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金平 《军事记者》2005,(8):i0002-i0002
一幅摄影作品最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画外语言和思想的丰富。它在让读赏心悦目的同时。给人许多思考和联想.让人奋进。而常跃拍摄的《势不可挡》,就是这样一幅难得的军事摄影佳作。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作为具象信息与抽象信息综合报道的一种样式,已经成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视觉文化。称之为视觉文化一我认为,新闻摄影,它不仅仅是~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它是摄影文化与新闻文化的综合。新闻摄影有两个层面的功能,一是记录新闻事实,一是揭示文化内涵。诚然.新闻摄影的新闻功效价值是第一位的,它应该记录真实的人、事、物,但它更应具有起码的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形象价值。它应是记录事实与揭示文化内涵的结合。就如人类最初为了解决盛物的实用功利目的,制造了陶器,但人类的脚步并没有停留在盛物的功能满足上,…  相似文献   

3.
贺延光 《青年记者》2007,(11):40-43
2005年4月19日我到上海出差,3件事赶到了一起:陈逸飞葬礼、国际车展、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部分的复评。期间,接毛浩电话,说连战访大陆.可能媒体要放开些.让报一摄影记者名单给国台办。我说.我去吧。  相似文献   

4.
摄影艺术属于视知觉艺术范畴。由进入视觉带给灵魂响应.这便是摄影艺术的感染与震撼力。这种瞳孔与灵魂的撞击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情绪的东西.我们常常义称它为视觉判断。从摄影这门艺术的诞生开始.大量艺术家们为了寻找让瞳孔与灵魂互动的画面.倍费心智。我认为.这种视觉判断由三大类眼睛组成:摄影家的眼睛、作品人物的眼睛、读的眼睛。摄影家的眼睛是寻找,作品人物的眼睛是再现,读的眼睛是效应。  相似文献   

5.
有位新闻摄影工作者指出:“新闻照片是向读者谈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如果能和多数读者一致.它的感染力就出来了。我们记者到现场就是要寻找读者的感觉。”(贺延光《中国摄影》1996年第4期)“寻找读者的感觉”是绝大多数摄影记者在拍摄时考虑的重要方面。“寻找读者的感觉”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受众意识”。在大众传播系统中,新闻摄影与文字新闻一样,来自客观现实.又流向受众.供受众消费。传播是新闻的实质,也是新闻摄影活动必须注意的首要环节。研究新闻摄影的受众心理,能够更好的发挥新闻摄影的传播功能,增强新闻摄影在受众…  相似文献   

6.
江记君 《军事记者》2011,(12):62-63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本人一直喜欢结合工作进行一些理性思考.归纳总结和研究探讨一些问题.陆续写了一些小东西。这些写作的实践锻炼了我。培养了我。它让我思路更清晰,思维更严谨.思想更成熟.让我尝到了甜头。近年来,陆续有152篇新闻报道和经验总结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军事学术》与《部队管理》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7.
1988年以来,我在《大众电影》和《中国摄影艺术论文集》中撰文,提出让摄影报告文学这一载体在中国摄影界“正名”(国外早已有之),并浅析了这种模式的特点和作用。两年来,我的同行们进行了一些实践,从读者和有关专家的反馈中看到,这种似乎“非驴非马”的体裁的确能打动人,尽管它目前未成为“主潮”。唯恐其自生自灭,于是乎,又来它一个“再论”——不过已包含着一定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8.
光是摄影的一种精神,错误的用光会毁掉一幅优秀作品的灵魂,而正确的用光则会让照片的主题更加突出,更好地表达出摄影师想要传达的概念。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因而,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正确的用光理念让纪实摄影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增添了拍摄者的主观创作意图,让作品显得更加丰富、饱满。  相似文献   

9.
季增 《档案天地》2007,(2):43-44
我是一位70岁的老摄影工作者了.1956年12月参军入伍,曾在沈阳军区3317部队任摄影员。刚参军时主要负责工程摄影,为日后检查工程质量留存照片档案资料。1960年雷锋入伍后.我除了搞工程摄影外.还为部队搞宣传报道拍摄部队训练、生活的照片。从此便接触到了雷锋同志.也成为雷锋入伍后第一位为他拍照的人。大家熟悉的雷锋练投手榴弹、练双杠、擦汽车、手握钢枪站在毛主席塑像前等照片.都是我为雷锋拍摄的。  相似文献   

