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因论为网络流行语和广告语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网络流行语模因分析进行研究综述,并结合实例将其分为字词模因、整句模因、段落模因、语气模因和缩略模因五大类。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虚拟空间使用的"方言",它通过字、词、句甚至语气模因,在网民中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实现"言外之意"的巧妙传达。广告制作者可以借鉴模因发酵的规律,通过创造"传染因子"并加强口语化创新模因,使广告语言实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模因的核心是模仿。模因要成为强势模因,需要被广泛复制、传播,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个生命标准方面有较高的值。在模因论语言观的视角下,网络语汇可分为"对结果的拷贝和对指令信息的拷贝"两大类。结合网络语汇的形式,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网语模因成为强势模因主要原因:(1)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2)人在网语模因的选择、模仿、复制、传播中的主体性作用;(3)网语模因的自身质量。  相似文献   

3.
模因指具有高传播力、强模仿性、不定向变异的文化传播因子。本研究借用西方模因论,通过观察与分析"官宣体"的产生、传播和演变过程,探究模因与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模式。具体研究以2018年10月16日热议的"官宣"体为例,解释强势模因的成因,并通过解构个案发现模因在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作用方式与模式,经遴选后的模因含有文化培植力,具备文化在生产与扩散能力。最后,研究提出在青年网络文化的结构空间中若能部分过滤负面模因,可巧妙促进主流文化与青年流行文化的弥合。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是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范围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与"网络吐槽"、"网络人肉"等现象互动并存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本文以符号学理论、"文化工业"理论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基础,剖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发机制,认为网络流行语既是语言能指、所指及其关系的进化,又是消费主义社会成熟的产物;同时也是公民权力强化的体现。社会普遍用语常常表现了社会心理,隐藏着集体无意识,网络流行语中过于粗俗和暴力的部分应该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5.
方圆 《青年记者》2022,(6):45-46
网络流行语在满足新时代网民"求省求简",娱乐化、趣味化社交沟通的同时,其滥用现象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语言"口水化"、网络文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担忧.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入手,探析网络语言泛滥背后的风险和隐患,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规范和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7年,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产生于互联网空间,时至今日,短短5年时间里,微博以其先天的优势和魅力,通过140字的微小创意空间,改变了整个信息传播方式,但同时也成为滋生网络舆论暴力的一大温床。本文以2012年3月在新浪微博上轰动一时的"舒淇事件"为例,从微博与其赖以生存的"微"语境的现状入手,对"微"语言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特征、成因及有效制止手段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7.
网络搜索中语言使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搜索中语言使用的特征为研究对象,旨在对网络搜索中查询式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主要使用搜索引擎查询日志挖掘的方法,辅以网络问卷调查法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句法、词汇类别、辅助词和主体词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改变了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模式,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在模音作用下得以传播和复制,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将以模因论为基础,对网络新词中存在的强势模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言习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网络诞生之日起,就随之产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带有明显标志的"社区"语言,有着与传统语言截然不同的随意性、混合性等特点,大多数语言形式有悖于语言规范化的原则,对我们的语言习惯有着极大的冲击。在中国数亿网民中,青少年占了绝大多数,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声音     
《网络传播》2007,(5):15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网络上形成了一套专用语言。网民们可烈随心所欲地创造网络文化语言,个性充分得到彰显。” ——网络文化研究学者 李钢 网上离经叛道、怪异另类等文化现象比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更多,网上求同和求异并行发展,个性更加鲜明,差异更加细化,群体更加丰富。现实生活中不能容忍的现象,在网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宽容,高雅与低俗同在,传统与另类共生,这就是网络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发展有多种表现,获取语言并逐渐发展语言技术、改善语言生活是其重要方面。网络时代,网络语言生活更加"技术化"。过好虚拟语言生活、消弭信息鸿沟、防止被信息边缘化、争取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话语权等成为当今的重大课题。本文提出应站在人类语言媒介物发展的历史制高点上规划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的复制、传播和演变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语言模因论作为语用学中的新理论,它的提出对于揭示语言发展和演变规律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基于模因论的观点,分析了模因和语言的传承、语言的变异以及语言的净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模因机制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晓 《东南传播》2013,(3):35-36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为研究语言的复制与传播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流行语"甄嬛体"的传播类型、传播周期、传播动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流行语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行业新闻的文本写作过程中,强化求新的理念,加入网络、娱乐等流行元素,采用全新的报道形式,运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可以使报道"活"起来。这就是行业新闻的文本创新,文风的改变可以让形式更新颖,语言更出彩。  相似文献   

15.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作用下的媒介环境成了一个:人人即媒体、处处是现场、时时可传播的时代。自媒体所提供的开放平台,公众可以就某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形成意见公开表达的自由市场。"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监督"互联网赋予每一个公民前所未有的知情权和话语权;随着网络舆情的升温,一些非理性、情绪化"伪民意",带有目的性"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群体极化"、"舆论审判"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给地方政府的舆情应对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言是网络信息时代重要的传播媒介与手段,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认可并广泛传播.仿拟作为一种修辞和构词(句、篇)手段,在网络语言的复制、生成、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词语、句式和篇章仿拟,涌现出了大量网络语言.本文探讨仿拟在网络语言生成和传播中的应用,并从模因的角度解释其传播.  相似文献   

17.
郝雨  吉敏 《当代传播》2020,(2):41-44
智能化媒介条件下,网络舆论时常发生非理性暴涨。而对这种隐含社会风险的舆论加以引导及有效控制必然要依赖相应的技术。道金斯首创模因概念,称其为文化的"复制基因",采用模仿与复制等非遗传方式将一些观念、想法加以传播。高速、匿名且能存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成为模因传播的首选媒介。在网络模因的传播机制中,需要经过信息同化、记忆、表达与交流传输四个阶段。由于在传播形式、内容和机制上都具备高度相似性,模因常常充斥于非理性的互联网表达中,助长了负面的舆论影响。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模因传播机制切入,对如何控制非理性表达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当今,传媒行业异军突起,广播、电视、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有声语言作为媒介传播中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有声语言表达,采用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用声音塑造形象"牵引"受众参与到传播活动当中,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工程》2013,(9):10-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释放中国社会"正能量"的一个重要平台。无论是网络问政中的良性互动,还是微博反腐中的锲而不舍,这种"正能量"在一系列网络事件中得到施展和印证。诚然,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巨大便利、感受网络的"正能量"的同时,网络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是蒙  相似文献   

20.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新闻报道方式,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 "网络体育记者"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