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在音乐创新与文化传播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和诗以歌,诗画合璧,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传播。节目以经典诗词引发其中的精神内涵,带给观众文化的新记忆,为传统诗画作品赋予新时代的表达。诗词教学和《经典咏流传》的完美结合,能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让经典诗词与音乐相互交融,为其注入一汪活水,使其吐故纳新,绽放芬芳,也让学生对古诗词教学产生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美妙。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我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而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充满了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其教学方式也非常吸引人,让人能够自主地代入其中参与古诗词的探究,可谓影响力巨大。为了促使中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启发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87):9-10
中央电视台CCTV《经典咏流传》节目以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绎经典诗词,获得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好评,他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让儿童和青少年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此,我们成立了"小学古诗词美育渗透研究"课题组,以"古诗词美育渗透研究"为抓手,进行了课题研究,寻找到了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引领着学生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让经典咏流传!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词大会》已繁华落幕,对广大观众热爱古诗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带来对诗词教学的启发远不止于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说"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期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多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诗心’,引导‘诗教’的勃发"。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4,(2):43-43
正2013年10月19日,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2013年,《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掀起了全民对手写汉字的重新审视。与汉字有着紧密联系的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好诗词》借用电视手段,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诗词欣赏体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在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蔚然成风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多采用那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难以引领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之美,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才能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让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使学生的文学底蕴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诗词热。此节目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中华诗词艺术之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词蕴含的精神力量。习主席近年来在国内外众多场合的讲话中也大量引用经典古诗词,不仅彰显出深厚的文学修养,更让世界人民领略到大国领导人身上所具有的风范和胸怀。2020年全球抗疫战中,那些印在抗疫援助物资上的古诗词,  相似文献   

8.
张群 《新教师》2020,(3):34-35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华夏民族光辉的历史。统编教材中增加了古诗词比重,意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当前教学中,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践,其中古诗词朗读教学便是典型代表。本文以浙江省特级教师祝贵耀关于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首送别诗的教学实践为范例,旨在阐明古诗词朗读教学的现状,突出以趣而读的方式与过程,探索古诗词朗读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在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蔚然成风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多采用那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难以引领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之美,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才能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让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使学生的文学底蕴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0.
正河北卫视近期推出一档节目,名叫《中华好诗词》,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深受观众的喜爱。这不由使我深思:古诗词是我们的先辈流传下来的珍宝,我们如何才能将其传承好,并发扬光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更好的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一、强化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证明了诵读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有着节奏性和韵律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相似文献   

11.
创作诗词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经典的诗词更是以文字的形式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意志,不同的诗词包含着不同的情感,同时体现了古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学习经典的诗词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根据诗词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产生兴趣,并且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主要将学习经典诗词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的一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中国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文化语境成为了《红楼梦》特别是其古诗词翻译的棘手问题。该文从文化语境的一个分支,地域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对诗词中翻译中西方地域差异之处进行研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拙见。  相似文献   

13.
周凯婷  朱中文 《科教导刊》2023,(24):122-12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加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古诗词教学能够唤起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继承国学经典,增强民族自信。文章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诗词赏析”课程为例,通过阐明高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融入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方志丹 《海外英语》2014,(17):192-194,197
作为中国的一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中国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文化语境成为了《红楼梦》特别是其古诗词翻译的棘手问题。该文从文化语境的一个分支,地域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对诗词中翻译中西方地域差异之处进行研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拙见。  相似文献   

15.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创设具有情感氛围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在富有情感逻辑的生活场景中,调动自身思维体验理解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本文以《十五夜望月》为例,以吟诵教学为基础,从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能力、经验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基于吟诵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路径,力求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经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独特精妙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在富有情感的吟诵、朗读中,有效实现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改革大潮,席卷大地。秋风今又是.更换了人间,愿以这次演讲,献给伟大祖国的五十华诞。 我所写的《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在《中华诗词》1998年第5期上刊登后,引起了海内外许多诗人、词客与有识之士的强烈共鸣,投之以木瓜,报我以琼瑶。他们给了我真切的鼓励、支持与关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华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瑰宝——古典诗词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古代诗歌,要求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于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我  相似文献   

18.
2014年9月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教材删除了《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7首经典诗作。经梳理发现,近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诗、文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中消失,其中22篇为经典古文、古诗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诗、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19.
赵娟 《考试周刊》2012,(71):44-44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的根本在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借鉴先哲之言和本校开展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体会,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有效美读诗词"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有效的载体,这个载体就应当是中华诗词。结合对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开展的实质与形式的思考,可以得出的基本认识是: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是对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是深化学生传统文化理解的最佳选择。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实施的策略,具体可以概括为:结合学校发展特色,立足初中生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活动目标;将中华诗词与学校文化、学校建筑等有机结合,让中华诗词在校园中有一个能够为学生所关注、驻足、学习和理解的场所与空间;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教学引导策略,并科学评价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