10.
让形象说话,是新闻摄影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读者对新闻摄影的基本要求。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新闻对象瞬间形象的现场纪实。它的图像优势能打破国界和民族界限,不受文字和语言的限制,让人一目了然,具有现场感和直观性。只有让新闻形象自己说话,才能感染、教育读者,增强新闻摄影的  相似文献   

11.
是近不少单位举办新闻摄影学习班,邀我去讲课,几乎都让我谈这样的题目:如何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感染力?这使我很尴尬,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两个不同门类,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混淆。新闻摄影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新闻信息,满足受众“目睹”某一新闻事实的要求,而艺术摄影旨在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首先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新闻摄影着  相似文献   

12.
随着“荷赛“的引入中国,以及近几年来中国摄影人在“荷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获奖名单中诸多摄影后生的出现,让人们对新闻摄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新闻摄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已经淡化了过去摄影家们所拥有的一般人很难掌握的技术,淡化了作品中一味追求的纯美学概念,让人感觉到新闻摄影更多的是关注新闻场景的记录和摄影观念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的平民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 《传媒观察》2007,(6):52-53
随着“荷赛”的引入中国,以及近几年来中国摄影人在“荷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获奖名单中诸多摄影后生的出现,让人们对新闻摄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新闻摄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已经淡化了过去摄影家们所拥有的一般人很难掌握的技术,淡化了作品中一味追求的纯美学概念,让人感觉到新闻摄影更多的是关注新闻场景的记录和摄影观念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谈抓拍     
抓拍,作为摄影创作的一种表现方法,近几年在我国摄影界开始大力提倡了。我作为一个摄影初学者,有幸在刚拿照相机的时侯,就能够接触它,并在创作中对它作了一些赏试。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抓拍与生活的积累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的积累,摄影创作也不例外。作为摄影创作的一种表现方法,抓拍需不需要生活的积累呢?去年十月,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书市时,我拍了一张《冒雨赶书市》的照片,是在购书的人群中抓拍的。我记得当时自己反应很灵敏,  相似文献   

15.
胡昌平 《电子出版》1999,(12):49-51
上一个世纪之交,恰恰是现代感光胶片替代早期摄影记录介质,将摄影推向大众化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眼前面临的新的世纪之交,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又使人们面临摄影技术史上另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这是数码相机推动摄影走进信息时代的关键时期,也是传统摄影逐渐走向与数码影像技术结合或融人数码影像的崭新时期。数码相机与数码影像数码相机的出现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技术进步,用数码相机拍照,可以不使用传统的胶卷、不经冲洗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它可以让人们立即看到自己拍摄的效果而随时作出现场的技术调整,它能让照片直接进入计算机…  相似文献   

16.
解海龙 《传媒》2001,(1):37-39
1989年,我国摄影队伍日趋成熟,许多作品进入了一种模式化的状态,我开始感到我的摄影需要有新的突破。摄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摄影的真谛是什么?摄影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应该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它应  相似文献   

17.
张砥 《新闻爱好者》2010,(3):183-183
近年来.新闻摄影造假愈演愈烈,“广场鸽”、“藏羚羊”、“华南虎”等被炒得沸沸扬扬.而这些事件争论的焦点就是照片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摄影的真实性非常宝贵,因为它能够最接近真实.记录外在世界的景象。它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维护,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作为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实用学科,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特点,掌握它的固有规律,才能拍出精彩的新闻摄影图片。我认为,如果把新闻摄影看成是一生产线,那么,它是由确立新闻主题、摄影准备、实际拍摄、制作标题和撰写文字说明4个环节构成的。  相似文献   

19.
回首摄影路     
往事,如同天空中飘浮的朵朵彩云,虽色彩斑斓、婀娜多姿,但若无影像记录则转瞬即逝。摄影是记录人生经历和世间美好的一种方式,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看着一张张摄影作品,恰如品尝甘醇的老酒,让人回味隽永。我与摄影结缘是在33年前。1979年,  相似文献   

20.
金林 《新闻界》2006,(6):121-122
《新闻摄影学》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特点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内容包含众多的新闻摄影理论和大量的摄影技术与艺术。它是一门既有理论,又需实践;既有技术.又有艺术;既要理解抽象的概念.又要形成形象的思维;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