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楠 《传媒》2021,(12):53-55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民间话语等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内容,给社会舆情治理带来许多新挑战.政务新媒体是开展社会舆情治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网络议题设置、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疏导等功能.本文认为,应以《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提升政务新媒体内容质量,创新政务新媒体服务方式,加强政务新媒体社群建设,发挥政务新媒体的社会舆情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政务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的基础上,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新平台。政务新媒体连接着政府与民众两端,推动政务工作传播模式从单向转变为交互。当下,新媒介技术以势如破竹的态势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基层政府作为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关键角色,必须主动对政务新媒体进行角色调适。笔者意在探讨媒介融合视域下,政务新媒体实现社会治理角色优化的路径建构,试图为当下政务新媒体的社会治理功能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余臻  张萤 《东南传播》2023,(3):134-136
政务新媒体是政府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政务新媒体发展已进入“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模式创新”的新阶段。政府部门要把握新时代新契机、不断创新治理理念、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充分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借力”移动互联网平台,让政务新媒体变成更加开放式的治理平台,发挥更大的治理效能。本文全面梳理闽政通App的实践成果与经验,从推进政务公开、创新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优化社会治理等多维度着手,结合深入的调查,探索研究政务新媒体对加强社会治理方面起到的作用,以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网上履职的服务力、引导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陈仕泽 《东南传播》2021,(9):130-131
在移动互联时代,政务新媒体是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务效率;加强政民互动,凝聚联系群众;引导网络舆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在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队伍建设滞后、资源缺乏整合、回应互动不足困境.据此,本文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优化媒介资源、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上,指出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左小麟  李赶玲 《传媒》2021,(16):54-56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主要手段,考察政策工具的使用是理解、评估和改善政府部门管理政务新媒体行为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15个省级政府发布的政务新媒体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价值两个维度对这些政务新媒体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省级政务新媒体政策工具使用存在较明显的不均衡特征,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相对过多,供给型与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基于此,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务新媒体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共传播时代,舆情的不确定性增强,公众情感主导了舆论走向,对政务新媒体的引导效能提出了新要求。政务新媒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引用新闻的“介入性”实践,从生产主体、生产逻辑、内容取向三个维度进行新闻生产创新,充分发挥情感在舆情治理方面的作用,促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高如 《东南传播》2016,(3):82-83
"两微一端"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问政、施政的重要平台。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构建政务新媒体服务体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当前陕西政务新媒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信息发布理念滞后,舆情导控整体乏力,体制机制不健全,运维投入不足,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等现实困境,对此从运营理念、运维制度、队伍建设和具体操作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4G改变生活,5G重塑社会.本研究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归纳了不同通信环境技术下代表性的媒介形式,梳理总结出4G及其以前政务新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5G技术特点阐释了其对政务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其将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智能时代"深度迈进,但要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数字社会密切配合,智能化作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并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其中政务直播将政务和网络相结合,在推进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公众参政议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架设在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手段。但在政务直播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建议应从网络平台的规范化、政务公开的全面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政务直播的多样性、直播方式的常态化等方面着手,让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心走实。  相似文献   

10.
毛小娟  罗兆均 《传媒》2021,(2):43-45
在新媒体发展助力下,社区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断扩展,对社区治理模式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现阶段基于新媒体的社区治理模式中,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资源网络建设成果与以社区管理者为中心的政务平台间偏差较大,制约了新媒体助力下社区治理模式的平稳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媒体助力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22):71-72
重视发展和运用新媒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之一。领导干部重视发展新媒体,既要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也要提高政务网站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在新媒体运用中,要克服强调应对而不强调运用、强调门户网站而不注重移动端、割裂运用而不是整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三种误区,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推动中心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雯 《传媒》2019,(5):25-27
2016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建设“互联网+政务”,实现智慧政府目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与透明度,全面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此后,以“互联网+政务”为依托的政务新媒体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不断涌现,数量不断增加,发布信息的频率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政务新媒体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提及.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第三方平台开设政务新媒体账号,通过此类平台开展新闻宣传、政策咨询、互动交流等政务事务.同时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通过政务新媒体进行咨询留言交流互动,甚至通过政务新媒体平台来办事.本篇对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等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政务新媒体的未...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对政务微博的研究进行了理性反思和前瞻.主要涉及政务微博的基本现状、政务微博的政府治理功能、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与舆论影响、政务微博的管理,以及政务微博的发展等内容.研究结论显示,现有的文章多为现状的描述以及案例的介绍,而深入探讨政务微博新媒体对政府公共服务转型影响的理论文章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5.
赵同 《采.写.编》2021,(6):115-116
在互联网环境中,政务新媒体逐渐成为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开展交流互动、传播政务信息的重要渠道.而提升政务新媒体的影响力,对于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的功能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提升政务新媒体所具有的影响力为出发点,从政务新媒体宣传推广、受众互动、内容生产与传播以及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四个层面,对政务新媒体运营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前,政务新媒体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互动的重要平台,对发布政务信息、回应公众关切和正确引导舆情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认真分析政务新媒体普遍面临问题,结合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政务新媒体工作经验,探究和分析政务新媒体的运营机制和策略,为政务新媒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昕瑜 《青年记者》2020,(12):62-63
2019年5月以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一些地方政务新媒体出现"关停潮",众多地方政务新媒体账号发布"停更公告",如何看待此轮"关停潮"?地方政务新媒体又该如何突破运维困境?晶报政务新媒体矩阵"阳光号"的融合创新实践,为运维困境中的地方政务新媒体提供了突围困境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8.
杨冉 《采.写.编》2021,(6):127-128
教育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务新媒体的重要子板块之一,在宣传教育政策、传播教育动态、引导教育舆论、展示教育成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陕西省教育新媒体研究院连续四年发布的数据报告为依托,以数据解读陕西省教育政务新媒体发展宏观情况,梳理陕西省教育政务新媒体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总结陕西省教育政务新媒体五年发展,为持续研究与发展作出前期回顾.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8,(2):58-62
文章认为政务新媒体是当前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陷入舆论漩涡的担忧限制了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公共信息传播的重构格局,需要重新梳理政务新媒体与舆论生成之间的关系,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国军  王凯 《传媒》2023,(20):51-53
政务服务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突破创新,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通过两微一端以及社交平台开设了新媒体宣传服务账号,随着政务新媒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政务新媒体平台也成功出圈。文章探讨了政务新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具体分析了“四平警事”政务新媒体的走红路径,提出了政务新媒体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为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