物体,呈“V”字形,朝着东南方向移动。随后又有不少人见到了这种奇妙的东西,并纷纷向当地政府、新闻媒体以及UFO机构报告了这一奇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一位退休的机长特里格·约翰斯顿,家住斯科茨代尔北部。他说,一个比飞机大25倍的物体悄声无息地慢慢从他家的上空飞过。他告诉《读者文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