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评价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人们常以苏轼所言“诗中有画”为不刊之论,实际上却是一种片面之词。这种片面性的出现,其责任不在于苏轼而在于后人;因为苏轼此言是在欣赏了王维的山水名画《蓝田烟雨图》之后写的。他说:“味摩诘之诗,涛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很明显,他这是在就画论诗。就画论诗,无须旁及其他,此说确实深中肯綮。而后来的评论者却抛开苏轼“就画论诗”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将之扩大为王维山水田园诗典型的甚至唯一的艺术特色,那就不免片面了。  相似文献   

2.
“六法”画论是南齐著名画家、评论家谢赫提出的一套艺术理论体系。宋人郭若虚对其评价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六法”画论作为文艺评论的普遍性原则,在指导古典诗词解读上,同样具有较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和文学理论一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现象,从艺术构思看,画论及绘画实践丰富,拓展了文学构思理论;从虚实,形神等艺术创作辩证法的角度看,文论和画论表现出相通互补,融为一体的特点,文论画论的互渗融合,对于两种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民养成了一边欣赏网络文艺一边集体评论的习惯,文艺消费总是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中国传统文论的“诗可以群”可有效阐发当下网民文艺评论的多方面特征,比如文艺评论的交往功能、趣缘化、分众化现象及其集体创作属性。通过“诗”(文艺)实现“群”(交往)的作用,这构成了中国的固有传统。针对性地改变文艺观念,从审美性走向交往性,将交往媒介视为文艺活动的要素,构建公共性文艺交往平台,以实现社交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中国传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论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经历了自人性到神性的转向。神性文论或文艺神性论是西方文论的独特之处,指西方学界神性视野下关于文学艺术的探讨和阐述,其殊异之处是推崇上帝或神的艺术才能、文艺特性,全部文学艺术必须把上帝或神作为指归。文艺神性论肇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发展于古罗马,代表人物是斐洛和普罗提诺;繁荣于中世纪,以奥古斯丁、阿奎那为代表;衰落于文艺复兴。斐洛、普罗提诺在西方文论转向途中,扮演了非常关键而重要的角色,他们层层推进,步步进逼,先后将西方文论逐渐推向神性。最终将西方文论推至神性巅峰者,乃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在借鉴先人,尤其是普罗提诺文艺神性论的前提下,在文艺本质、文艺创作、文艺鉴赏、文艺功用、美的看法等层面,彻底将西方古代文论推向神性巅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诗文书画是主流艺术,因而文论也必然与音乐理论、书画理论关系紧密。以往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往往只注重单线演进,而忽略了它与其他艺术种类相互滋养相互启迪的关系。文章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的研究作一简单梳理,期在能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份资料、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7.
苏轼文人集团作为北宋中后期文化革新的重要士人群体,对北宋文艺的发展贡献甚巨。宋室南渡以后,一度形成了"苏学"陡盛的局面。然随着政局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改辙,苏轼文人集团也已经成为供士人回忆的前哲。这些回忆散落在诗文笔记中,陆游与苏轼文人集团渊源甚深,其《老学庵笔记》以史家之笔、文人之才情为我们展现了苏轼文人集团的人格风采,艺术旨趣及子弟归宿等多方面的情况。是苏轼文人集团在南宋士人心目中的记忆和缩影。  相似文献   

8.
文艺评论的写作指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艺欣赏能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理性判断力,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要从理念形成、方法运用到模仿写作等环节指导大学生写作文艺评论。  相似文献   

9.
把自然科学原理或旧唯物主义哲学等用于解释分析文艺现象和本质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泛科学主义文论。以摹仿说为核心的古、近代科学主义关于文艺本质论、典型论和文艺真实论启示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观。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文论实际上是古典科学主义文论的延续和变异。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对文艺认识的深入。科学主义文论的局限性也应正视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人物,苏轼画论中的“形神论“和“诗画一律说“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他的画论也为我国绘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生存背景、处世态度及其文论导向的形成,向世人昭示了庄子对苏轼谪居诗旷达简远的主体风格的促成: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为其谪居诗超迈淡泊的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苏轼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为其谪居诗以旷达简远的艺术形式,自由、自然地表情达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介及其网络文化带来了艺术审美边界的拓展,形成了当代文艺的不断"扩容",调整了人类文明元典预设的艺术逻各斯的依存形态,带来文论学理原点的位移,并实施着文艺谱系置换后新的文论原点的重建.这主要表现为:艺术是什么--虚拟世界的自由表征;艺术写什么--数字化生存的平民叙事;艺术怎么写--以机换笔的感觉撒播;艺术干什么--自娱以娱人的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13.
从文论体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传统: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文艺作品自身的美学形态:深于取象的传统;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中国文论这些独特而优秀的传统使得中国艺术产生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达·芬奇的画论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他提出的"镜子说"涉及到文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他认为文艺应师法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文艺还必须超越自然.他提升了绘画作为艺术形式的地位,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艺术美学思想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古典文论(诗论)、画论及作品中把意象概括为作者审美意象、读者审美意象、作品艺术意象。中国古诗审美意象,它的特点可以简概为四个字:写意之象。意象是作者根据主观意匠契合主客观材料加工而成的,体现我国艺术重主观、重意兴、重情志、重表现、重象征、重含蓄、重精约、重虚活的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苏轼作为宋代文艺理论创新的探索者,扬弃前辈观点,以自己丰厚的艺术创作为根基,提出了一系列卓有建树的苏门文艺见解,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了身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观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选编了宋代词人苏轼和柳永的代表作各一首(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苏轼和柳水分别为宋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作的文学风格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从这两首词作入手,深入细致地研讨文学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对于指导学生欣赏和领会包括古代诗歌在内的各类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很有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在艺术的本质观上持的是情感本质论,"发于词,本于情"是中国文论史上文艺情感本质观的滥觞,它提出的艺术至情论对中国后世的文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的艺术生活/缪红了艺壤(2卷2、3期)1936.6论《庄子芳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项楚了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79.3苏轼论艺术的真实性/朱靖华//文学论丛(第4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0.7苏轼创作艺术论述略/刘禹昌了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6苏轼拘泥形似的艺术批评初探/郑诗群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lgR4.2苏轼论艺术风格/陶文鹏,f’文艺论丛(第19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 不解丹青追世好”一一苏轼论艺术创新/汤炳能了广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8爪1,人大复 印资料J,,1985.9;l\论画四记看苏轼艺术认识的发展/张志烈了…  相似文献   

20.
为着走出西方文化霸权和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我们必须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事实上,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对于艺术表现说,对于艺术直觉,现代西方艺术一些比较盛行的文艺思潮和艺术观念,在我国古代文论和创作中均已初具雏形,西方文化霸权的理论在源本上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